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井冈山下展翅飞 ——记青年艺术家左学元

2019-10-22 08:27 作者:吉安大视界  | 我要投稿

  在一个隧洞里

邂逅两位作家

三个思维在一个界面上

来回寻找墨相的萌芽和生发

如何生发?哪里又是归宿?

回头一看

都在各自的名字里

以刚强的毅力

“回归宁静”

这才是“静”界最好的诠释!


本文作者与左学元合影 



左学元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惊奇!更是惊喜!没想到他既是一位青年书画家,还是一位诗人!

这是江西永新籍著名青年书画家左学元在接受采访后,专门为我们仨写下的诗:《“静”界》。他才思敏捷,灵感频发。此诗意蕴深远,寓意双关,余味袅袅!


在革命摇篮井冈山梨坪中信国际会展中心附近的小区,有左学元一处书法工作室,名曰中堂画馆,这里远离城镇,群峰环抱,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四周静谧,是一处难得的清凉雅致之所。


在井冈山举办的书画研修班教学现场



初秋的一天,井冈山上万木葱茏,绿叶扶风,秋高气爽,天空一碧如洗。我们慕名拜访“隐居”白云深处的“人家”——左学元。他领着3岁的儿子迎接我们,妻子邵静在家带着1岁多的女儿,为我们准备水果。邵静也是书法硕士,二人琴瑟合鸣,夫唱妇随,恩爱有加。他们的小家装修简单、清爽,客厅只有旧式沙发、茶几和一套原木的长桌、木椅,而挂在四面墙上的名家字画为极简环境增添了浓浓的艺术气息。主人坐定,取出一套黑陶茶具,又是极简,一净钵、一公道杯、一茶壶、三盏小杯,三人煮水品茗对坐而谈。


天赋异禀 勤奋加持


井冈山下的永新是著名的书法之乡。历朝历代形成了少小与耄耋同乐,挥毫泼墨的浓厚墨韵书香氛围,小小一城,有中国书协会员12人,省书协会员86人,书法爱好者成千上万,书法已成为永新最鲜明的文化符号和靓丽的文化品牌。左学元就是在这浓厚的书法氛围中耳濡目染,熏陶成长。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母亲早逝,父亲拉扯四个孩子长大,非常辛苦。因为字好,每逢春节,春联都由父亲写,从小兄弟姊妹们就跟着父亲帮忙洗笔,抻纸,专注地看父亲扎稳下盘,悬臂挥毫,落笔成行,一气呵成。


在陕西西咸新区书法家协会讲座现场


在父亲的影响下,左学元也开始学习书法,父亲的教育和引导是有方法的,让他终身受益,比如父亲从来不强迫他们去练字,而是默默地为他练字做好一切准备,让他们在想写字时随时都能提起笔。为此,父亲还特意在家里的墙壁上用石灰泥刷出一块有吸水性的“练字板”,随着左学元不断长个,他由站写到躬写再到半蹲扎马步写,8岁、10岁、15岁,从未中断,随着年纪的增长,技艺也在不断地精进,从小学开始给邻居们写春联,对左学元来说也是莫大的鼓励。天资聪慧的他对书法的热爱越来越深,村里有两位前辈的字写得尤其好,于是经常跑去看字,学写,勤奋的态度深得两位乡贤的喜爱,一有机会便手把手地教他,为少年学艺的左学元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步履坚实 厚积薄发


因为家境贫寒,为了早日能参加工作,初中毕业后,左学元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永新师范。永新师范学校,这个创建于建国十周年的中专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永新、吉安、泰和、万安、安福、莲花、井冈山等县(市)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报道时候,走进师范的第一天成为了左学元一生最难忘的日子,他永远记得学校门前两侧迎新生的书画展,给他带来的心灵震撼和巨大冲击,他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在师范,对书法的热爱让他毫不犹豫地在周末选择了书法兴趣班,专业老师王凤兰书法造诣极深,却从不追求名号利益,而是潜心教书育人,以师者之力传带学子,他也是真正意义指导左学元走进书法实践和教育的引路人。在书法兴趣班的第二个学期,他拒绝了左学元的报名,而是邀请这个天赋异禀又勤奋好学的爱徒担任书法兴趣班的“助教’。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左学元开始了书法教育的初探,为后来自己从事书法教育事业埋下伏笔。左学元自豪地回忆道:“那时候,我们永新师范在文艺特长生的培养是非常优越的,经常组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以检验教学成果和锻炼学生。特别在书法特长生和比赛获奖方面尤为突出,学校一有机会就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等各种级别的书法大赛,经常包揽或者获得书法大赛的大部分奖项。创造了无数个奇迹!”师范学习的三年,他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挥洒青春,以笔墨书写人生。


