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克51:1941-1973 没有永恒不老的钢笔
1941年派克51横空出世,外形前无古人,后继还有无数模仿者
若要论及对整个钢笔的影响,有一句话说的很有意思:它让钢笔从此有了明暗之分
但是其实没有一只笔能在不做改动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辉煌,犀飞利帝国如此,派克51亦如此

直到1948年,51还在使用真空上墨,其作为派克推出的超大储墨空间的上墨方式,曾经风靡一时,但也有着一定的缺陷:
首先便是上墨速度比较慢;其次复杂度较高,零件受损率偏高;这些又带来更高的保修成本,尽管在现在一只真空51的收藏价值更高,也更受认可,被现在的玩家认为更有“派克的味道”,但是显然在1948,派克公司对真空51的评价并没有那么高


派克51 本来有一个demi的版本,尺寸更小,价格也更便宜。在1948年派克先在demi上试用了气压上水,也就是很多较老的国产钢笔使用的,带一个按压墨囊的上水方式
这种上水显然没有真空那么炫酷,但是他更简单,更耐用,成本也更低,所以气压上水变成为了51的标配。
然而事情就到此结束了吗?显然不是的


1946年,派克首次尝试将当时古老的真空上墨淘汰。
在那一年,随着按钮上墨的VS出现,该公司推出了一个新的“51“,理所当然的新的51将搭配按钮上水。

派克为了降低成本,将按钮上水的古董螺纹改成了塑料,且换成了红色以便和真空区分开,但是塑料在实际使用中被证明过于脆弱,工程师们最终用红色阳极氧化铝代替了它。
由于种种原因,红带“51”于1947年退役,成为派克寿命最短的笔之一。

1961年,派克试图将其新的墨囊/转换器技术扩展到“51”,所用的上墨器是和派克75一样的大肚子上墨器。
无疑,派克51的结构变得更加简单,也更加的模块化,这对于生产制造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对消费者来说也是如此,更换墨水和清洗变得更容易,这支笔终于变得更像现代钢笔了。
但是值得提到的是,这个时候的上墨器并不是现在我们所熟识的旋转上墨器有或者推拉上墨器,它看上去和气压很像,但是没有了呼吸管,依然是靠按压来上水。
可惜这个卡水51也只有短暂两年的寿命,究竟为什么停产原因实在是不明,彼时75已经使用了这种上墨器,在51上为什么就不行?

在发售了二十多年后,尽管作为一款十分成功的钢笔,派克51也有没落的时候。
在后期,派克51作了许多尝试,包括改变笔形、改变颜色,可最终没有改变停产的命运。这是属于派克51的回光返照,也是“51”的最后一次欢呼。
1969年派克推出了 mark III,这是一款“现代化”的版本,制造成本较低,但在无顶珠帽子等功能上却显示出偷工减料的特点。

和圆尾的主流派克51不同,mk2、mk3改为窄型笔帽、平尾笔杆、细金属环的配置,笔帽都带有派克箭标logo和“51”字样。二者的最直观区别在于:mk2是有机顶珠,而mk3为金属。
派克的设计师不停的操作,还推出了更多的更年轻化的颜色,尽量的弱化51原本的标志,甚至不惜低端化降低成本,可惜这一切都没法挽回51的没落,一个钢笔有着其生命周期,没有不老的传奇。
1973年,除了阿根廷生产线依然在继续工作,绝大多数的 51 终究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现如今的2021,看着派克复刻的所谓“51“,低端笔套壳发售竟然还能卖出不俗的销量,不禁感慨老祖宗的本钱还是真的雄厚,子孙后代再怎么不争气,终究还是有人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