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唱响《欢乐颂》的那些人,后来怎么了?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又是一年贝多芬诞辰纪念日即将到来,最近,一则珍贵的视频再次在网络上流传起来。
这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严良堃指挥中央乐团表演的贝多芬《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联想到那个年代,很多人被当时这些音乐家们的精神面貌震撼到了,隔着六十多年的时间,我们依然能从中听出那个特殊年代才有的激情与虔诚。

上周的文章里,我们提到了20世纪初,李叔同将贝多芬以“乐圣”的身份介绍给了中国大众,之后贝多芬就逐渐被更多人了解与热爱。
1927年,梅百器指挥上海工部局乐队第一次将“贝九”搬上了中国舞台,但是当时只演出了三个乐章,没有合唱,并且除了小提琴手谭抒真以外,乐手均为外国人;抗战期间,“贝九”曾再次在南京演出,当时因为难度太大把“D调”降到了"C调”。
所以1959年的这次演出,可以说是“贝九”首次以原调,且完全在中国人的演奏、演唱、指挥下呈现在舞台上;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用中文高唱《欢乐颂》,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后来德国来了一个德累斯顿乐队与中央乐团合作演“贝九”,合作之前,中央乐团先演了一遍给他们看,据说一向绅士、拘谨的德国乐手听完把地板跺得直响,认为好得不得了。
要知道当时,中央乐团才仅仅成立了三年,整个乐团平均年龄24岁。而1959年的中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物资短缺,人人瘦弱;乐队成员又刚刚下乡劳动回来,技术问题一大堆。
但这些困难都没有阻碍他们对音乐的热情,大家互相帮助,集体攻关,最终以昂扬的姿态,圆满完成了这次演出,也给年轻的音乐家们带来了莫大的鼓舞。

看着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庞,不知道大家是否和小嘢一样,好奇这些意气风发的音乐家们后来经历了什么?如今又怎么样了?
我们从中挑选几个典型的代表来走近他们的人生。
乐团指挥严良堃,十周年献礼时年仅36岁,刚刚从苏联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回国,身材瘦削却意气风发。

他15岁时曾跟冼星海学过指挥,自学了乐理与和声,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开启了自己的指挥生涯。新中国成立后,他有机会去到苏联进行系统的音乐学习。严良堃的另一首代表性指挥曲目是《黄河大合唱》,一生指挥了上千场,在后来的日子里影响了无数人。而他也成为中国专业合唱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或许在很多人心中,严良堃只是位合唱指挥家,事实上,他不仅指挥过“贝九”,也曾将海顿、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等大师的经典作品带到了大众面前。
文革时,严良堃一度被打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理由是他反对“革命交响乐”《沙家浜》。这并没有阻止他对音乐的热情,不能演出的日子,他就潜心沉浸在音乐研究中。
八十年代,文艺界百废待兴,是他第一时间向文化部打报告希望为中央乐团购买一套西方的管风琴。结果因为不擅长做预算出了错,还做了一份检讨,但管风琴如愿买来,他兴奋得像个孩子。
2015年,92岁的严良堃还多次站上舞台,指挥《黄河大合唱》的演出,两年后因病在北京去世。而他在舞台上精力充沛的样子,深深印在了很多人的记忆中。

1959年“贝九”首演中的首席小提琴家,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司徒华城。

他出身于音乐世家,音乐萌芽从学二胡开始,后来爱上了小提琴。长大后,一边在沪江大学化工系学化工,一边在上海音专学音乐,1956年凭借优秀的表现加入了中央乐团,成为乐队首席。
司徒华城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实干家,他不仅学识渊博,集演奏、创作、教学、翻译等才华于一身,还非常刻苦努力,举办了800多场音乐会。
文革之后,他从舞台转去了教学岗位,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在物质条件极不丰富的年代,他将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倾向了音乐。在英国做评委拿到的酬金,他全部用来买中提琴谱;在德国时,他常常在凌晨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复印乐谱,只因为晚上比白天便宜一半;寒暑假,他到云南、西藏等祖国边疆去讲学…
可惜因为身体原因,1987年,60岁的司徒华城离开了人世,如今或许鲜少有人还记得他的名字了。
除了指挥与首席,“贝九”首演令人记忆深刻的,还有当时合唱团的领唱。

男高音魏鸣泉,当时已经是中央乐团的合唱班主任。在后来的日子里不仅仅成为了有名的歌唱家,更是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歌唱人才的声乐教育家。

他是大陆最早一批西洋唱法男高音代表人物,也是最早将俄罗斯民歌《三套车》等歌曲带给中国听众的歌唱家。除了《欢乐颂》,他还擅长演唱歌剧《托斯卡》中的咏叹调“星光灿烂”,以及意大利歌曲《我的太阳》《重归苏莲托》等曲目,为当时的国人们打开了一个新鲜的听觉世界。
文革后的1981年,魏鸣泉被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深入研究并总结了一系列男高音的科学训练方法,并教出了吕文科、邓玉华、田玉斌等知名歌唱家。

男中音魏启贤,同样在后来成为了国宝级歌唱家。建国前,魏启贤就读于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建国后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1952年加入中央乐团后,曾因为要出演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跟苏联歌唱家梅德韦捷夫学习过一段时间。
托姆斯基之 - 中唱群星 - QQ音乐-千万正版音乐海量无损曲库新歌热歌天天畅听的高品质音乐平台!
他在《叶甫根尼奥涅金》中饰演奥涅金,女主则由中央乐团的团友、也是1959年“贝九”中的女高音歌唱家梁美珍饰演。

主演梁美珍、魏启贤
值得一提的是,“贝九”首演之后,魏启贤还一边唱歌,一边演戏,成为了当时罕见的“双栖”艺术家,也成为很多40、50后心中熟悉的偶像。

文革之后,魏启贤重回中央音乐学院教书,同时依然坚持表演事业。八十年代上映的电影《琴思》,就是由他担任主演。

而“贝九”首演时的女高音歌唱家梁美珍,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表演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的典型代表。

这位曾跟随苏联老师梅德维捷夫、库克琳娜学习过声乐的独唱演员,曾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古典声乐作品赛中获三等奖,1959年参与中国首次“贝九”演出后,又曾与魏启贤等歌唱家一起,在厦门、北京、天津等地开了独唱音乐会。
或许她原本可以在艺术上有更多的探索与可能性,却因为时代的影响,在很长时间里只能停留在这一种固定的表演模式里。

事实上,梁美珍的经历也是当时大部分中央乐团成员的缩影。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西洋古典音乐与当时的社会主流几乎格格不入。
为了适应各种运动与潮流,曾在十周年献礼上大放异彩的贝多芬等作品被束之高阁,革命交响乐成为了社会主流。


一直到1978年,韩中杰指挥的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由法国国家广播公司实况转播,以及1979年卡拉扬访华演出,西方的古典音乐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当然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 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困顿和问题,但这已经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