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介绍 | 电视学院
电视学院

电视学院前身是1959年设立的电视摄影班,1980年独立成为电视系,1997年成立为电视学院,2005年9月,电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两大学院合并成立电视与新闻学院,2013年7月学部制改革后,电视学院加入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作为国内历史最久、声誉最高的电视专业教育机构,始终引领着我国电视教育的发展。四十多年来,电视学院建立了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2017年9月,新闻传播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评估排名第一。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两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导师介绍
孙振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CILECT(国际影视教育联盟)成员校代表,校督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承担本科层次《摄影基础》《电视影像语言》《摄影流派与发展史》《视频创作训练》《融合作品研究》及研究生层次《视听语言研究》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研究方向为电视新闻、纪录片和影像传播。
完成专著《影响革命与新闻传播》,教材《电视摄影》《电视摄像创作》。完成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项目以及校级科研培育项目的研究,参与了教育部级项目“用信息技术改造课程”的研究并顺利结项。主持的北京市广播电视局《收听收看项目》,多项报告获得市委宣传部杜飞进部长批示,上报中宣部。参与央视二套财经频道、北京电视台、吉林电视台、佛山电视台、石家庄电视台、洛阳电视台等改版策划活动。并在《现代传播》《电视研究》《中国电视》《中国记者》《中国报道》等CSSCI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内容涉及电视新闻创作、纪录片创作以及其生产与运营、新媒体的媒介属性及其内容生产等。
胡芳

中国传媒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电视学院硕士生导师。1979年起至今,就职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于电视系电视新闻专业。曾任电视与新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新闻传播学部党委书记、副学部长。曾获国家广电总局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主持多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教改课题和横向科研项目。作为课题主要成员参与的三个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21世纪传媒人才综合素质五条线教学体系》《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创新》分别获得2005年度、2009年度和2014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担任副主编的《香港内地传媒研究》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优秀著作奖”。
担任中国传媒大学青年影像创作与国际传播平台项目负责人,与电视学院师生团队一起策划、组织、承办了多项与国家级和国际影像节展合作的大学生作品征集、评选、国际交流和研讨活动。担任第九届、第十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组委会委员,女性主题短片竞赛单元终审评委。
曹晚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爱默生学院访问学者(2017年),德国美茵茨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
担任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向研究”子课题“智媒时代我国新闻传播业全面培养合格人才战略研究”负责人;主持《新媒体时代环境公共议题的媒介呈现与舆论引导研究》《香港广播电视研究》等课题;参与“北京国际电影节蓝皮书”、“主流媒体媒介价值及创新传播研究”等项目。
曾出版专著《德国双轨电视制度研究》《中外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新模式解析》,教材《新闻特稿写作》,并担任《中国网络视频案例研究2017》《中国网络视频案例研究2018》系列丛书主编。
发表多篇论文,代表作有《重构生产模式:融媒时代时政报道创新路径探析》《群体传播时代的移动视频直播》《资讯类短视频:视觉化报道建构媒介新生态》等,发表于《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与写作》等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
陈欣钢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电视摄影系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嫩伯格新闻传播学院访问学者(2015-2016),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访问学者(2014)。主讲中文课程《电视摄影》《节目类型学》,留学生英文课程《非虚构电视创作》。
担任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外聘专家、美国广播电视教育学会(BEA)会员及中国代表、CSSCI核心辑刊《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编委,高等教育学会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分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聚焦视听传播、新闻社会学。
出版专著《医疗改革的媒介镜像》,译著《美国摄影教程:第12版》等。近年来在新闻传播核心期刊发表《身份、关系、角色:医疗改革媒介话语中的医患建构》《社交视频:影像功能转型与生活方式变迁》等代表性论文二十余篇。
付晓光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曾获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中国传媒大学教学名师称号。研究领域为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传统媒体生产变革,互联网平台的内容生产。
曾参与多项国家级项目、主持省部级社科项目,主要著作包括:专著《互联网思维下的媒体融合》、教材《新媒体实务》、译著《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思维吗》、编著《中国网络视频案例库2015》。
近几年共有20余篇论文发表于《现代传播》《当代传播》等核心期刊。
郭艳民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硕士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199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担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摄影教研室主任、照明教研室主任。2006年1月——2007年2月,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迈阿密大学(Miami University)和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Brooklyn Colleg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交流、学习。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摄影、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主讲《摄影构图》《新闻摄影》《摄影批评》《视觉传播前沿》等课程。其中,《摄影构图》课程先后获得中国传媒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课程;主讲的《电视摄影构图》课程获得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2018年9月主讲的慕课《摄影艺术创作》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上线;2019年3月该慕课同时在中国大学学慕课“爱课程”平台上线。
