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易合教育|学霸家庭都会用的3个心理学法则!你知道几个?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教育孩子亦是如此。每位优秀孩子的背后,其实都站着奋力托举的父母。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教育孩子也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
今天,给大家介绍三个家庭教育中最常用到的心理学效应,希望能够帮助父母,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01、罗森塔尔效应
父母的认可
会让孩子充满自信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就曾针对这个问题,做过一个轰动世界的实验,揭示出孩子优秀的内核秘密。
1968年的一天,罗森塔尔随机选取了一所小学,随意从一至六年级中选择了3个班。又以抓阄的方式在每个班中选定了一批学生,然后将名单提交至校方,并撒了一个善意的“权威谎言”。他们以赞许的口吻告诉校长及相关老师:名单上的孩子,最有“发展前途”!然后叮嘱校方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8个月后,当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再次来到学校,他们惊讶地发现:名单上的这批孩子,他们各科成绩都有了较大进步。并且,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变得有信心,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也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实验证明:当孩子接收到来自老师的积极暗示后,他们能用更加积极的方式回馈给老师,从而达到良性互动和循环。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来自权威的“激励”和“赞许”,对孩子影响深远。有人说,父母的态度里,藏着孩子的未来。深以为然。从小被父母认可的孩子,他们才会信心满满,往更优秀的方向努力发展。

02、定位速效实验
及时的反馈
孩子更有学习动力
前两天,刷到一个育儿类视频,一个孩子的身上,反映出无数孩子的共性问题:不是孩子不想优秀,而是孩子没有目标。
就比如:之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来自初三学生的帖子。他每天都告诉自己一定要考上重点一中,但学习却没有丝毫变化,成绩也不理想,父母因此劝说他转变目标,但他却执拗着要坚持。无奈之下,父母为他请来了心理咨询师,进行辅导。当咨询师问,要考的一中去年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他却一脸茫然,完全没想过要去思考这个问题。于是咨询师表示,孩子的状态,其实就是他知道自己要把球踢进门,但门在哪,自己需要为之付出多少,做到什么程度,却完全不清楚。
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像这位初三学生一样,看起来有目标,却不知道自己的差距,也没有学习动力。而这种表现,在心理学上就称为“定位速效”效应。
“定位速效”表明:让孩子及时接收到结果反馈,才能有效强化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反馈越及时,效果越好。因此,当孩子在学习上表现不佳,父母与其指出问题,不如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分析问题,找到原因,寻求办法,拆分目标,制定计划,一步一步去落实。
只有当目标能够让孩子“跳一跳、摘到桃”,孩子才有信心和毅力,向着既定方向,努力前行。

03、紫格尼克效应
灵活的心理张力
学习效果更好
对于父母来说,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事情。就像很多家长都会为了孩子的未来,从小就给他们报名各种兴趣班,不是钢琴就是舞蹈。但往往不超过一年,孩子就会出现懈怠,不仅兴趣骤减,还会时不时找借口偷懒,只要父母不盯着,就不会想要练习。练琴也好,学习也罢,这一幕在生活中太过常见。无数活生生的事例告诉我们:家长在学习上有多主动,孩子在学习上就有多被动。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给了我们提示,那就是“紫格尼克效应”。
心理学家布鲁玛·紫格尼克曾经给被测试的128名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包括读小说、制作泥人、做算术题、看图作文等等。当孩子作业进行到一半时,实验突然喊停,不允许孩子再做。几个小时后,紫格尼克要求被测试孩子回忆所做作业的细节,结果发现:110名孩子能清楚地记住尚未完成的作业,而对已经完成的内容则印象模糊,甚至完全没有印象。
这个实验就证明了,当孩子的“心理张力”处在“适度紧张”状态时,就是学习最好的积极状态。

由此,家长不妨合理利用“紫格尼克效应”,培养孩子灵活的“心理张力”。在孩子兴趣殆尽时放缓节奏,在孩子兴趣回归后开始练习,而在孩子兴致最浓时选择结束。如此,便能激发孩子的学习驱动力,由父母逼着学,转变成孩子主动学。写在最后:
哈佛女孩詹青云,曾经有一句话特别令人深思:“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而是取经的那条路。”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横空出世的优秀孩子,也没有天生就能成功的父母。作为孩子人生路上最初的指引者,父母唯有做好自己,才能托举孩子,让孩子看到更远的风景,认定更大的目标,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