2015年在江西省永新县举办个人展览现场


他从小学到中学到师范,再到大学都是当班长。在大学期间,还当上了学校学生会主席。简直不可思议!应是官运亨通了,似乎一帆风顺?不!他的学习生活之路充满了艰辛和坎坷。

2003年考上大学后,学费和生活费都不够。去大学报到时候,面对他人生中最大的考验,筹集学费和生活费。大一,他靠捡矿泉水瓶和废品卖钱度过了那段艰辛的日子。当班长的他,白天捡矿泉水瓶不好意思,只好等晚上十一点以后,同学们都进入甜蜜的梦乡,他才偷偷爬起床,到各处垃圾桶里去翻找矿泉水瓶。有时碎玻璃扎伤他的手,血流一地……虽然这是不堪回首的历史,但也帮他解决了学费和温饱,更锻炼了他坚韧的性格和沉稳的品质……


在北京心源学堂讲座合影


大学学的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书法的坚持。在大学里,他创办书法协会,带学员,教书法,以另一方式延续对书法的热爱。大学毕业后,他决定继续延续书法的梦想,后又深造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从此开始了真正的书法专业的学习和训练,逐渐真正打开了书法艺术之门,开启了艺术书法的征程。毕业后他又通过考试进入中国书协《中国书法》杂志社工作。


在萍乡学院讲座现场


中国书协,是全中国所有书法艺术家最向往的艺术殿堂,左学元以为自己找到了打开艺术殿堂大门的金钥匙,钥匙是金的,可是他却是以“仆人”的身份走进去的。他以专业的精神和极其认真的态度在这座殿堂中从事着最繁琐,最辛苦的工作,如同佛祖脚下的扫地僧,身怀技艺,却默默无闻地做着枯乏无味的工作。但正是这段在中国书协辛苦的工作的经历,让年轻的左学元在揣摩技艺的同时,放稳了心态,他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处事不惊,不愠不火,无论是内塑于心还是外化于形,无论是书法功底还是处世做人,他都练就了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与自信。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活动合影


公益事业,乐此不疲


左学元热心公益事业,先后为云南丽江、北京市残联、西藏等地以及各大高校等,进行书法义务教学活动。并为家乡重大疾病的老乡义卖作品募集资金。他已义卖作品捐助贫困家庭16次,募集善款30多万元。他把公益当作责任来做。不是心血来潮,不是商业运作,往往捐款不留名。今年,家乡永新发水灾,他捐款连名字不留。



与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徐里先生合影


他现在是荣誉名利上做减法,艺术上做加法,艺术是一辈子的事!这些体现在“墨相”两字上!他还经常为家乡文化艺术的发展牵线搭桥,任劳任怨,乐此不疲。他从北京请来名家参加家乡的青年书法家展览,既提高档次水平,又带动地方的文化氛围,还可以让本土艺术家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何乐不为!


欲立先破,求新思变


多年来,左学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可谓极致,篆、隶、楷、行、䓍五体皆能,以汉隶为宗,兼及甲骨、秦篆、砖铭、魏碑、唐楷,上追三代吉金,下窥王铎、八大、于右任诸家,大胆尝试,将魏碑、唐楷之笔法、结构融合、变化,形成古朴浑厚、圆转自如、动静结合、气韵生动的独特的风格。

左学元的字,纵情恣意中见法度,严实厚密中显空灵,变化多端又和谐统一。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遵循事物规律,掌握正确方法,创新思维。在他数十年对书法的概括、归纳、取舍中,他把企业管理领域的20/80法则,灵活运用在书法艺术研究与创作中,为书法领域丰富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



北京李可染画院墨相左学元书画展览现场


2019年7月27日,对36岁的左学元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墨相·左学元书画作品展”在李可染画院成功举办。开幕式上人头攒动,观者如云,挚友北大书法研究所的李彬教授在致辞中说道:“‘墨相·左学元书画作品展’乃左学元内心世界的情怀和视野、阅历、技与道等等通过笔墨之相展现在观众面前。中国有句古话叫相由心生。佛教《无常经》有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大乘义章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法言.问神》曰:‘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这些都反映出通过墨相,左学元我手写我心有一个整体观照。”何谓挚友?挚友就是知我者,我敬者。


