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九)左翼文学的巨擎——茅盾

2023-03-26 17:18 作者:轻语-Echo  | 我要投稿

1896.7.4,浙江桐乡县乌镇,沈德鸿,字雁冰;

1916.8北大预科毕业,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1920.1主持《小说月报》的《小说新潮》栏;

1921.1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接编改革《小说月报》;7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5-1927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国民日报》主编;

1927.9-1937发表《蚀/虹/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左联”;1928.7遇秦德君

1937-1949《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清明前后》《锻炼》,“文协”;1940延安文协、鲁艺演讲讲学;

1949.7文代会,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

1981.3.27逝世,31日恢复党籍。

一、创作总体特色

1、理性色彩:在第一个十年,茅盾(沈雁冰)主要是积极的文学活动家(文学理论批评和翻译)和尽职的革命者。

2、史诗性:捷克学者普实克指出:“茅盾的创作总是与最近发生的事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好像他要把他的国家刚刚经历的暴风骤雨当场记录下来。”“在现实还没有成为历史前就迅速而且最准确地抓住它,这是茅盾创作艺术的基本原则。”

以亲身经历对中国现代革命历史进行了跟踪式书写和呈现。历次重大事件的面影及其震撼、人心的挣扎与嬗变、对文化与思想的冲击。

二、写作缘起及重要作品

晚年回忆是“蛰居家中,卖文为生”,他曾数次谈到进行创作的无意性,同时也不讳言中辍革命活动后的苦闷、悲观,和对革命方向的迷惘。百无出路,决定放手一试。由此看见,在茅盾初入文学创作时,既没有要明确地表现某种革命历史方向的企图和自觉,因为当时确无明确的方向可言,又无做职业作家的十分坚定的意愿,因为他在人生道路的抉择上正纠缠于空前的惶惑与苦恼之中。

27-28《蚀》、29-30《虹》33《子夜》、41《腐蚀》、42《霜叶红似二月花》

三、具体文本解读:

1、《蚀》三部曲:

写作时背景:1927年7月24,茅盾带着一张共产党托付给他的2000元支票,离开武汉,前往九江,到九江后,与他接头的人指示他去南昌(计划中的南昌起义,钱是部分经费)。

但茅盾没有如期赶到南昌,到九江后,他绕道登上庐山,待了近一个月,南昌起义已经结束,茅盾为何未能完成任务,成为历史之谜。他自己说是在庐山患了腹泻,病情严重。但在8月19日武汉的《中央日报》副刊,却刊载了一首题名为《留别》的诗歌

8月中旬,茅盾离开庐山前往上海,在镇江上岸也没避开秘密警察,无奈拿出支票打通关节得以放行。回到上海,百无出路,决定写小说一试。

茅盾本人认为《蚀》里的三篇小说分别代表了1927年共产党革命的三个阶段“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幻灭》章静女士、慧女士《动摇》孙舞阳、方罗兰、胡国光《追求》章秋柳史循、张曼青朱近如、王仲昭陆俊卿。

创造社和太阳社激进的左派指控茅盾采取了虚无主义的视角来描写革命,而且耽溺于小资产阶级地无病呻吟;更严重的是,他的小说所标榜的写实手法,竟采取了置身事外的态度,对革命保持距离。

东方的静美文化在革命的冲击中毁灭,但新的无从建构。人们在革命的震撼中,却精神空虚:革命是什么?革命为了什么?怎样算是革命?

2、《虹》:四川【梅行素(我行我素)、韦玉、柳遇春】;重庆【泸州师范教书,张逸芳与陆校长,惠师长与杨琼枝,李无忌】;上海【参加全国学联代表大会,张先生与秋敏与梁刚夫,黄因明、徐自强】梅经历五四反叛冲击、现实新旧挣扎、革命血与火而成熟。

3、《子夜》:A评价:茅盾是最富于长篇小说家气质的作家。他将欧洲19世纪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人结构严谨、场面宏大的长篇小说艺术带到了中国,并走向成熟。《子夜》的发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革命文学的发展中以范本的价值,显示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类型即左翼文学的趋于成熟和规范化要求的基本实现。朱自清说:“近几年我们的长篇小说渐渐多起来了,但真能表现时代的只有茅盾的《蚀》和《子夜》。”瞿秋白认为“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吴组缃将茅盾与鲁迅并列为现代小说的杰出作家。

B、写作背景及缘起:冯玉祥、阎锡山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遭遇寒秋,引发了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子夜》对此做出回答。“一九三零年夏秋之交,我因为神经衰弱,胃病,目疾,同时并作,足有半年多不能读书作文,于是每天访亲问友,在一些忙人中间鬼混,消磨时光。”他“在上海的社会关系,本来是很复杂的。朋友中间有实际工作的革命党,也有自由主义者,同乡故旧中间有企业家,有公务员,有商人,有银行家”,那时他“既有闲,便和他们常常来往”。

C、小说中的人物:

1、资本家:金融资本家——买办的(赵伯韬),银行家(杜竹斋)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工业王国)、孙吉人(太平洋轮船公司总经理)、王和甫(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

