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谈京剧字韵(一)字韵的构成

2021-12-08 09:57 作者:京剧西北妖  | 我要投稿

第一章 字韵的构成

一、汉字的四声

每个汉字都有四声。京剧上用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没有入声,把它并到上、去仄声里了。

“阴平”的音阶最高、自始至终保持平衡状态,没有升降,所以它是高横调。用  表示,它是“55”的调。在注意符号的上面(可侧字典)标明声调的符号是“ ” 小横杠。但通常是不标的。

“阳平”的音阶是由中音阶发音的,以后就向上升,直升到最高音阶为止,所以它是“高升调”。用乐谱表示,它是“35”声调,调号是“/”。

“上声”是由中下音节发音后,就降到最低音阶又再升高超过中音阶,所以它是“ 升调”,用乐谱表示,是“214”的声调,调号是“√”。

“去声”是由最高音阶发音后,一直降到最低音阶,所以它是“高降调”,用乐谱表示,它是“51”声调,调号是“\”。

四声的读法,举例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衣 移 以 异

鸦 牙 雅 亚

坡 婆 颇 破

乌 无 武 误

中 国 解 放

英 雄 好 汉

兵 强 马 壮

二、四呼的念法

我国的汉字都可以分出四呼。就是“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简称“开、齐、合、撮”。如用注音符号表示就是a i u ü这四呼乃是我国讲的“音韵学”所用的名词。用这四个名词来表示发音时口腔的四种形状,其实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方法。只有口腔运用得法,汉字的发音才能得到准确。所以无论是读书、识字、说话、唱歌,都非懂得四呼不可。特别是对唱京剧咬字的作用更大。只有懂得“四呼”,才能把握口腔形态而正确地发出字音,同时结合“十三辙”归韵。所以“四呼”与“辙口”在唱戏方面是相互作用的。掌握了这两种工具之后,在唱时不管腔调转折,时间如何延长,都不会发生字韵不正的毛病。

三、什么是五音

五音就是“喉、舌、齿、牙、唇”。它是唱戏时咬字、行腔的发音部位。如发音在“喉”用力即在喉,发音在“舌”用力即在舌,依次类推。

四、字分头、腹、尾

我国的汉字是多音素的。它是由声母、韵母凑成的。唱戏必须把每个字的声母、韵母都唱出来。这样才能把每个字唱清楚,使远离舞台的观众听明白。字头音就是声母加四呼,字腹就是韵母,字尾是收尾归韵。唱戏时一定要先咬住声母,但不能咬死,咬的太死就好像又多了一个字;如咬的过轻就好像掉了字头。在唱或念白时,必须依着节奏的缓急把字的头、腹、尾三音之间的距离(尺度)分配合适,才能恰到好处。如果不掌握这个规律,那就不是“咬死字头”就是“咬掉字尾”。这样就非常难听。字分头、腹、尾的唱法,适合于慢尺寸的唱腔(如三眼、原板等);对于快尺寸的唱腔(如快板、快流水等)就只要把字唱清楚就行了。

五、关于尖团字

什么是尖团字?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它就是“中州韵”的代名词。尖团字音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有韵书的记载而言)。中州是指河南省地,古为豫州。因它地处“九州”之中,故有此称。河南大部分地区语言对于尖团字分别的非常清楚,京剧在咬字方面,是注重分别尖团的。京剧界的老前辈陈彦衡先生曾作过比较明确的解释:“梨园教授戏曲,以尖团字、中州韵为不二法门。”又说:“唯河南土语尖团分明,如中州的前乾、剑箭、修休之类无一混淆,故谓之中州韵,是仍指尖团而言耳”。京剧界向来就有一种说法:“唱京剧如果不分尖团,纵然唱的再好,也算美中不足。

其实尖团字可用注音字母分别出的。下面就来谈一谈:

凡用z、c、s三母结合i、ü拼出的字音为尖音;凡用j、q、x三母结合i、ü拼出的音为轻团音;zh、ch、sh三母拼出的字音为重团音。

要把尖团音念准,必须把“z、c、s、j、q、x、zh、ch、sh”等九个字母的音念准。如z、c、s三母(拼尖音字)舌头抵住牙龈与上门齿间,由齿缝塞擦发音。j、q、x三母(拼轻团字)念时舌头不可触及任何部分,唯舌面略微贴近硬颚。念zh、ch、sh三母时(拼重团字)舌叶翘起,顶住前部硬腭,切不可前伸触及上牙龈。这样联系九个声符,一定把舌头联系的伸、缩、舒、卷,随心所欲,这样,对于尖团的发音,就不会再有问题了。