在吉安庐陵老街举办师生展览


2019年8月17日,左学元带着“墨相·中堂书院首届师生书法作品展”回到江西,在井冈山下——吉安市庐陵老街百世轩艺术馆拉开序幕!为家乡父老乡亲奉上艺术大餐,得到社会各届的广泛赞誉。他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朝阳,在书法艺术界放射出炙烈的光芒,当所有人都觉得左学元准备趁热打铁的时候,他却又回到了只有妻和儿女的小窝,又一头扎进了只有笔墨纸砚,一桌一凳的工作室。作者问为什么?他说:“因为‘静’界。每一次大展之后我都要‘归零’,从零起步,重新出发,唯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和超越自己。”


在吉安庐陵老街师生展览与部分学生合影


以诗言心,静以修身


除了每天练字画画,左学元还喜欢写诗。王国维先生说:“诗以境界为上,有无人之境,有有人之境。”在左学元心中,诗可以表达他内心积蓄已久的情感,为自己营造一方净土与境界。

左学元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天线书生。”他说:“这个笔名,缘于头顶的一颗肉痣,这是我接收天地之灵感的‘天线’。”一介书生,因为有了这对接天地之线,就懂得如何跳出世俗,从容掌握着自己的命运。


多年的漂泊中,左学元练就了闹中取静的本领。公交车、地铁、火车、飞机,越是人流大的地方,他越能静下来,将世间百态看作一幅《浮世绘》,他只是观者,思者。于是,他开始写诗。他用简洁的文字,饱满的激情,鲜明的个性抒发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在北京漂泊时,冬天的寒意侵袭肌体,他却看到了冬日即将升起的朝阳和春天即将到来的希望,于是他写下了《京都冬日出》:

京城霜降三百里,日上树梢鸟惊疾;

杨柳携枝还春绿,枯黄总有待青时。

回到家乡永新,站在两条江河汇聚的上游两丝潭边,他豪情万丈,写下了《双江激水》:

一山屏障双江水,四季如春五谷堆;

八斗之才出少年,两丝潭里月妩媚。


与著名诗人汪国真先生合影


对诗歌的爱好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文坛泰斗,与汪国真老师的相识最初缘于书法,又因喜爱写诗,更将彼此距离拉近,遂成忘年之交。2015年4月26日,汪国真老师因病辞世,左学元为失去的前辈写了一首《纪念汪国真先生》的诗,在很多纪念汪国真先生的活动中,都作为重要一个环节进行诵读——

翻开中学时泛黄的笔记本

歪歪扭扭地爬满了你的诗句

当我正准备脱去学生的稚气

你却永远告别了灿烂的春季

耳边常想起你的诗句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在我整装待发的年龄

你却越过了世界的尽头

是那么地安静和措手不及

你能否像屈原一样

把那双白色的鞋

遗落在沙滩上

让我穿着

替你继续远行!


在吉安举办书画教学活动合影


在左学元看来,通往艺术的道路一定是寂寞的,但也一定是快乐的。这份寂寞来自对书画艺术契而不舍地追求,这份快乐也是源于书画艺术引领他看到一个更加璀璨的世界!

经过常年不懈的努力,左学元在书画艺术上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成为当代青年书画家的佼佼者。他的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干净的净,二是雅静的静,三是境界的境。他的作品如清风扑面,让人赏心悦目,宁静致远。有境界,有格调,不低俗。特别是他在书法教学上独辟蹊径,如今是喜结硕果,桃李芬芳!


“墨相静生”“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心理学家麦基研究了很多人的经历后,提出了一个概念: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他还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人相信什么,他未来的人生就会靠近什么。左学元就是以精神的自觉打破视野之局限,以思想的深远拓宽生活之狭隘,他能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方向,秉承坚定的信念,将人生靠近自己所憧憬的未来!

我们相信!我们期待,期待旭日东升!期待朝霞满天!

看!一只雄鹰于巍巍群山上空展翅高翔,直冲云霄!


(作者:胡刚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新华社特约记者

李归宁 井冈山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


附:左学元部分作品

















井冈山下展翅飞 ——记青年艺术家左学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