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知识点:表现手法

2023-04-14 14:27 作者:解语析文  | 我要投稿

故事:踏花归去马蹄香

据说,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jí)喜欢绘画,也特别注意构图的立意和意境,所以朝廷在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有一次,朝廷考试天下的画家。主考官出了一个题目,叫“踏花归去马蹄香”。面对着这个考试题,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一筹莫展。他们当时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用色彩与线条的形式将“香”字体现出来。在这句诗题中,“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表现出来;而“香”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鼻子能闻到,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

最终,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画的画面是:在一个夏日的黄昏,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骏马回归乡里,骏马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pián)跹(xiān)飞舞。这幅画最后“技压群雄”,夺取了第一名!

由这个故事,我们大概就能了解“表现手法”的定义了。表现手法,指的就是如何将一个事物表现出来的手法。

一、知识点归纳

    特别说明:表现手法包括哪些,可以说众说纷纭,有的甚至将修辞格,说理方式之借事说理、类比、借古讽今等也视为表现手法。以下的归纳,主要是根据高考的真题和近年的《语文学科基本要求》做的归纳,具有较高的参考度。表现手法通常包括:

1、   景与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情景并茂)、情中见景

2、   虚与实:虚实结合(相生)、化虚为实

3、   动与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

4、   正与反:烘托或衬托(正衬与反衬)

5、   托物言志(一般以比喻、比拟、象征为基础,不能说用了比喻、比拟、象征就一定是托物言志)

6、   比兴寄托

7、   对比:如《越中览古》

8、   想象:如《月夜》

9、   联想

◆以上常考

10、              正与侧: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11、              抑与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以上常在“人物形象”中考查

12、              铺垫、伏笔

13、              前后照应(呼应)

14、              卒章显志

◆以上常在“句段在文中作用”中考查

15、              象征

16、              小与大:以小见大

17、              人称的使用……

第一人称: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真实生动,便于直抒胸臆。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易于产生代入感。

第三人称: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例1:2010年第9(二) 阅读下文,完成第7一12题。(20分)

天目山

②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⑧几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远的树。当那一排枪声在冰冷的山谷里响起来的时候,惟有这些树,是沉默的目击者。后来那些离乱梦魇的岁月,仍是这些树,在荒野莽丛中陪伴他。他年轻的生命终止在27岁那个年纪,大树却已千年。

⑨母亲依然走在前面。从上山那一刻起,她的双目就被山峦雾气染得湿润。树林深处鸟鸣啁啾,声声如歌,让人想起遥远的青春季节:一群女生欢笑着从禅源寺的临时课堂上跑出来,手拉手围着寺前的老银杏树,雄壮的抗日军歌惊飞了树上的小鸟……待她几年后重回天目山,却是被押解着,一步步踩着前头他沉稳的脚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见他坦然的目光,如阳光下流淌的山涧小溪,从石缝里透出乌亮的光泽。

⑩母亲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树下。树身奇粗,三人合抱仅围大半圈,瘢(bān)痕累累,深藏的皱褶中写满沧桑。枝条上没有一片绿叶,惟有躯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惊叹中,母亲说,这就是真正的大树王,现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见过它活着的样子,树冠就像一把巨大的伞,整个开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 阵山风袭来,雾气旋转着,雪花般从它粗糙的枯枝中穿过。刹那间,油绿的树叶似一树繁花,缀满了它坚韧的枝干,青枝摇曳,生机盎然,满山坡都是杉叶林涛的哗 响。大树王在我的想象中复活,抑或说它从未死去。

9.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⑨段作赏析。(3分)

                                                                             

参考答案:9.虚实结合,将现实场景与历史回忆交织起来(由林中景色联想到战争岁月;欢快的场景与悲壮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了萧洪明坚毅不屈的形象,表达了母亲对青春岁月的追念。


知识点:表现手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