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长安三万里》为何如此特别?
在看《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之前,我是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因为是赴同学的邀约,对于要去看的是什么电影,倒没有过多的在意,以至于直到影片开映的时候,才知道这居然是一部国产历史题材动画电影。

直到整部影片结束,片场的灯光亮起时,我们如梦方醒。跌跌撞撞地从影院里走出,满脑子却仍是大唐的舞榭歌台,如画江山。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竟让我们穿越千年风华,窥见那个开放包容的盛世,那样惊心动魄的文化之美。《长安三万里》,也许正是中国动画电影的里程碑,中国文化自信的注脚,注定在若干年之后仍被反复提起。

但当我们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这部电影,便会发现,它不同于以往所呈现出的一切以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为创作题材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脱胎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借助古典小说改编,而《大鱼海棠》则贯彻老庄哲学的世界观,以古代中国东南沿海为背景创造出自己的故事,又体现出反抗社会结构中人类相互依存关系的明显的叛逆色彩。不难看出,以上作品取材于古典故事,借用已经创造过的形象推陈出新,以服务于现代社会。而究其思想根源,也都反映着当代社会的思潮。
然而,在这与天相对而似乎又无可奈何的茫茫诸子语中,《长安三万里》竟破空而出,以历史现实为背景,忠实地反映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将中华古文明之美渲染地淋漓尽致,令人耳目一新。然而,真正区分开《长安三万里》与上述作品的,是它所体现的精神内核。以往的作品古为今用以反映现代人的思想观念,而《长安三万里》却描摹出了一个民族亘古不变的精神内核;前者落脚于个人对命运的奋勇相抗,后者却以一位位诗人艺术家的坎坷的命运,合奏出一个民族在兴衰沉浮中奋起的激越回声。由此可见,《长安三万里》是一次蜕变,中国的艺术家们真正寻回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内核,这注定成为树立全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

《长安三万里》到底讲了什么?它所讲述的全部,也不过几位诗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唐代是中国古典诗词最宽广的一片流域,唐诗是时至今日诗歌乃至其他领域文学创作的滥觞。而这部电影则通过李白与高适两位诗人穿插交错的人生轨迹,串联起其他的诗人们,把写在纸上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在我看电影的时候,便听见坐在前排的小孩跟着电影中的李白吟诵起《静夜思》来,足以见得这部颇有深度的电影事实上也有适合孩子们观看的地方。然而它所力图表现的却又远远不止于此。诚然,诗歌的充盈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四十八首唐诗,即使放眼世界影史,也很难找出用友这么多诗词穿插其中的电影。但这部电影的内涵远远不止于此,需要深度挖掘。我们见过了太多挂羊头卖狗肉的国风电影,以至于对“国风”一词产生了自觉或不自觉的抵触,好像这个词汇本身就代表着浮夸的古风效果渲染,究其内核却空无一物,这种现象不由得令人扼腕叹息。
但我相信《长安》的出现能够改变中国元素动画电影的窘境。犹记得电影中有这么一句台词:“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这句话直接戳中了我的内心,令我长久感怀,心意难平。我想起余秋雨在《阳关雪》一文中开篇所写:“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再看电影中的诗人们,便一目了然。他们写诗,除却自身的兴趣以外,大多是为了仕途需要,走举荐的捷径,例如李白希望以自己的诗才受到举荐,从而让商人之子的自己走上仕途道路。然而纵观盛唐诗人,除却高适,几乎没有在仕途上取得较高成就的,却无一例外地将自己的大名连同所作诗歌流传今年,以至于今天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所谓“长安”,指的便是这一方文化的净土。开元盛世随安史之乱的野火燃烧殆尽,但诗人们随手涂抹的诗歌却让大唐的长安城永远地屹立在后世国人的心中。长安不再是一座城市,它成为了一个璀璨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伟大的代名词,成为了一个民族世世代代孜孜以求的梦想,这是诗人们的功劳。

我在观看其他《长安三万里》的影评的时候,发现一些人在这里对“是文化成就了盛唐”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繁荣的经济与雄厚的军事力量才是决定唐代繁荣局面的重要因素。我认为很有必要在这里做出匡正。观点的模棱两可明显是导致分歧的主要诱因,而他们提出这样的观点,就是被“盛唐”这一定义误导。如果我添上“气象”二字在盛唐后,那么这个观点就没有问题了。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多费口舌,做无意义的争论。
言归正传。无论是提到《长安三万里》,还是提到盛唐的诗歌,我们总避不掉这位绝对的主角——李白。余光中在他的诗《寻李白》中这样写道:“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几乎无可否认李白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王冠上的明珠,其诗词有着穿越千年的力量(因为经常与之并称的杜甫,纸质去世后数十年才名声大噪)。在电影中,我们也能够看到这样一个烂漫天真的的李白形象。很多影评对电影所塑造的李白的形象颇有微词,这事实上还是没能摆脱偶像崇拜的固定思维。对于我来说,李白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倒是恰如其分地被表现出来,无论是他的潇洒恣肆,还是他的落寞失意,作为一个谪仙人的他,值得每一个盘桓的世间人羡慕。


理想主义者的结局很多注定是悲剧,那些天真浪漫的人,最终留下的也往往不过“荒垄穷泉骨”与“惊天动地文”。李白捉月而死,这样至死不渝的浪漫让他的传奇永远为人传颂。而高适则是电影中塑造的与李白相对的人物形象,更符合大众的审美和现状。谁能想到写下《燕歌行》的高三十五,竟然原来连说话都不利索?又有谁能想到,年过半百的他,居然大器晚成地成为了执掌兵权平定祸乱的三军节度使?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高适,最终功成名遂,他的励志故事也同样令人动容。高适与李白,就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态度,但冷静而清醒的高适,却又如何地羡慕李白:“他是谪仙人,要回天上去;我是世间人,我在人间盘桓。”他只能默默地眺望李白远去的背影,我们又何尝不像他呢。
这就是《长安三万里》。数十首打动人心的诗歌背后,是不同的人生选择,而这些不同选择下的交错的人生,不仅成就了盛唐诗歌的洋洋大观,更绘织成了一幅壮丽多彩的人间图谱,而在这人间图谱的背后,我们又得以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那个伟大的、生机勃勃的盛唐,发现这种贯穿古今的中国浪漫,是怎样生发,又怎样渗透进我们的血脉,时至今日依然奔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