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偷走录取通知书阻挠女儿入学,好心情:爱的前提是尊重
这个暑假,17岁的佳佳终于如愿以偿收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本以为自己距离梦想越来越近。
可是万万没想到,就在入学前11天,她妈妈将录取通知书、身份证等私自收藏起来,阻止女儿去报到。
佳佳的妈妈希望她留在重庆当老师,一辈子。
此事经过媒体报道后,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有网友表示:一点也不觉得这是爱。
也有网友说出了众人的心声:隔着屏幕感到窒息,这种爱,宁愿不要。
可怜天下父母心,站在妈妈的角度,她的出发点是希望女儿能够有一个稳定的职业和未来,希望孩子过上他们眼中理想的生活,这种心情可以理解。
面对孩子的成长和离开,家长有所不舍、不太放心,担心他们在重大人生选择上失误,遭遇挫折,是非常正常的心理。
但是,佳佳的妈妈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这一切,并不是佳佳想要的。
对年轻人而言,报考理想的大学与专业,自由地探索自我、了解世界,是他们的权利,也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更何况,每个人的认知都会有时代烙印和经验盲区,况且,世事难料,谁又能保证:孩子凭自身兴趣选择的戏剧教育专业,就不会比妈妈心心念念的定向师范生发展更好呢?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佳佳的困境,虽然有不少人同情、理解,但也有部分网友表示:“要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考定向师范生比去大城市漂好”“娱乐圈没那么好扎根”……
确实,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一旦选择了自己的爱好,在可预知的未来,注定要承担很大的代价,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好心情认为,作为孩子的妈妈,关心子女未来发展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家长要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附属品。
尤其是面对上大学、选专业这种人生大事,不能罔顾孩子自身的需求和意愿,不给其作出独立决策的机会。
作为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与现有条件,心平气和地与子女进行深度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孩子分析每个选择的优势、劣势,以及可能会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剩下的,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好心情相信,此时孩子做出的选择,会相对更加冷静而理性。
对父母来说,放下不容置疑的态度,摒弃类似“都听我的”等包办思维,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平等沟通,是真正“看见”孩子的第一步。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