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数学通识-学习笔记(2)数学思维
04|数学思维:数学家如何从逻辑出发想问题? - 得到APP (dedao.cn)
数学思维不是指算小账算得清楚,而是说善于基于数学知识,使用逻辑发现问题,或者预见到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们在生活中,有时不得不面对非常复杂的问题,里面有很多噪音难以一一滤出,这时就需要掌握一种工具让我们能够不受噪音影响作出正确的判断。而数学常常是我们可以信赖的工具。
既然数学有如此强大的力量(预见性),如何应用在生活中呢?第一步就是要学
会利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
,然后并且久而久之在遇事时本能地用一个数学的头脑辅助判断。
数学思维
:当然,数学思维高深精妙,但是万法归一,最重要的那个原则就是,
从逻辑出发想问题
(常用的有矛盾论),这样就可以发现很多日常中被忽略的问题,从而找出真正答案。
例子1-用数学思维看破
庞氏骗局
背景
:最近一次金融危机,全世界的经济学家们都没有预测到这次危机的出现,反而是一些其实并不是经济学专家的人,利用特殊的方法,嗅出了问题。比如巴菲特从直觉出发,觉得那些金融衍生品刻意包装,一定是为了掩盖很多真相,坚决不参与那场赌博。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个叫贝尔(Michael Burry)的医生,靠坚守数学上的一些基本道理,成为那场豪赌中获利最丰厚的赢家。
基本逻辑就是
“复利”增长从数学上讲是无法长期为继的
。做投资的人都清楚,在一开始投资基数较小的时候,能够维持指数增长,一旦基数变大,就做不到了,还不切实际地想维持,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庞氏骗局了。
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如此,当时的罪魁祸首CDS,就是奸商们包装的一个不容易看懂的庞氏骗局,我们知道20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
是美国房屋的次级贷款
出了大问题
起因是这样的,克林顿政府为了让本来付不起首付的穷人也能买房子,允许银行提供购房首付的贷款。比如一个人要买100万的房子,通常需要贷款80万,首付20万
有些人没钱付首付,他就需要抵押房产,从
A银行
获得正常的80万贷款,还允许他以较高的利息从
B银行
获得首付20万的贷款。因为根据历史情况,大家对房价的持续上涨是抱有信心的,于是A银行也愿意贷款给这些人,因为即使还不起了,也可以变卖房子来拿回钱,剩余的钱也够还B银行钱,只不过B银行提供的是次级贷款,风险大些,所以利率高些,只要房价整体上升,个别几个人的贷款拿不回,它也能从其他购房者偿还的利息中填补漏洞。
B银行还有一个更稳妥的做法,就是从高利息(比如每年10%)中拿出一部分(比如1%),向
C保险公司
购买贷款者违约的保险。同样是因为历史情况来说,只要房屋持续升值,C公司的收益仍然是翻倍的。接下来,
投资银行D
看到C公司做了这样一笔好买卖,希望能将这个保险生意卖给自己,并愿意留给C公司20%的好处,这样一次性能得到钱兵不用承担风险,C公司也答应了。
D公司是投资银行,更精明,将C公司为B银行作担保的业务,包装成证券,叫做
CDS(信用违约交换)
,加价3000万美元卖给了另一家
投资银行E
。E公司可能将各种类似的CDS又打了一个包,以新的证券形式在市场上市了。
就这样,在经过无数次包装后,CDS的内部结构大部分人已经看不懂了,但是人们总觉得自己可以从下家身上赚到钱。于是在当时一同把CDS炒到了50万亿美元这么大的规模,这甚至超过当时美国房市本身的总值
这个骗局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
大家炒来炒去,都是在赌一件事,就是今后15~30年,房价会一直快速上涨。然而,房价不可能永远快速上涨,特别是在经济本身没有上涨的前提下
。一旦有大量房主还不上钱,或者不愿意还钱,这些CDS就变得一钱不值。更糟糕的是,给购房者提供次级贷款的银行,后面的保险公司以及很多购买了CDS的投资银行也都完蛋了,整个金融体制就垮了。
例子2-用数学思维来预见“
一带一路
”的必要性
有一次在一个由政府组织的关于“一带一路”的座谈会上,几位领导问我,“吴教授,咱们关起门来讲,
中国输出了那么多资本,最后钱能回来么
?”
我说,挣得回来,挣不回来,我不知道,因为这里面牵扯太多的因素。但是
资本输出和帮助其它国家富裕这两件事都必须做
,我可以从数学证明这两件事的必要性。
中国在过去的40年里,实现了每年8%的指数增长,从数学上讲,一是因为最初的基数小,二是过去国内市场空白一片,国际上其它国家人均财富,比中国高很多。但是4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世界的平均水平,总的经济体量已经世界第二,很难再维持过去的增长速度,这一点可以通过数学来证明。
假设
未来中国经济能够按照每年6%的速度增长,还是比全世界3%的平均水平快很多,这样增长40年,那时中国GDP大约占到全世界50%。
这时候矛盾就出现了
,中国既不可能拥有全世界所有的财富,还让世界其它地区买得起中国的商品,这也违背了矛盾律。这时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提高世界其它地区的购买力和经济增长,另一个是让中国经济增长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
后者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于是借钱给其它国家购买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让世界其它国家也维持足够高的经济增长,以便它们能维持购买力,并且还得起钱,就是中国不得不做的事情了。而这就是“一带一路”要实现的目标。
在历史上,19世纪的英国,二战后的美国,以及80年代的日本,都是资本输出国,因为你不输出资本,大家就买不起你的东西,而你也就无法维持体面的经济增长。中国10年前不提“一带一路”的事情,一是因为还没有必要性,二是因为自己的钱不多;近几年才提出,是因为今天中国正好从处在人均GDP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变成高于平均水平的转折点上。因此在商业和资本两个层面全球化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该笔记已整合入个人知识体系,详见 [笔记2](http://wangc.site/cbrain/share?nodeid=b6cb131473c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