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撕逼前的冷知识历史科普
弹幕撕逼前的冷知识科普。
第一,西周时期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成王迁都洛阳
《史记·周本纪》: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可见在汉朝当时有大部分学者支持未迁都丰镐的说法。
第二,以洛阳为东都,但是长时间在洛阳执政。
西周时期有多种记载,一般认为丰镐→洛阳→犬丘→丰镐,然后西周灭亡,再东迁洛邑建立东周,所以这三个城市都可以单独叫自己是西周的首都,因为迁都过,就好比南京是不是明朝的首都?当然是,他不会因为朱棣迁都了北京就不是明朝的首都。
隋唐科普:隋炀帝大业元年迁都洛阳。唐高宗657年建东都洛阳,长时间在洛阳执政,最后死在洛阳上阳宫,后运到乾陵埋葬。
684年改东都为神都,690年武则天登基,唐玄宗出生在洛阳,改神都↔东都↔东京↔东都。,安史之乱之后洛阳彻底失去政治中心地位,主要原因是因为河塑三镇的节度使感到威胁,唐天子可不是明天子会守国门,而河塑三镇离洛阳太近,但是到了唐武宗仍然发布《修东都太庙制》,可见李唐对洛阳的重视,哪怕是国力大退,也要在洛阳重修太庙。
古代的两都相互往来也可以叫迁都,并不仅仅是从首都迁到普通城市叫迁都,从西都迁到东都,也叫迁都,也可以叫移都。
只不过洛阳作为唐朝首都的时间相对于西安来说较短,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雄都定鼎地,势据万国尊 这就是唐朝时期的洛阳,代表着大唐盛世,盛世神都的一面,万国来朝。
还有京师论:一些常见的评论:西安是唐朝的京师,洛阳不是京师,所以洛阳是陪都。
真的是这样么?我们来看一下:《春秋公羊传》曰:“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意为天子居住的地方规模很大,人口众多。
《全唐文·卷二十》《幸东都制》:”咸雒京师,建都惟旧。“(此处京师指洛阳)
《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二》:“臣闻京师喧喧,道路籍籍。” (此处京师指洛阳)
《旧唐书·东夷传·百济》:“显庆五年,命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统兵讨之,大破其国。虏义慈及太子隆、小王孝演、伪将五十八人等送于京师,上责而宥之。”(此处京师指洛阳)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四》:”冬,十月,命唐休璟留守京师。癸亥,上幸龙门;乙丑,猎于新安而还。“(此处京师指洛阳)
还有西周:《汉书》“昔周公营洛邑,以为在 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师。”(此处京师为西周成周洛邑)
洛阳陪都论是西安的一个非官方性质的机构:中国古都学会,经常传播的,因为两家历史重叠太多,基本上是周和唐,所以导致旅游利益冲突。
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陈寅恪先生的评价来说
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说:“隋唐二代长安、洛阳东西两京倶为政治文化之中心,而长安为西魏、北周以来关中本位政策之根据地。
但是各位要客观的看待这段历史,不要被带了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