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功效评价
化妆品功效评估和化妆品检测的区别
一、化妆品功效评价现状
随着化妆品功效的不断发展,从单一化学成分向多种活性成分进行组合开发,从化学成分为主开发成多成分混搭开发等多种形式开发出不同功效含量的化妆品。与此同时,在原料技术方面化妆品功效评价与传统物理吸附活性成分进行对比,发现多类物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而由于传统物理吸附活性成分往往被研究较少,因此功效评价具有局限性。目前,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开始应用非电离质谱、离子色谱等研究化学成分在化妆品功效评价中的作用机理。
二、科学规范的化妆品功效评价方法
目前,在化妆品功效评价研究领域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用,主要包括评价皮肤吸收效果的油脂含量评价方法以及功效评价指标:评价皮肤吸收效果的油脂含量评价方法、评价皮肤刺激性功效方法及评价皮肤美白功效方法。油脂含量评价方法中使用最多,占了97.3%;其次是评价皮肤刺激效果,占9.1%;评价皮肤保护效果占9.1%;评价皮肤紧致程度占9.2%;评价皮肤防护效果占9.1%;评价皮肤保护效果占9.1%[1]。其他还有基于激素吸收效果评价、皮肤pH值评价、菌落总数评价等其他评价指标以及功效评价方法、动物实验评价及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等。而功效评价方法大部分采用油脂含量与酸性评价方法中使用较多,占比分别为72.1%和20.1%.但是对于功效评价来说油脂含量和酸性评价指标权重比例不合理且评价结果较为笼统,在功效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导致不能正确评估化妆品功效评价结果.因此本文在考虑不同功效评价指标因素基础上分别选取油脂含量与酸性评价指标权重作为评价结果进行举例说明.
三、中国特色的化妆品功效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种可供借鉴的针对护肤品功效评定或安全性评价的标准。而国内化妆品行业在皮肤吸收评价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根据目前化妆品相关法规和标准、化妆品检测方法和检验规程、化妆品功效评价方法和评价技术以及国外知名品牌对皮肤吸收相关成分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目前主流吸收评价方法多以皮肤吸收为主。因此,可以认为,在国际化妆品相关法规框架下,在皮肤吸收评价领域,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相对成熟完善的护肤功效评价体系。因此在化妆品功效评价中,可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及标准并结合中国化妆品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的化妆品功效评价体系。
四、总结
从消费者角度看,随着人们对化妆品功效评价要求的提高,产品安全性和功效之间更具相关性。因此更多人开始关注产品安全与功效之间关系。我国对化妆品功效评价研究起步较晚,化妆品行业对于产品安全性方面研究投入较少,部分化妆品企业甚至没有相关的研究投入。在当前情况下,由于存在产品差异化或者是营销模式创新而出现新配方和新原料,导致新产品无法在产品安全和功效之间找到有效平衡点。因此在对新产品进行功效评价时必须根据化妆品产品安全性与功效评价之间关系进行合理分析。但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产品功能评价工作需遵循国家相关法规政策和技术规范;其次产品功效评价工作要求企业建立明确、完善的试验评价体系;最后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技术实力选择科学合适而有效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