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换季,发热、咳嗽注意!已进入高发期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随着各地陆续入冬,呼吸道疾病已进入高发季节,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叠加,要坚持多病同防同治,密切关注肺炎支原体、新冠感染、流感、登革热、诺如病毒感染等流行情况,加强监测预警,掌握病毒活动强度,病毒变异等变化。
米锋表示,要加强农村地区、学校、养老托幼机构等重点地区、重点场所传染病监测和健康管理,做好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儿童等重点人群随访,优化疫苗接种服务;要统筹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流程,加强门急诊、儿科、呼吸科等力量,做好各项医疗救治工作;要持续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今年呼吸道疾病增多?专家回应
很多公众感觉在新冠疫情以后,甲流、支原体肺炎、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等,身边的呼吸道传染病好像更多了,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对此回应称,每年冬季是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常见的肺炎支原体、呼吸道病毒,尤其是流感病毒会比夏季或春季活跃,导致感染的人群明显增加,这些疾病特征与往年一样,预后均较好,不需要担心。
我国国家流感中心实时监测流感活动情况,目前的监测数据显示我国今年已经进入流感季,目前以甲型流感流行为主,也有乙型流感流行。单核细胞增多症也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疾病,主要由EB病毒或巨细胞病毒导致,疾病呈自限性,发病率并没有比往年增加。
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大家采用严格呼吸道防控措施,因此包括支原体,流感等急性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确实下降,随着防控的常态化,今年这些疾病回归到疫情前的发病率水平是正常的,所以今年大家感觉呼吸道疾病增多了。
近三年全球范围监测支原体感染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再结合肺炎支原体自身有其流行的规律,每3—7年出现周期性流行。因此今年儿童支原体肺炎呈流行趋势,大家要引起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是预防的关键。
今年肺炎支原体感染呈低龄化趋势
童朝晖介绍,支原体肺炎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北方地区在秋冬季流行,南方地区一般是在夏秋季流行,儿童每三到七年会出现地区周期性流行,它是以发热、咳嗽为主的临床表现。
在起病时表现为有剧烈的、阵发性的、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头疼、流涕、咽痛、耳痛等。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流行中,3岁以下的儿童也有感染,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但是从病情上来讲没有明显加重。
绝大多数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都是轻症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王荃在会上表示,儿童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发人群,尤其是5岁及以上的儿童人群,但是,包括婴幼儿在内的5岁以下的儿童同样也可以发病。
支原体感染的潜伏期会相对比较长,通常是1-4周,平均大概3周左右。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临床上是轻重不一的,但是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轻症,尤其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是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并不是所有的肺炎支原体感染都会引起肺炎,只有极少数的孩子可能会发生重症。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确也是会引起一些肺内和肺部外的并发症,肺内包括可能会导致塑型性支气管炎、胸腔积液或者坏死性肺炎,在肺外有可能会累及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包括循环系统等等,也有可能会引起皮肤黏膜损害或者关节炎等。
公众确诊病原学后如何用药治疗?
近期网络上不少人说自己全家感染了支原体肺炎。也有人认为,许多成年人感染的其实是新冠。
对此,童朝晖表示,肺炎支原体是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之一,根据2016年版《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及有关监测数据,肺炎支原体是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每年秋季高发,儿童、青少年易感,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因此在无防护的情况下,在人口密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会导致集中暴发流行,家庭成员感染肺炎支原体也是比较常见。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肺炎支原体、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的症状相似,可以通过抗原及核酸的检测方法明确,建议大家在确诊病原学后用药治疗,而不是靠猜想乱用药。
家长自行给孩子服用阿奇霉素等药物不可取!
