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注:哲学是普世的,不应当受到个人身份的限制,否者就是不究竟的。

个人的最高成就是“圣人”,是“内圣外王”。其内涵是:忠(敦伦尽分)+恕(心无挂碍)【此处“忠恕”在本来意义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或者说我这里用的“忠恕”是其根本意义、究竟意义。忠恕的应用,无关个人身份,具有普遍意义,在个体方面没有根本差别,只有表现形式的差别。】

传统儒家追求忠恕,偏重于恕。佛教追求恕,忽视了忠。【我不了解道家,不敢妄评。】
忠是入世,恕是出世。忠恕如阴阳,一体两面,相辅相成。

不离日用常行内,是对于忠的描述。直到先天未画前,是对于恕的描述。都不是本体。

内圣外王,无关地位和名分。内圣,是恕的极致状态。外王是忠的极致状态。

化天下,不是指狭义的政治。

哲学是知识+实践。是需要身体力行。忠恕同时具备精神领会和躬身实行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