六、关于字的清浊音

汉字分“清、浊”音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韵学家所称的清浊音,一种是戏曲家所称的清浊音。前者系就字的音阶高、低、轻、重来作区别的。因这与戏曲无关,就不来说它。现在只就戏曲家所称的清浊音谈一谈。戏曲家所成的清浊音,系字头“送气”与“不送气”而言的。这与音阶高、低、轻、重完全无关。凡出声无须送气的字谓之“清”;凡用力气向外推送的字谓之“浊”。如按注音符号来说,b、m、d、n、l、g、j、zh、z、i、u、ü各母为清;p、t、k、h、q、x、ch、c各母为浊。还有一种叫“次浊”。因为它并无相对的“清音”,而它的音吐又介于清、浊二者之间,一方面与清音相似,却又含有一部分送气的意味,另一方面与浊音近似,却又无须用气力向外送。如按注音符号来说,Sh、r、s、k、f五母都属于“次浊音”。

比如:“王(uang)、吴(u)”二字为清音:“黄(huang)、胡(hu)”二字为浊音。在北方人都能念的很准,而南方有些地区的人就分不出来了。他们把“王、黄”二字都念成了“王”音,把“吴、胡”二字都念成了“吴”音,一律念成了清音,这是不对的。分别清、浊还有一简单而又有趣的方法。就是用一张纸,挡在口前面,口与纸相距二、三寸远,念b、m、d、n……清母时,纸就不会动;如念:p、t、k、h……等浊母时就回被气吹动,不妨一试,清浊立辨。

我们平常说话的字音,如果不分清清浊而发音,已经够难听了。若是戏曲演员不分清浊而发音,那就格外刺耳。我国的汉字读音,本来都是可以分清浊的。但是有些演员往往把它忽略了。在他们口中最易犯清浊不分的字,这是他们误解“喷口”的用法所致。例如:

(1)《空城计》的孔明唱:“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句中的“本”字乃系清音(běn),有些人竞把它唱成了浊音(pén)。

(2)《碰碑》的杨继业唱:“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句脚的“保”字本系清音(bǎo),有些人也把它唱成了浊音如“泡”字音(páo)。

由此可见清浊与唱戏关系的重要,所以我们就不能忽视它。

由分析清浊就连带地要谈到所谓“口劲”与“喷口”的问题了。

所谓“口劲”,就是按照字的发音部位,用力发出,如:商字发音的部位在舌,则用力在舌,“宫”字发音在喉,而用力在喉。每个字按喉舌齿牙唇五音的发音部位用力发音即可。一个字出口,要好比“枪弹出膛”、这就是所谓的“口劲”,也就是咬字的工夫。

关于“喷口”,并不是在任何字的发面都可适用的,它仅仅适用于“羽”音的重唇浊音,就是“p”母,与轻唇次浊音的“f”母所拼的字。这两个声母所拼的字在唱或念都是非用“喷口”出音不可。否则,浊音声母的一点锋芒就不能显露出来,那也就是不成其为浊音了。现在就“p、f”两个声母找两句唱词来说明以下。

《失空斩》的孔明唱“两国交锋龙虎斗,各为其主统貔貅。”上句中的“锋”字(feng)系轻唇次浊,下句中的“貔”字(pi)系重唇浊音。这两个字都应该用“喷口”唱出,只分一轻一重而已。

(3)《杨门女将》当中的佘太君唱:“李陵碑碰死了我的夫君!”句中的“碰”字(peng)正是个浊音喷口字,有的演员就是依照正确吐字规律唱为“喷口”的,不但字音有力,似乎可以掷地有声,而且表现出佘太君慷慨激昂的倾诉杨令公当年为国尽忠的心情,感人肺腑。

京剧界老前辈陈彦衡先生曾谈过练习“喷口”的方法。他说如果对着蜡烛唱“官封到武乡侯执掌帅印”(《空城计》孔明唱词)的“封”字时,嘴劲强的可使烛光摇晃。

七、关于上口字

“上口字”是京剧中的一种字韵名称。简单的解释,就是在京剧的唱念中所有的字音,凡不同于北京语音的一律叫做“上口音”(也可称为上韵字)。上口字的音系来源很多,其中既有“古音”也有地方语言,虽然它的来源庞杂,但是经过百余年来,许多前辈艺人在不断地研究与实践中精练的选用,至今已经成为京剧在唱念中的一套有规范的字音了。

