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法学考研【知行法学丨民法问答:违约方起诉解除与情势变更】
温馨提示
情势变更中的“明显不公平”只比较债务人这一侧,即债务人履行成本vs债务人可得对价,而“履行费用过高”比较的是债务人履行成本与债权人可得对价。因此我们认为,其实两者针对的是不同的情形。学习的时候可以注意相关制度的横向比较,特别是构成要件的逐一比较和分析。但是最好是在可能的案型中去思考制度有无交互的可能性,而不是空对空打架。

问题:
违约方起诉解除与情势变更的关系?《民法典》580条第2款独立存在的具体适用范围?
第五百三十三条 【情势变更】
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平的,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与对方重新协商;在合理期限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平原则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第五百八十条 【非金钱债务实际履行责任及违约责任】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请求履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
(二)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
(三)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请求履行。
有前款规定的除外情形之一,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终止合同权利义务关系,但是不影响违约责任的承担。

解答:
01 问题解答
(一)首先,对于第一个问题。
同学的疑问在于:既然当事人在双方未能在合理期限内重新协商一致时,可以依据《民法典》第533条关于情势变更的规定请求人民法院解除合同,何必再规定第580条第2款违约方起诉解除权。
1.首先,对于违约方诉请解除的第1个构成要件,即第580条第1款规定的除外情形,应当首先可以排除第1项法律上不能与事实上不能与情势变更重叠的可能。因为此时并不存在履行不能的问题,而在于继续履行对一方当事人显失公平。也可以容易排除第3项,因为这种情形是指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向债务人请求过,使得债务人合理信赖债权人不会再请求继续履行。
问题在于第2项中的“履行费用过高”是否可能与情势变更“明显不公平”情形重叠,导致情势变更规则与违约方起诉解除均有可适用空间。按照我们的理解,情势变更中的“明显不公平”比较的是债务人的履行成本与债务人履行债务后通过合同交换关系可以获得的对价,而这两者如果非常悬殊,则可以满足情势变更中“明显不公平”的要件。而“履行费用过高”,也即学说上所谓的经济性给付困难,是指债务人履行成本及债务人给付对于债权人的价值。只有在债务人履行成本与给付对债权人的价值之间显著失衡的情况下,换言之,只有在债务人履约成本极高,而即便债务人履行对债权人也意义甚小的情况下,此时由于债权人再强求债务人必须依约履行已构成权利滥用,此时可依“履行费用过高”阻却货物发运请求权。可见,两者比较的对象其实是不同的:情势变更中的“明显不公平”只比较债务人这一侧,即债务人履行成本vs债务人可得对价,而“履行费用过高”比较的是债务人履行成本与债权人可得对价。因此我们认为,其实两者针对的是不同的情形。
2.除了第1个构成要件不具备外,更为重要的是,情势变更并不构成给付不能,而违约方诉请解除明确要求“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对于情势变更制度是否可以解决违约方起诉解除制度设置所想要应对的问题,如有进一步拓展想法,可以参考崔建远:《关于合同僵局的破解之道》,载《东方法学》2020年第4期。
崔建远老师认为尝试用情势变更原则去解决合同僵局,其实往往背离了情势变更的构成要件:
首先,情势变更原则的成立要件之一是,合同尚能继续履行,只是继续履行显失公平,而因可归责于违约方的原因造成合同不能履行的,并不符合情势变更原则的构成要件。
其次,情势变更原则的成立要件之二是,合同的基础条件在合同成立之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在合同僵局的情况下,从当事人缔约到合同实际履行阶段缔约的客观基础并未发生变化,只是一方违约导致合同不能履行。
第三,情势变更原则的成立要件之三是,当事人双方对于情势变更均无过错,而合同僵局的场合,基本上是违约方具有过错,甚至于守约方也有过失。
(二)关于第二个问题
虽然九民纪要第48条将违约方起诉解除适用范围限定为“长期性合同”中双方形成合同僵局的场合,但我们觉得未必限于如租赁合同等长期性合同。
02 体系定位
合同编——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违约方起诉解除
03 学习方法
学习的时候可以注意相关制度的横向比较,特别是构成要件的逐一比较和分析。但是最好是在可能的案型中去思考制度有无交互的可能性,而不是空对空打架。
04 问题点评
横向比较虽然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但是在询问两个制度之间的关系前,其实可以先自行反复琢磨、检讨每个制度的构成要件。另外,在提问前如果可以,还是希望同学尽量先给出自己的初步思考结论及思考过程。

关于我们
更多详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微博:知行法学,或咨询私信了解。日常发布人大法学考研最新消息,为大家提供法学考研一站式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