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芽之旅》为什么观感不尽人意?
以下文字为本人观后感,含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和剧透内容,请未看过电影《铃芽之旅》谨慎观看。
作为一名6年新海诚老粉,今早6:15从床上爬起来顶着大雨跑到电影院,花了75块钱看这部等了三年的电影。这部电影确实是挺闭门的,仿佛就像在关门的时候给我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一下,直到现在我还没缓过来。
不说开头那段差点让我当场逃出影厅的逆天声音,只想说这女主的配音和我想象的差距确实有点大了。铃芽是第一个我看着样貌猜声线却完全相反的角色,我本以为女主是更偏向于性格严肃的好学生类型的。这导致很多时候我看到铃芽在说感叹词的时候浑身起鸡皮疙瘩。直到后面女主把头发散开之后才感觉正常了一点。
现在来说一下我对这部电影存在问题的看法:
人物塑造
首先是大臣。电影前期看上去是到处引发灾难,草菅人命的灾神。虽然到电影结尾大臣幡然醒悟,重拾自己职责,它对铃芽的友善和情感,加上它确实被关了千年这段经历确实是十分悲惨。这让我对大臣的印象有所改观,但我最终还是很难对这只外表可爱的小猫有“喜欢”的情感。
首先是东京的巨大蚓厄,当大臣拔出另一个要石的时候,就表明它确实是想冒着灭掉整个东京的风险放出巨型蚓厄。当然,或许是它觉得只要铃芽把草太给当要石插了就没事了,可是这很明显是在玩火。换个人就算了,你该偏偏让铃芽自己手刃草太。说实话你真该庆幸处在那个位置的是铃芽,要是换了某些高能网u的话估计还没从土耳其地震中修整完毕的中国救援队就又要连夜订购去东京的机票了。
说实话这场灾难是大臣抛弃自己的职责自己引发的,天气之子中虽然也有灾难,不过阳菜本质上是受害者,雨不是她抛弃了晴女的职责而引起的,而是因为雨她才莫名其妙地要献身。因此,阳菜本身就有选择献身或者不献身的自由,男主来救他也只是阳菜行使自己的生存权利,从道德上是说得过去的。
大臣在后期醒悟确实是好的转变,但是个人觉得没有办法完全掩盖前期的,作为掌握千万人生死的神明的奇妙任性和草菅人命的收养计划。
这让我想起:
大臣:为了铃芽,我要引发地震!
结局:铃芽跟别人跑了,自己变成要石。
秋:为了椿,我要引来灭世洪水!
结局:椿跟别人跑了,自己变成灵婆。
约翰辛克利:为了朱迪福特斯,我要刺杀美国总统!
结局:朱迪是钕同,自己进监狱。
对此,我无话可说。
然后是男主,从电影开始,我就感觉这人似乎“不存在”,没有鲜明的特点,一句闭门师时候就变成了凳子,之后也没说几句话,然后就被给变成要石了。根本没有在我脑中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人设,结果到后面突然就开始“我要活着!我要活着”,人设直接就崩了。看来“疾痛惨怛,未尝不呼天也”确实是实话。事实上从开始到结尾,我就没对这个男主有什么鲜明的印象,也许是他作为凳子存在的时间过长以至于干扰了人设的塑造,亦或是闭门师的使命性职业淡化了人物的独有个性。但是不论如何,男主的塑造无疑是失败的,用我自己的话来说他好像一直处在某种“量子概念态”而从未真正塌缩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电影所做的一切努力就像是往黑洞里扔物质——永远也无法真正作用到这个人物的本身。
最大的特征就是电影的标题《铃芽之旅》。为什么没有《三叶寻名》《阳菜祈晴》却有《铃芽之旅》呢?男主在这部剧中的较低地位可见一斑。
男主的空洞化还带来了另一个糟糕的问题——感情线的大幅度缺失,这也是此部电影的巨大问题之一。
至于左大臣我还真挺可怜他的,莫名其妙被扒出来,打了一架就被塞回去,纯纯的工具人。
情感破碎
“破碎”,即使男女主情感线,更是观影观众的情感线。
新海诚处理不好前期情感线是一直以来的问题,三部曲中仅有天气之子的男女主初期情感线稍微有点合理性。至于《你的名字》,是后期极为出色的情感线和数次时空的穿梭与反转,完美掩盖了前期男女主相识过程中被大段略写甚至出现大幅跳步的情感线,使得两人之间的情感线得到了合理的完善。《铃芽之旅》最大的问题不是前期两人相恋的莫名其妙,而是后期仍然是一头雾水。两人一直在“解决灾难”以至于缺少了二人之间有血有肉的情感互动,大部分有意义的情感的表达是全靠铃芽一个人的心里活动叙述,而被空心化的男主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角。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觉得这两个人不像是恋情,更像是那种所谓的“革命友谊”。
这样也就算了,最糟糕的是我们的新海导演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把铃芽当成三叶来写台本。铃芽那句“没有草太的世界,我很害怕”直接给我整不会了。泷和三叶经历了“生死之交”最后也没能说出这种话。你们两个就一起旅行了五天,中间还没什么能够决定感情的情节,这种话就直接说出口了?看来女主的精神状态和剧情的逻辑只能有一个是正常的。
其次,在最后面本该是以男女主为中心展开的高潮情节,结果还是两只猫大战泥蚯蚓,说到底如果不是大臣回心转意,你们两个闹腾的再厉害也没用,一样要变成要石。这违反了“世界系”的最底层逻辑,使得男女主情感在整个情节中的地位大幅降低。三叶和泷救了小镇,阳菜和帆高淹了东京,而你们?你猜这蚯蚓是两只猫震住的还是你们两个震住的?