主要学术著作有《电视新闻摄影理论及应用》《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比较》《摄影构图》《3D电视节目创作研究》(任主编)、《新闻摄影》(任副主编)、《数字电视摄影技术与艺术》(合著)等。《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比较》获得第十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现代传播》《中国电视》《当代电影》《人大复印刊——新闻与传播》《传媒》《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等期刊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2016年申报的科研项目《视听媒体虚拟现实(VR)作品内容创作研究》获得文化部社科项目立项。
李艾珂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教师。2008年获得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系英语播音专业学士学位,2014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理论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2015年至2019年7月,担任电视学院广播电视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本科专业教研室主任和电视学院英语实验班项目负责人。
主讲课程包括国际新闻本科专业的《英语语音》《高级英语》和电视学院国际留学生的全英文课程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中国文化导论》)等。获得中国传媒大学第八届(2017年)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指导学生获得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和21世纪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北京赛区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传播和应用语言学。出版英文专著L2 Rhythm Development by Mandarin and German Learners of English(《第二语言语音节奏习得实证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SCI)和Westminster Paper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发表英文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现代传播》和《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发表多篇论文。
孟群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获得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工学学士学位、艺术硕士。1989年曾于日本朝日电视台研修半年。先后赴日本东京工科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访学,2008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密苏里新闻学院担任访问学者1年。
主要研究方向有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发展研究、数字技术与艺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电视新媒体应用研究、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研究、视听新媒体节目制作与传播等。
指导新闻学科广播电视方向和新媒体方向的研究生。
主要讲授课程有《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电视节目制作》《影视数字化制作》《非线性编辑》《视听节目制作与传播》《视听传播应用技术》等。
著有国家级“九五规划”重点教材《电视数字制作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电视制作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国家级 “十一五”规划教材《电视数字制作:融合 互动 虚拟》(北师大出版社)、教育部“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教材《电视节目制作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体育赛事电视公用信号制作标准研究》(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主要科研成果有“九五”规划基金项目(国家级)课题《影视艺术与高科技应用研究》第六部分“数字技术与影视艺术的未来发展”、北京市教委教改项目(司局级)“现代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新闻等专业(电视编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成果为多媒体课件《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节日的影像志》项目组负责成员之一。
汤璇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新闻与传播系副主任,国际合作事务协调人,中国人民大学-耶鲁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
主讲课程有《电视新闻导论》《高级新闻听力》《初级新闻听力》《专业文献研读》等。曾获第二届中国传媒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二等奖、第十届中国传媒大学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著有《超现实》(合著,中信出版社)、《认同的建构:中国与国际组织的话语交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公共外交·案例教学》(合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在《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
涂凌波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广播电视学系主任,入选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新闻学专业,文学博士学位)。美国南加州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
担任CSSCI集刊《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编委会成员,中宣部新闻局新闻阅评专家,国家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教学评估与督导委员会教学督导专家。担任多家新闻传播学类CSSCI学术期刊匿名评审专家。
研究领域为新闻理论、传播思想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政治传播、互联网与国家治理、传播与社会等。
近年主要著作与教材:
①专著《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兴起》(30万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独著。
②主编《传媒大家谈:媒体人的24堂精进课》(25万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12月。
③教材《中外优秀电视节目案例解析》(20万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合著。
④《融媒图景:中国新闻传播变革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即将出版,合著。
近年主要科研项目:
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念结构与演进研究》,课题负责人。
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与新时代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③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健全我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④国家网信办项目《网络国际规则体系研究》,项目负责人。
⑤马工程重大项目(同时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构建》,课题核心成员。