上口字与北京字音有什么不同的情况呢?比如,在北京音中,“箭”与“剑”,都没有什么分别,但在京剧的唱念中(指韵白)就有“上口”与“不上口”的区别了。“知”字上口“zhi”(执衣切),“之”字就不上口,仍读北京音; “出”字上口读为“chü”(痴迂切),而“触”字不上口读北京音“chu”; 而“书”字上口读为“shü”,而“梳”字不上口,读北京音“shu”:“日”字上口读为“ri”,而“吃”字上口读为“chi”,“失”字上口读为“shi”,“熬”字上口读为“yao”(不上口为幺),“如”字上口读为“rü”,“阶”字上口读为“jiai”,“娘”字上口读为“niang”,“贼”字上口读为“ze”,“白、百、伯、北”四字上口为“be”,“河、何、和”三字上口为“hue”,“更”字上口为“jin”,而念白“看衣更换”的“更”字应读“gen”音,“却”字上口为“qie”,“矛、猫”二字上口为“miao”(音苗),“主”字上口为“zhü”,“说”字上口为“shüe”“住”字上口为“zhü”,“渴、瞌”二字上口为“kue”,而“克、刻”二字上口应仍读为“ke”。

总之上口字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请同志们在学习唱腔时,注意名演员吐字发音,对于“上口字”就能逐渐知道的多了。

八、关于倒字飘音

“倒字”与“飘音”是唱京戏吐字不正、发音不准的一种缺点。

“倒字”只限在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方面不准确的都谓之“倒字”。所以要懂得四声的念法,如果大家都学习了“四声”的念法,在唱戏或创新腔时,就会顾到字的声调,不让“字音就腔”,那么,“倒字”的毛病就不至于发生了。

按“飘音”的范围包括很广。凡没有依照京剧界传统吐字、收韵、归音的规律而滥发出来的音,就叫做“飘音”,俗称“pir”音(飘的正音为“piao”,故意把他说成“pir”用来形容读音不正)。现在用八句话来说明飘的声音范围:阴阳不辩,尖团不分,五音不准,四呼不纯,上口不稳,辙韵难寻,清浊含糊,都算飘音。

九、关于十三辙

唱戏必须“归辙”,就好比火车必须循着轨道前进是同样的意义。如果不懂得“辙口”就不知道如何“归韵收音”,也就不可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理想。所以唱者必须掌握十三辙,使它在归韵收音方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十三辙就是:1言前辙;2人臣辙;3中东辙;4江阳辙;5由求辙;6摇条辙;7故苏辙;8梭波辙;9捏斜辙;10发花辙;11怀来辙;12衣齐辙(齐读北京音“欺“);13灰堆辙。这十三辙的名目原系从前的人随意摘取对“迭韵”字组成的,除了每两个字取相同韵之外,并没有区别的意义。

十三辙的名目虽然不多,但初学韵辙的人往往不易记取。于是京剧界的老艺人曾用十三个单字组成两句话来代表它。就是:“东西南北坐,巧佳人扭捏出房来”。“东”是中东辙(ong韵),“西”是衣齐辙(i ü韵),“南”是言前辙(an韵),“北”是灰堆辙(ei韵),“坐”是梭波辙(o e韵),“巧”是摇条辙(ao韵),“佳”是发花辙(a韵),“人”是人臣辙(en韵),“扭”是由求辙(iu韵),“捏”是捏斜辙(ie韵),“出”是故苏辙(u韵),“房”是江阳辙(ang韵),“来”是怀来辙(a i韵)。只要记住这十三个单字,就可以联想出原来的十三个道辙名了。

戏曲的唱词都是按辙口编纂的,一般说,一段唱词都是一道辙口,不管是二二三的七字句,或是三三四的十字句,甚至十几个字的句子,压韵脚的字都是一个辙口,上句是仄声,下句是平声。原则上翘三不翘四,跟作诗基本上一样,这样写的戏词才能便于演唱,否则就不顺口难唱。例如:《望江亭》剧中的四平调和后边的摇板、原板等二黄唱词,都是“言前辙”(an韵);西皮南梆子唱段也是“言前辙”。又如老生戏《空城计》中失街亭一折西皮原板唱词“两国交锋龙虎斗,..和后的一段摇板都是“由求辙”(iu韵);到《空城计》一折中又变为“人臣辙”(en韵)。

下面讲一下如何按辙口韵收音。如下表;