更加重要的是观众的情感破碎,导致这一情感线被打断的主要情节就是东京的蚓厄。铃芽将草太变成要石之后蚓厄没了,地震结束了,那么...结束了?我拿起手机看了一眼,当我发现还剩四十分钟时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也许是作为中国人,逻辑思维不同于日本人,我看到蚓厄被镇压,地震被制止,就感觉好像剧情已经到头了,情感上也松弛下来。这个时候你在回去救男主就开了一个新的情感线,之前的积攒直接付诸东流,铺陈垫叙的失败导致电影被直接从中间打断。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个人看法是情节重心出了问题。男女主来到东京的目的是找大臣,大臣释放了东京的蚓厄,马上就来发生大地震,再加上画面上极有压迫感的层层叠叠的蚓厄和看上去幸灾乐祸的大臣,整个部分的中心就成了“解决蚓厄拯救东京”。这一主题一旦结束,就会导致观众“放下心来”,进而出现问题。这与你的名字的“拯救”有很大的不同点。
你的名字:
问题:我喜欢三叶,但是三叶被陨石杀死,我们要去救三叶。
发展:我找到三叶的小镇。
高潮:黄昏之时与全镇避难。
结局:重逢。
而铃芽之旅是:
问题:东京要地震了。
发展,高潮:封印草太解救东京。
结局:东京没事了。
------
问题:男主被封印了,我要解救男主。
………
这就是电影割裂感的最大影响因素。
主旨与升华
其实我本不想说这个,但是电影最后新海导演确实有一段升华。从电影中所述的海啸,铃芽丧母的悲伤,被收养的经历以及那句点明中心的“明天一定会更好”大概可以总结出电影的部分主旨。作为一部世界系动画电影,本不是什么必要的东西,不过处理的好,也不失为亮点,但很明显整部电影中强调的是“对过去美好的回忆”,而后又是“对灾难的惋惜”,最后在升华到“未来会更好”。这三个逻辑步骤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叙事加以支撑,整个电影既不是在强调灾难的可怕,也不失爱情的美好,两个都占,结局就是哪个都占不了。众所周知,铺垫不足的升华对整部作品的影响是致命性的,如果失败,就会变成诸如《未来的未来》之不知所云的教育片。《铃芽之旅》并未严重到这个程度。但是最后与前文关系不清不楚的升华还是让我想到了一段不愉快的经历:《唐人街探案3》。
其实这部电影也有很多优点,比如画面精良,情景优美,音乐搭配优秀。但这是我们大部分人对新海诚的基本要求,事实上我觉得新海诚这三部曲真的是一茬不如一茬。天气之子和你的名字相比情感上就差了很多,这次不但情感不行,连基本逻辑都有点摇摇欲坠了。在铃芽和草太我很难感受到三叶和泷之间跨越一切,只为不和你分离的那种痛彻心扉的爱恋,却像是铃芽一厢情愿,草太离线挂机,大臣不明觉厉,最后草草收场的灾难片,与广告中的“最高杰作”相去甚远。说到底最大的问题还是违反了世界系的基本逻辑,男女主的恋情并没有与蚓厄的灾难直接挂钩并对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新海导演终究还是犯了和于涛一样的错误,我拍了一部世界系电影,但是我去除了大部分的感情,却保留了了过多的灾难,这样你才知道,你看的是灾难片!
观众们看一部被去除了过多的感情线的世界系电影时,也许怀着和曹德旺评委一样的心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