近期有部分患儿家长听从网络建议,自行给孩子服用阿奇霉素等药物。王荃表示,家长自行给孩子服用阿奇霉素等药物的做法不可取。
目前是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虽然肺炎支原体感染占比不少,但从整体来看,病毒仍然是当前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常见的病毒包括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等。而阿奇霉素对病毒感染是无效的,也是不合理的。加之儿童年龄小,脏器功能发育不健全,滥用药物可能造成孩子的不良反应,阿奇霉素是处方药,属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应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规范使用,包括剂量合适、疗程适宜、给药途径正确等。
要提醒各位家长的是,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用药不能随意,要关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孩子发热超三天,建议及时就医
王荃强调,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居家的时候一定要去医院。
首先,孩子出现超高热或者持续发热超过三天,或者是持续的频繁地咳嗽,影响了正常生活。
其次,孩子精神差,甚至出现了嗜睡,或者出现了明显的呼吸频率增快、呼吸困难、喘息、头痛等情况。
有的孩子可能还会出现抽搐,甚至出现频繁的呕吐、皮疹等等情况。医生都是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去就医的。
我国流感持续呈上升趋势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王大燕介绍,我国各地冬春季流感流行季通常是每年的10月中下旬至次年的3月中上旬左右,一般在1月份左右达到峰值。近期全国流感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南方省份、北方省份流感活动持续呈上升趋势,南方省份高于北方省份,各地区正逐渐进入冬春季流感流行季。流行的流感病毒以甲型H3N2亚型为主,其次为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少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国家已对加强流感疫苗接种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导各地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积极做好流感疫苗接种服务,通过增加服务时间、分时预约等方式,不断提升流感疫苗接种服务质量。重点做好医务人员、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高风险人群及员工,6月龄—5岁儿童,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和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根据有关信息,今年疫苗生产供应量比去年又有所增加,可以满足接种需求。
我国新冠疫情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王大燕表示,近期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今年8月下旬至今,全国报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数已连续10周下降,全国发展门诊哨点医院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也呈均呈持续下降趋势。
全球和我国的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和我国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都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最新一周采样的病毒测序结果显示全部为XBB的亚分支,未发现生物学特性发生明显改变的变异株,国家对新冠病毒仍然在进行系统性的多渠道监测,数据定期在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公布。
日常生活中如何科学预防呼吸道疾病?
王大燕介绍,冬春季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是接种疫苗,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发病和重症发生的风险。除此之外,公众通过掌握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日常生活中采取科学的预防方法,能降低发生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第一,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抵抗力的重要保证。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充分的营养、适量的体育锻炼。
第二,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减少感染的风险。比如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毛巾或用手肘遮住口鼻;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咳嗽或打喷嚏后要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第三,注意保持家庭和工作场所环境清洁。室内定期开窗通风,冬季室外温度低,通风期间也要注意做好保暖。家庭中如果出现呼吸道感染患者,照顾患者时要佩戴口罩。
第四,老年人、儿童、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应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尤其是空气流通不畅的密闭场所,减少可能与患病人群的接触机会。前往环境密闭、人员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建议佩戴口罩,并注意及时更换。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应居家休息,避免将病原传染给其他人员。如症状较重,应做好个人防护,尽早前往医院就诊,以及时获得有效治疗。

最近,关于“支原体肺炎”的讨论度居高不下。
“多地有孩子感染,可致‘白肺’”“一地多校停课,感染高峰期已至”“医院爆满!大批孩子住院,床位紧张”……从网络到身边,“支原体肺炎”逐渐成为了令人紧张的讯号,这个儿童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变得前所未有的陌生。
在支原体肺炎的影响下,全国多家医院儿科病区都已满负荷运转,各地卫健委、疾控也紧急发布提醒。这样紧张的氛围不禁让人疑惑,这个病到底有多厉害?为什么今年如此“嚣张”?感染情况还会再严重下去吗?