辙口 归韵 收音 收音法 收音方法说明

怀来 ai 衣 展辅 口之两旁为辅,凡字吐出,展开两辅如笑状,以收其音。

灰堆 ei 衣 展辅 同上

腰条 ao 喔 敛唇 将口形做半开半闭状

由求 iu 乌 敛唇 同上

言前 an 恩 抵颚 用舌端抵住上颚收音

人臣 en 恩 闭口 在收音是将口唇微闭

江阳 ang 哼 穿鼻 将字的尾音收入鼻中

中东 ong 哼 穿鼻 同上

发花 a 不收音 直喉 直出无收

梭泼 e 同上 同上 同上

衣齐 i 同上 同上 同上

故苏 u 同上 同上 同上

捏斜 e 同上 同上 同上

从上表看出十三辙中有八个辙收音,五个辙不收音不需按归韵收音的。而需要归韵收音的八个辙中,其最后归韵收音的韵母也只有衣、喔、乌、恩、哼五个。下面简单地把十三辙吐字归韵的要领逐一加以说明,以供练习归韵时参考。

“怀来、衣乞”两辙归韵都是“衣”。一般说“衣”在归韵收音时,当然也不宜过分靠前。同时归韵收音时,最好要保持较高的部位。如果落入喉头,声音就容易偏低。归韵收音后口腔应成半开状态,不能全部闭住。

“摇条、由求”两者归韵归韵都是“乌”,但基本上一样。“由求”收时应轻些,“摇条”则可重收。收声归韵时,气息只宜回收不宜外推,声音最后落到嘴边。收音以后不能留有余音。唱这两种辙时,口腔均不一张的过大,以防变音,用力时在唇而不在喉。

“言前、人臣”两辙的归韵收声是半鼻音,有的叫前鼻音,归韵在“安”、“恩”。归韵时的气息宜缓缓向前推送,直致舌尖舔到上牙龈为止。鼻腔和口腔均不能留有余音。为了字的共鸣和声音通畅,有时在前半截可以借用一点后鼻音的方法和感觉来唱。不必在一开始就拼命挤在前面,挤的扁扁的使声音出不来。只要别忘记在归韵时向前推送,舌舔上牙龈把声音截住就行了。

“江阳”辙归韵为“昂”,是全鼻音,又称后鼻音。归韵收声时,要防止将字腹开的过大而成“啊”。要把鼻腔部分松开,使气息回收时缓缓进入鼻腔,最后把嘴闭上在鼻子里出“哼”字的韵母的声音。但这所占的时间一般不宜太长,除非特殊情况下把它作为特殊手段时才较早地归到“哼”的韵母收声。如传统戏中的花脸及花旦,由于行当和任务的特点,在唱后鼻音字时(唱京音京字)间或提早归韵,归后继续耍腔。

“中东”辙归韵也是用全鼻音(及后鼻音),收音归南方字“翁”。根据京剧传统的唱法,必须使声音深入鼻腔半入口腔,才有满口的感觉,也才有较大的共鸣,并且这样可以防止字音全入鼻中而成鼻音或改变字音。当归韵时,气息回收后,要使“翁”音急入鼻腔,并可以在鼻腔里保持瞬间,当然不能过长。杨宝森先生在唱《洪羊洞》二黄原板中的“空、东、重、胧”字时,这种感觉最为突出。

至于五个不需要归韵的辙口,只要把字腹的口型保持不变,直到声音停止就可以了。这是个基本要求。即使有韵尾的字,在唱的时候。字腹的口形也不能随意变动,否则会影响字的完整。

再谈一下“收声”。一般谈归韵收声是一回事,但如果严格的讲,或者从前面所分析的归韵的意义上讲,它们还是有所不同的。“归韵”就是咬准咬清字的最后一个韵料,而收声除了归韵的含义以外,它还包括着一个声音停止的问题。京剧里关于声音的停止有许多的不同法则。比如说,在咬字归到字尾韵母之后,声音是猝然而止呢,还是逐步减弱,而后将声音停止?长腔慢速时,可以逐步减弱然后停止。在短腔慢速时,京剧里有两种办法收声。一种是用嘴一边并拢,以便用气往回收的办法收声。另一种是将嘴边一边并拢,以使用气往回收的办法收声,并在最后稍稍给人一点停止的刹那,口气和气息配合着使劲并拢,形成一种收声的劲头。在短腔快速时,则字的并合时间加快,但这过程不变。程砚秋牛生就常常使用这种办法来收声。故收声之时,尤其注意扣住口型,不使松动,犹如写字之法,每笔必有一定的技巧,直至声音的停止。


我谈京剧字韵(一)字韵的构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