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24 天人合一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4、天人合一
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反动谬论。商朝的统治者即以“天罚”来威吓人民。周灭商也是打着“受命于天”的旗号。西周末年,随着奴隶制的衰落,“天”的权威也跟着动摇。孔丘顽固地要维护日趋崩溃的奴隶制,就大肆鼓吹“畏天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1]等反动谬论。
子思、孟轲进一步发挥了天命论的思想。子思认为“诚”是人的本性,只要人们守住这个本性,加以充分发挥,就可以知“天”,“至诚通神”,“至诚通天”。孟轲认为人的本性是“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2],人们只要尽量扩充心中固有的这种“善”,通过自我修养,就可以到达“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
西汉儒家主要代表董仲舒,将“天人合一”论系统化、神秘化,提出“天人感应”论。他说:“天人一也”,天完全按照自己的模型塑造了人类。人类的形体、精神、道德品质等都是天的复制品,与天相符合。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阴阳,人有哀乐等等。他把人世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并大讲天能“赏善罚恶”,如“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责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3]。他宣扬“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其尊皆天也”[4]等等,正像列宁在批判唯心主义者的臆说时所指出的一样:“所有这些哲学的臆说都是废话、怪论、狡辩、捏造。”[5]董仲舒把儒家学说完全神学化,力图论证封建制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极端反动的宋明理学,又给“天人合一”论披上哲学的外衣,宣称:“天者,理也”[6],把天地间万事万物都说成是这个“理”所产生的。“理”体现于人,就是“仁、义、礼、智”、三纲五常这一套。理学家们强调要“存天理,去人欲”,即要劳动人民遵守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安于受剥削奴役的地位,放弃任何造反的念头,借此来挽救日趋灭亡的封建制度。
法家针锋相对地提出“明于天人之分”[7],“制天命而用之[8]”[9]等唯物主义理论,有力地驳斥了“天人合一”的反动谬论。
注:
[1] 《论语·颜渊》。
[2] 《孟子·尽心上》。
[3] 《汉书·董仲舒传》。
[4] 《春秋繁露》。
[5] 《列宁选集》第二卷100页。
[6] 《遗书·语录》。
[7]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两回事。
[8] 人定胜天。
[9] 《荀子·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