⑥中宣部特别委托项目《网络宣传引导时度效课题研究》,课题第二负责人。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重点项目《新型主流媒体构成要素研究》,课题负责人。
⑦主持或参与中国传媒大学“双一流”建设青年拔尖科研人才支持项目、科研培育项目、教学改革项目,以及多个横向项目。
近年主要论文与发表:
①《从“一体化”宣传到“混合型”网络传播——以中国共青团政治传播活动变迁为中心的讨论》,《新闻大学》,2019(11)。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全文转载,2020(04)。
②《空间隔离与知识流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线上知识传播研究》,《现代出版》,2020(03)。
③《再造共识:智能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与新宣传》,《中国编辑》,2020(02)。
④《媒介融合需超越路径依赖:基于媒介制度视角》,《当代传播》,2019(05)。
⑤《论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概念的历史衍变》,《新闻记者》,2019(02)。
⑥《新时代我国舆论引导观的历史溯源与主要特征》,《现代传播》,2019(12)。
⑦《“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及其新闻观念:关于19世纪报纸的一种叙述》,《国际新闻界》,2015(06)。
⑧《中心环节与五个使命——新形势下把握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点》,《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10)。本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19(01)。
⑨《实用主义影响下学理与术业之并重:再论20世纪初中国新闻教育观念》,《现代传播》,2016(03)。
⑩《草根、公知与网红:中国网络意见领袖二十年变迁阐释》,《当代传播》,2016(05)。
⑪《互联网传播中“标题党”现象的根源、影响与规范》,《编辑之友》,2017(04)。
⑫《主体性与适配性: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传媒角色及其挑战》,《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03)。
⑬《网络视频传播再反思:伦理主体、伦理失范与传播伦理的重构》,《新闻与写作》,2019(12)。
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三种知识类型及其融合》,《现代出版》,2019(03)。
杨凤娇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博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广播电视新闻学”团队核心成员,国家级教学成果“21世纪传媒人才综合素质‘五条线’教学体系”项目成员。2012年曾参加人社部专家服务团赴藏授课,2013至2014年间在新华社挂职,曾任《中国新闻传播研究》副主编。
先后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访学,并曾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短期学习。为本科生主要讲授《新闻写作:消息》《新闻写作基础》《新闻特稿写作》,面向研究生的课程有《文献研读》《名记者研究》,其中新闻写作类课程曾获评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度“优质示范课程”、2009年度“精品课程”。研究领域涉及电视新闻传播、媒体融合、网络舆论、移动新闻直播等等。
曾参与教育部课题“民族地区与内地高校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创新交流平台、优质基地构建可行性研究”以及广电总局课题“中国电视事业发展中的制播分离问题研究”;主持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包括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课题“网络电视的内容整合与界面优化研究”(2010年)、中国传媒大学校级课题“网民介入下舆论监督的变化和走势”(2009)、“三网融合时代电视传播模式创新研究”(2010)、“微博舆情与应对机制研究”(2012)、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视传播模式创新(2014-2016)、全国妇联妇女研究会课题“女性微博用户在社会公共话题中的话语表达——基于新浪微博的两个典型案例研究”(2014-2016)等等。
在《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新闻与写作》等发表数十篇论文,著有《中国电视新闻传播格局的变迁》《广播电视新闻写作》《新闻特稿写作》(第二作者)。曾参与翻译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译文载于展江主译的《新闻与正义: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集》(Ⅰ)。
于然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影视教育联合会代表,中塞教育交流协会副主席,戛纳电影节短片展映单元、Cinefoundation单元推送评审,洛杉矶短片电影节中国区评委,国际影视教育联合会奖、匈牙利“欧亚电影节”、塞尔维亚”一带一路”青年影像节、韩国“DINFAC”大学生电影节等奖项评委。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公派联合培养博士。曾任美国洛杉矶市长办公室新媒体部影像总监、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编导、中央电视台摄像。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新媒体影像、摄影、纪录片。
著有《摄影构图书》《光的美学》《摄影技术》等专著,并任《一本摄影书》《摄影的骨头》等多本专著责任编辑。在国际期刊、核心期刊、国际学术会议等上发表20余篇论文其中CSSCI索引期刊6篇、国际发表2篇,并承担纵向科研课题2项。
曾获2019国际影视教育联合会(CILECT)年度教师奖(中国历史第二位获奖人)、第九届(2015)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最受欢迎教师奖、最佳教学演示奖、第八届(2015)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第一名,凭借《纪录人——先锋将军刘效礼》《纪录人——“老爷子”陈汉元》获2015中国电视“十佳十优”奖导演,担任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获奖纪录片《走进和田》技术总监、3D纪录片《全景中国——和田一日》导演、总理亲自审阅的外交部《2016“澜湄合作领导人会议”开幕片》总导演、纪录片《2012十大教书育人楷模——姜小鹰》导演。获第八届(2018)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教师组纪录片特等奖、2018年优秀网络视频推选活动优秀学生纪录片奖。
指导学生创作的作品曾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角展映、多伦多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洛杉矶独立电影节竞赛单元、韩国京畿道青年电影节展映、希腊SIFFY青年电影节等,并获得过亚洲青年电影节纪录片大奖、韩国DINFAC大学生电影节两次国际组大奖、西班牙MiCe教育电影节最佳技术奖等。
祝虹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文学博士,电影学博士生导师,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担任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评审委员、北京新闻出版广电局外引剧评审专家等,是第15届莫比斯国际多媒体大赛国际评委(2007年11月,罗马尼亚)、北京国际电影节选片委员,北京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选片委员。北京政治学行政学学会会员、北京影视艺术学会会员。北京市公安局党校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
担任《欧洲电影分析》第二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1月);专著《当代法国电影史》获得第十届中国传媒大学校级优秀科研奖一等奖,第七届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会奖”二等奖(2012年)。
完成国家级项目“当代电影作品与当代电影批评”(2001-2004年),目前在研教育部人文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影视虚构性和叙事性研究“(2019—2022)等。
(本文整理于中传电视学院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