来势汹汹的“常见病”
看病像打仗、挂号似春运、输液如流水线……最近气温俯冲式下跌,各地儿科门急诊的热度却半分不减。在肺炎支原体的冲击下,连日来,衢州市妇幼保健院内屡发就诊拥堵,几乎无处下脚,儿科门急诊日均近500人次,比平时增加了50%;每位儿科医生的日工作时长至少增加了3个小时。
“今年各类呼吸道传染病轮番上阵,小朋友的日子真是不太好过。” 衢州四省边际中心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郑雪辉为记者细数,今年二月底甲流在非流感季流行,四五月份,疱疹性咽峡炎在学龄前儿童中传播开,六月后肺炎支原体开始扩散,目前已达感染高峰期,医院就诊人数也达到了下半年的峰值。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肺炎支原体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对免疫力较强的患者来说,可在潜伏期内自行痊愈,只有当肺炎支原体侵入下呼吸道,才可能引发支原体肺炎。
作为一年四季流行的呼吸道传染病,肺炎支原体并非横空出世,甚至因传染性比流感弱得多而并不属于国家法定传染病,但从医院的数据看,情况异于往年。
今年九,十月份,包括四省边际中心医院在内的衢州三家重点医院,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是去年同期的17.8倍。“肺炎支原体是当前我院儿科门诊中感染率最高的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医院内住院患儿77个,肺炎支原体感染占到60%以上。”郑雪辉表示。
同样猝不及防的还有家长。走进夜幕下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湖滨院区),入目是口罩上方一双双疲惫的眼睛,耳边是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在嘈杂的环境中,记者关注到了一位抱着孩子坐在角落懊悔的母亲。
就在刚刚,通过验血、CT等各项检查,杭州市民毛女士的儿子确诊了支原体肺炎。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二胎妈妈,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和肺炎支原体过招,在她的印象里是肺炎支原体感染表症清晰、好判断,感染初期就能被识别,一般不会发展到肺炎,“最近呼吸道传染病太多,症状真是不好分辨,我看他只是轻咳,低烧就当是流感吃了点感冒药。”
混合感染更需重视
多数专家认为,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发一方面是受到秋冬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和肺炎支原体流行“大年”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三年防控让易感人群增加,儿童对肺炎支原体等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引起的感染大幅反弹。
严格来说,刺激性咳嗽、高热、支原体肺炎等症状都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免疫反应”引起的。郑雪辉告诉记者,“免疫反应就是免疫系统对抗原作出的防御反应,免疫反应越严重、剧烈,对机体的损伤就会越重。”
其实肺炎支原体本身对人体威胁并不大。5岁以下免疫系统过弱的儿童或免疫系统较强的成人感染后都能平和度过,而5岁及以上的儿童,免疫系统正处于发育阶段,当肺炎支原体入侵人体后,两方“实力相当”,才会互不相让地“打上一场”,免疫损害随之而来。
学校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主要传播场所,部分学校因半数感染暂时停课,紧张氛围下,“病友”家长也在互相讨论中意识到不寻常之处。市民林女士表示,自己所在单位80%同事的孩子都陆续中招,5岁女儿所在的班级半数都感染了肺炎支原体,不少确诊支原体肺炎的孩子都还合并感染了多种呼吸道传染病,今年的肺炎支原体似乎更具隐匿性。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吴晓虹告诉记者,现阶段多种呼吸道传染病流行,肺炎支原体混合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感染现象普遍存在,“混合感染让肺炎支原体感染更不易被家长察觉,也是今年患儿症状普遍偏重的原因。”
肺炎支原体不是细菌、病毒,这也决定了它用药的特殊性。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结构,这决定了青霉素等一大类作用于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物(抗生素)无效,包括青霉素(及衍生物)和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此,治疗当季流行的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毒性、细菌性呼吸道传染病的药物对肺炎支原体无效。
多渠道抗击肺炎支原体
根据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通过抑制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是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用药首选。但阿奇霉素作为用药首选,因耐药率高达80%以上,很多家长表示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虽然有耐药现象,但吴晓虹也表示,支原体肺炎治疗没有太多困难,还是有不少药物依然是支原体肺炎的敏感抗生素。比如,近年来新一代四环素类等药物(比如多西环素)依然能产生出敏感性,且该药物很安全,此外,氟喹诺酮类药物(比如左氧氟沙星)也有效,但不建议18岁以下儿童使用,会影响生长发育,“必要时也会使用糖皮质激素抑制过激的免疫反应,总的来说不必过于紧张,虽然支原体肺炎流行,但危害有限。”
还有不少家长深陷“白肺”焦虑。郑雪辉解释,支原体肺炎可能会引起黏液栓堵塞支气管,进而引发“肺不张”,即肺的含气量减少,造成影像学上的“白肺”,但这跟双肺弥漫性病变的“白肺”是两个概念。此外,支原体肺炎可能伴随中耳炎、耳痛、皮疹等症状,这些都会随着治愈而好转。
对于支原体肺炎隐匿性如何解,郑雪辉给了三点自查方式,“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反映在心、肺、脑的三大重要脏器,脑子好不好看精神状态,心血管循环系统是否健康看脸色和肢端温度,肺部情况就看呼吸频率。”同时他表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先有症状,再呈现在影像,最后才能被听诊到,必要的时候可要求通过影像确认情况。
肺炎支原体目前还没有疫苗,这也意味着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并没有捷径可走。戴口罩肯定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有效的方式,此外,接种流感疫苗、保持手卫生、室内多通风,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这些手段都可以达到很好的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