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4月全国客流报告: 4000+个商场 场日均客流同比跌了近20%
1
据赢商大数据统计,自2021年二季度以来,全国商场日均客流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从2021年二季度1.7万人的峰值降至2022年一季度1.36万人。
另一方面,环比降幅不断扩大,2022年一季度环比降幅达到13%。
以全国4127个商场为统计样本,2022年1-4月场日均总客流量仅12861人次,同比2021年下跌19%。 具体到各月,3月客流量探底,为11644人次,同比下跌25%;4月客流情况有所复苏,场日均客流恢复至12147人次,但同比仍下跌了23%。
2
分区域看:东北客流持续下跌,华南客流弹性较强。
今年1-4月,东北、西北较其他地区跌幅明显。其中,西北区同比下跌26%,东北区同比下跌25%——购物中心场日均客流仅11953人次。
重点城市:深圳、天津、西安,同比客流降幅超20%。
赢商大数据选取了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南京、成都、武汉、天津、西安9个典型城市代表进行观察。今年1-4月上述城市场日均客流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北京受疫情影响主要在4月底,客流变化表现最佳,降幅为11%;而杭州、成都、武汉、广州四城,尽管都正面或间接受疫情影响,同比客流降幅在14%以上,但仍然是典型城市中客流表现较好的。
相较之下,3月中旬“半封城”一周的深圳,今年1-4月同比客流降幅高达23%。此外,天津、西安两个城市客流降幅分别达24%和33%,足见疫情影响之深。
3
商圈辐射范围越广,客流跌幅越大。
线下零售商业发展,全国看头部运营商,区域关键在商圈。尽管市级商圈绝对值仍然最高,但今年1-4月,其场日均客流同比下跌达28%,而区域级商圈整体下跌27%,社区级商圈整体下跌24%。
回看去年,情况则完全相反:2021年市级商圈场日均客流增速为15.77%,区域级和社区级增速均不足12%。市级商圈的绝对客流量、年客流增速都遥遥领先于区域级及社区级商圈,出现明显的客流恢复。
前后对照,形成反差背后,原因是市级商圈通常具备规模效应和多商家聚集带来的资源优势,辐射的消费客流大,且有强黏性受众基础,以及良好的行业口碑,复苏速度快。在消费恢复的情况下,客流弹性很高。
市级商圈通常是城市中最为繁华的商业区,客流来源广泛,距离广,商圈内以零售业态为主导,叠加餐饮、娱乐等丰富业态组成了商圈基础。
而区域商圈,一般分为二种:位于主城区,与市级商圈为邻;亦或位于原县级市或县主城区,出于距离的因素,在片区内的价值堪当“核心”之位。
社区商圈通常的服务范围是周边1-2公里。或以居住小区为界,或以某独立项目为核心,亦或有连片的写字楼或商业街。
在严格的防控措施之下,越是高级别的商圈,防控愈加谨慎,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无形的消费场景限制,人群减少远距离移动,缩小消费范围,故客流跌幅较区域、社区商圈明显。
4
项目档次越高,客流受疫情影响越大。
由于消费信心与消费场景受限,2022年初,各档次购物中心皆受到强烈冲击,高端购物中心“韧性”不再。
据赢商大数据监测,2022年1-4月,各档次购物中心客流同比均大幅下跌,档次越高,跌幅越大。具体看,大众化购物中心同比跌幅为18%,中档及以上购物中心同比跌幅都在两成以上,其中高档购物中心跌幅最大,客流按年下跌24%。
对比2021年各档次商场的客流情况,可发现:2021年高档购物中心具有更卓越的客流弹性,复苏表现较其他档次购物中心更好。但行至2022年,高端购物中心却展现出相反的态势。
究其原因,高端、中高端mall多数选择落户高线城市、市级商圈等核心地段。相比2021年初,今年这些区域是新一轮疫情的主要爆发地,且城市核心区域疫情防控相对谨慎,受到的商业冲击最大,不少商场暂时关闭已经成为常态。
在疫情反复之下,高线城市消费场景受限,购物中心档次越高,客流影响越大。
5
项目体量不论大小,下跌幅度多近20%.
2022年1-4月,不同体量的项目客流跌幅均达到20%,其中客流绝对值最大的超大型项目,下跌幅度高达24%。
实体购物中心的客流表现与业态综合度、项目体量、连锁规模等紧密相关。据赢商大数据监测,项目综合度越高,连锁规模或体量越大,越容易拥有更高的客流基本盘。而业态综合度高、连锁规模和体量大,本身就是一种分散风险的体现。
不同体量的项目,与业态组合高度相关。超大型项目通常是文旅项目、综合度很高、业态组合很丰富的项目,而小型项目通常是有明显主导业态的项目,如社区级商圈的小型项目,通常是餐饮业态主导。
而不同体量的项目客流跌幅相似,可见,疫情之下,对不同的业态均产生深度的系统性影响。
6
疫情的发生,对购物中心客流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直接作用,由于实体场所消费本身具有的强接触性,疫情期间购物中心客流产生较明显的下滑;
另一方面,是间接作用,疫情期间宏观经济收紧,市场预期偏弱,消费意愿同步减弱,从而导致线下消费规模下滑。
7
于运营商而言,一方面,需要深度挖掘消费者的新消费需求。市场对线下实体商业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巩固客群粘性,推陈出新满足顾客社会角色需求、情感需求及交互需求,是必须攻克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还需深入思考资源如何更高效配置。新消费形势下,注重新消费趋势,提高商场运营能力,困难环境中苦修内功者,必然能在消费市场逐步回暖中领跑下半场。要以更成熟的管理以及更超前的营运导向,在长期探索中穿越市场周期,提升自身营运能力和管理效率。
8
经济繁荣时,站在风口上,谁都能飞;但在潮水褪去之前,更早看透线下零售板块经营本质,且提前谋划布局的经营者才更有可能掌握发展命脉,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