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发展

2023-03-30 11:38 作者:我只是尔康  | 我要投稿

一、原始社会(远古-前21世纪)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也创造了医药。中药的发现和应用以及中药学的产生、发展和中医药一样,都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实践过程。

人类祖先在寻找食物时,由于饥不择食,不可避免误食一些有毒甚至剧毒的植物,发生呕吐、腹泻、昏迷等中毒现象;同时也因偶然吃了某些植物使中毒现象缓解甚至消除。经过无数次的口尝身受,逐步积累大量辨别食物和药物经验。

氏族社会,弓箭的发明和使用让人们进入渔猎时代,吃到较多的动物后,也发现了一些动物具有治疗作用;氏族社会后期,由于种植、饲养业的发展,人们发现更多药物,用药知识不断丰富,形成早期药物疗法。《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干枯,令民知所避就,当次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反映了劳动人民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实践过程。

随着社会进步,用药知识与经验也愈渐丰富,这些知识由最初的“识识相因”“师学相传”“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二、夏商周时代(前21世纪-前221年)

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和应用,对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甲骨文中即有“鬯其酒”的记载,酒不仅是一种饮品,还能通血脉、行药事,可用作溶剂,也是炮制药物常用的辅料,所以有“酒为百夫之长”的说法。酒剂的发明和使用对推动医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夏、商时期,人们广泛地使用陶制器皿,为汤液的发明创造了条件,相传商代伊尹创汤液。汤液的出现,服用方便、降低药物毒副作用,促进了复方药剂的发展。

《诗经》为西周时代文学作品,用以比喻吟咏植物和动物的有300余种,很多为后世本草中收载的药物,如苍耳、芍药、枸杞、蟾蜍等。

先秦《山海经》记载我国各地名山大川及物产的一部史地书,收录药物120余种。明确指出药物的产地、效用和性能,说明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奠定了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学说的理论基础;1975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现存医方283首,用药达247种,所治疾病涉及内、外、妇、五官等科,是最早涉及药物炮制、制剂等内容的医药专著。

三、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全书3卷,载药365种,按药物之有毒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三品分类法”。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可久服;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斟酌使用;下品125种,专攻祛寒热,积聚,多具毒性,不可久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本草学的奠基之作,与《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并称为“四大经典”。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1年)

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辑《本草经集注》,全书7卷,载药730种。在单味药的分类上,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同时保留了《神农本草经》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把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实七类。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581-960年)唐朝政府采纳苏敬意见,重修《本草经集注》,定名《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全书54卷,载药850种,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组成,分为玉石、草、本、兽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等九类。并增加了药物图谱,附以文字说明,图文对照的方式,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河。作为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性本草著作,比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00余年。

六、宋、金元时期(960-1368年)

宋代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临床医学的进步,促进了药物学的发展。

公元1060年刊行的《嘉祐本草》附注药物实图,注明开花结实、采收季节和功用。北宋创举性地设立国家药局,是中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宋代本草学代表作当推唐慎微《证类本草》,共31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金元时期本草有两大特点: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述;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

七、明代(1368-1644年)

明代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医学知识不断丰富。

李时珍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历时27年,三易其稿,编纂200多万字本草巨著《本草纲目》。全书52卷,载药1892种,按自然属性分类,这种分类法比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170多年。

八、清代(1616-1911年)

清代研究本草之风盛行,各家的本草著作很多。

代表作当推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全书10卷,载药921种,在《本草纲目》基础上新增药物716种,主要是民间药和外来药。

清代专题类本草门类齐全,佳作颇多,如张仲岩《修事指南》,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九、民国时期(1912-1949年)

“改良中医药”“中医药科学化”“创立新中医”等口号风行一时,形成民国时期中医药学发展的一大特色。这一时期中西医药并存,民国政府不支持、歧视中医药。近代第一部大型药学辞书,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约200万字,收录词目4300条,广罗古籍,博彩新说,附有标本图册,备受药界推崇。这一时期,初步建立了以中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生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理学等新的学科。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日-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继承和发扬,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此后60多年间,国内出版中药新著数量繁多且种类齐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作为中药生产、供应、检验和使用的依据,以法典的形式确定了中药在当代医药卫生事业中的地位,也为中药材及中药制剂质量的提高、标准的确定起了巨大的作用。

中药的现代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瞩目成就,临床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等分支学科都取得了很大发展。

2015年屠呦呦研究员荣获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此项奖项得益于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传承与发扬,也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发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