小资本者—朱吟秋(小丝厂)周仲伟(光大火柴厂)冯云卿(农村地主)

2、交际花:徐曼丽、刘玉英、冯眉卿

3、富家公子:林佩瑶、林佩珊、范博文、吴芝生、杜学诗、杜新萚、蕙芳、阿萱、曾家驹;

4、工厂中下级管理者:莫干丞、屠维岳

5、其他:张素素(学生兼交际花)、李玉亭(教授)、陆匡时、韩孟翔(交易所)、唐云山(政府维护者)、雷鸣参谋(军队);等等。

吴荪甫的形象:

“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

留学德国,学成归国创业。工业界的神话人物

“荪甫的野心是大的。他又富于冒险的精神,硬干的胆力;他喜欢和同他一样的人共事,他看见有些好好的企业放在没见识,没手段,没胆量的庸才手里,弄成半死不活,他是恨得什么似的。对于这种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荪甫常常打算毫无怜悯地将他们打倒,将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

“兴奋、紧张、力量”一直处于行动的状态。

故事类似于历险记式的充满英雄浪漫色彩(紧张、激烈、刺激),以悲剧告终。

失败原因:

1、性格悲剧(封建与西化的综合体)

2、政治不稳,

3、帝国主义及其买办的扼杀,

4、缺乏有力的管理人才,

5、众叛亲离,社会不接纳(父亲之死很多事情扔给二姐)。

预料价格要涨而买进后再卖出(买空),或者预料价格要跌而卖出后再买进(卖空)如果你手头没货,一直挺到交割,那么你的卖出期货合约履行时,必须要通过买入商品来实现卖出的交割。

颓废的气息:

初版本内封的题签是“夕阳:1930年中国的浪漫史”。

原来的构思:工农红军打到长沙,吴荪甫与赵伯韬握手言和,跑到庐山狂欢鬼混。

写了小资们的物质享受和精神空虚、烦闷。

张素素“我想来,死在过度刺激里,也许最有味,但是我绝对不需要像老太爷今天那样的过度刺激,我需要的是另一种,是狂风暴雨,是火山爆发,是大地震,是宇宙混沌那样的大刺激,大变动!啊,啊,多么奇伟,多么雄壮!”第一章

范博文失恋后想到死“他——一个青年诗人,他有潇洒的仪表,他有那凡是女人看见了多少要动情的风姿,而突然死了,那还不是十足的惊人奇事?那还不是一定要引起公园中各式各样的女性,狷介的,忧郁的,多情善感的青年女郎,对于他的美丽僵尸洒一掬同情之泪,至少要使她们的芳心跳动?那还不是诗人们最合宜的诗意的死?——范博文想来再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能使他的苦闷转为欣慰,使他的失败转为胜利!”第六章

当吴芝生说他不会自杀,是在作诗时,范博文“我伤心的时候就做诗。诗是我的眼泪。也是愈伤心,我的诗愈有神采!但是芝生真可恶,打断了我的诗思。一首好诗只差一句。现在是整个儿全忘记了!”

交融而成一种“左翼”“海派”文学

D、对五四和革命的反思:

1、关于革命——非革命者:示威人群中张素素是来找刺激、看热闹,范博文等旁观,杜新萚直接不屑。革命者:蛮横、命令主义、口号之争、上纲上线的“党有铁的纪律”,如总罢工委的克佐甫。

2、关于爱情——爱情自由的没落和失败(林佩瑶-雷参谋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与白玫瑰、林佩珊-在范博文、杜新萚等人之间)

3、关于革命与爱情——革命是浪漫的、伤感的、互补的,如罢工指挥者玛金、苏伦、蔡真。[蒋光慈、宋若瑜、吴似鸿]

四、茅盾小说的总体特色:

1、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表现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

2、为适应长篇小说的艺术发展,在人物塑造上突破。A/不像鲁迅那样抓住性格特征进行勾勒,而是更关注人物的多面性和立体感。

B/贡献了两类“人物形象系列”:民族资本家;新的时代女性,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张素素、赵惠明,她们蔑视并且颠倒了传统的两性关系,向“男性中心主义”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致成为反传统反男性的女性“狂人”,在五四伦理道德革命造成的道德失范和道德真空中,走向了道德虚无主义,成为一种变态的叛逆。茅盾有过这样的说辞:“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不是革命的女子,然而也不是浅薄的,浪漫的女子,如果读者并不觉得她们可爱、可同情,那便是作者描写的失败。”

【为了表现资本家本质的东西,缺乏具体的生活细节,而概念化,而新女性却似乎没有。】

3、对都市描写的有力开拓,老太爷的震惊和眩晕;细腻的心理刻画,小说的“向内转”。

4、对小说结构的精心布置。A/开创了三部曲模式,B/把短篇小说“横截面”的写法引入中长篇小说,形成了他特有的“情节单元式”的小说结构,开拓了新的叙事模式。如《幻灭》中静女士在上海、武汉、庐山三地的生活。C/追求蛛网式。

小说的缺陷:1、过于理性化;2、融合性一般,各部分有割裂感。


(九)左翼文学的巨擎——茅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