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胡希恕解读伤寒论

2023-03-28 09:10 作者:希望遇见自己  | 我要投稿

大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 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3) 

胡希恕:这太阳病证啊是表阳证,是迟早要发热的。不过开始得 的时候,或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的时候,有的人一有病了头疼等 等的,看病的时候还没发热呢,可它转手就要发热。无论已发热还是 未发热,必恶寒呐,一定是怕冷的,所以这个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 它一定怕冷,而且不汗出的这个怕冷特别厉害,在临床上也是,麻黄 汤证比桂枝汤证的怕冷要重的多,尤其是大青龙汤证,冷的更厉害。 “体痛、呕逆”,他一点也不出汗,这个人的气息不得旁达,你 像桂枝汤证他不是不往上撞他也撞,但轻,所以也有干呕啊。而麻黄 汤证他一点汗也不出,气息一点也不往旁走,他都往上撞,所以它呕 逆。 那桂枝汤证身体不是不疼,也疼,但它疼的轻,那血管不是缓了 嘛。这个伤寒是无汗,他这个充血不光往上面冲,他哪面充血都比中 风重的多,所以身体都疼,不光头项,这就是有汗无汗的关系,有汗 脉缓无汗脉紧。 这个阴阳俱紧就是上下脉全紧。这个紧啊,你拿手一按脉,非常 的界限分明。这类太阳病就叫伤寒,就是太阳伤寒。那么古人取这个 名词跟中风一样,也是由于这一类的太阳病必恶寒,恶寒比中风显著, 所以他就叫伤寒了。那么古人管这个有汗的叫做中风,没汗的叫做伤 寒。这个古人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我们现在就不应该这认识了,还 要说什么风伤哪儿了,寒伤哪里,这明明白白的,现在都是常识了, 不是什么科学专门的事了,还要那么讲就是错了。 可是这个“伤”和这“中”这是要分析的,所以仲景的文字都这 样。他起个名字,你看“中风”与“伤寒”,这也是很有味道的。“中”, 这个邪深。“伤”者,伤于外。咱们擦伤、碰伤,都是伤于表皮,这 个伤寒是皮表不开,汗不得出,所以一发汗就好了,他就是人体的病 邪浅,这叫做伤寒。 这三条,头一条讲的是太阳病的提纲,也就是概括的特征。那么 这种太阳病再细分,有两种,一种太阳伤寒,一种太阳中风。主要的 差别,一个是汗出,一个是无汗。由于这个汗出和无汗,这个证候就 不同了。

伤寒一日、大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 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

胡希恕:伤寒病,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 不过这个话是有语病的,什么语病?还是说是开始得病时太阳经受邪 有热这个味道,我们现在不要这么看了。那么就是不管是伤寒病,就 是感冒也是如此的,一开始得都是太阳病,尤其第一天。如果脉平静, 平静是怎么的呢?就是不特别大,不特别快,这都说明病轻,一般轻 病都是这个样子,这样的病是不会传的。什么是传呢?仲景的书是这 么讲的,开始病在外,它往里边传,传入半表半里,传入里。虽然开 始在太阳病,一看这个脉象比较平、静,这个病不要紧,吃点什么发 汗药就会好了。吃点感冒冲剂,桑菊饮,甚至喝点姜汤就能好了。 假设说“颇欲吐,若躁烦”,“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病的情况, 这个少阳病,尤其柴胡证是心烦喜呕。“颇欲吐”这个“颇”字很有 意思,不是说这个人,有点感冒,稍稍的有点吐的意思,颇就是很的 意思,心理闹的慌,要吐。 “若躁烦”,这个躁烦哪,阳明病,这个热在里头人就发烦躁, 烦躁的厉害,这个躁搁到上面,躁者乱也,烦是个热像,发烦热,这 是有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而脉又是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就是 快的厉害,这说明这个病与上面的病差太多了,这个病必传,来势挺 凶。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病,你这个大夫必须在这个病的一开始就应该 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这个要传即便你就是治的对,治的正确, 依法来治的,也不会马上就好的,所以对这个病要重视了。这个病也 正在急剧变化之中的,临床上千万要注意。假如有脉数急什么的,说 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它没停止。这你得要注意了,尤其是临床的 大夫,你要勤看一看,这肯定是要必传的。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5) 

胡希恕:上面说的是开始,一日。这个说过了两天三天的时间。 那么如果这个病传,一定是有征兆的,传哪儿去呀,它由表往里传, 或者传阳明,或者传少阳,而阳明少阳证一点都不见,肯定它不传。 那么这两段我们看的虽然是太阳表证,那么你对这个病的轻重缓 急、传与不传,当大夫的也要心里有数。怎么来观察呢?那么不外乎 在脉证。开始二三天不传,那它肯定是不会传。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常  看到的,二三天这个病就传少阳的多,人也无力了,发烧不退,脉浮 细这类情况。你看他胸胁满闷,柴胡证这就来了,这个病较为重。那 么二三天还不传,肯定这个病还是不要紧的,就是一般的伤风感冒了。


胡希恕解读伤寒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