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性别:学校教育中的性别社会化

在学校中,教师对学生的性别社会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自己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但实际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倾向却存在性别差异,例如,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受到性别刻板印象影响,通常认为男生的数理化学习成绩好,女生的文科科目学习成绩好,且评价男女生的侧重点不一样,男生常因为智力、学业而受到表扬,女生因细心、懂礼貌而受到表扬。教学风格也会影响男女生的学习,女生在合作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好,而男生则在竞争条件下表现更为突出,而大多学校是以竞争模式建立的,教师更加鼓励竞争,学校的各种排名、评比等都以竞争为导向,对男生更为有利。
此外,教师的性别比例也会影响学生的性别社会化,女教师的比例普遍高于男教师,因为师范大学的生源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性别比例(高中优秀男生寄丢师范的意愿不强,幼儿师范专业基本无男生问津)。而女教师倾向于奖励整洁和顺从,抑制攻击性,用女性的性别模式规范所有学生的行为,对于女孩而言是更容易适应的,而对于男孩而言,好动、攻击性和破坏(如说话、做小动作)常常遭到老师的惩罚。
在学校权力构成上的性别差异也会影响学生的性别角色认知:学校人事结构中,身居高位的多为男性,权力构成的性别差异也会给学生暗示——男性比女性更有能力,更应该占据支配地位。
在教学资源(教材、书刊、报纸等)上,基础教育的语文教材中存在着许多性别偏向与性别刻板印象,男性角色的出现次数远远多于女性,男性作为帝王将相或杰出才能的角色出现,女性的出现往往却局限于家庭。即便是儿童的动画世界中,英雄几乎也全为男性,女性则常常是在等待英雄将她拯救。
学校中,同伴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青少年时期,个体想要独立脱离父母老师等权威的影响,又渴望得到社会支持与认可,于是表现出了对同伴认可的需要。这便使得青少年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更符合同伴的“规范”。男生与女生的交往方式往往也存在差异,女生常常在一起谈话、聊天以显示彼此的亲密,而男生则往往会通过行动,如打篮球、踢足球、开黑来建立友谊。当另一性别不在场时,性别分化的行为减少,当两性相处时,性别分化更为明显,每一性别都按照他(她)所认为的异性的期待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文章来源:《社会中的性别》(苏百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