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农村题材小说里的土地与合作社,或“可以听”的小说|张春田老师

茅盾对40年代国统区农村题材小说的评价
- 常常止于描写生活的表面,静态化
- 例:左翼批评届对茅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批判
- 没有从现实斗争中看待农民——对现实斗争的强调要求作家能够关注彰显中国社会面貌深刻变化的事件、运动
当代农村题材小说
- 主要内容
- ①反映在农村进行的政治运动与中心事件(如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等)
- ②农村的日常生活、社会风气、人伦关系极大程度上退出了作家的视野,或仅作为对现实斗争的补充
- 特点
- ①强调斗争,有着鲜明的正面人物与反派角色,不同力量相互冲突
- ②作家需要在立场、观念、情感上与表现对象一致,同农民保持相同的价值、立场(与现代文学的农村书写差距较大)
- 鲁迅:国民性批判
- 胡风:精神奴役创伤
- 赵树理:站在农民立场,以农民直接感觉、印象、判断为基础(这种创作模式在40年代得到推崇,也为后来对赵树理的批判埋下伏笔)
- 艺术经验源头
- 直接地来自于解放区作家(赵树理、丁玲、周立波)
- 同传统的乡土小说(沈从文、沙汀、吴组缃、骆宾基)存在距离
- 地域书写方面:以北方农村,特别是晋陕冀豫地区的农村生活为主
- 创作群体
- 山西作家群(赵树理:本地人;借鉴话本、说书、曲艺等本土文化资源;试图建立启蒙的超越性眼界和关系的同时,关注农村的现代化变革;从农村传统中挖掘有生命力的要素)
- 陕西作家群(柳青:外来者;借鉴西方文学和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方法;重视农村中先进人物塑造,浪漫理想色彩浓厚,具有概括时代精神、历史本质的雄心;更加重视新价值的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