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这份由听障人士编排的歌单吗?
3月27日,第94届奥斯卡公布最终获奖名单,由Apple TV+出品的《CODA(健听女孩)》斩获大奖,创下多个历史:首部获得最佳影片的流媒体原创电影、听障演员首次举起奥斯卡表演类奖项小金人。
典礼现场,Troy Kotsur荣获最佳男配,场下全体嘉宾都起身用手语为他庆祝,这一刻成为本届奥斯卡最暖心的瞬间。他在获奖感言中说到:“这个奖是献给聋人群体、‘健听’群体、残疾群体的,这是属于我们的时刻。”

电影讲述了一个出生在聋哑人家庭的健康女孩露比,她是家人维持与外界正常沟通的“传译员”,与家庭捆绑紧密,但她也想脱身去追随自己的音乐梦想。经过一番痛苦的摇摆取舍后,露比最终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并考取了伯克利音乐学院。

为了庆祝《CODA》的热映,Apple Music特别邀请了一些听障人士分享他们如何体验音乐以及音乐之于生活的意义,并据此制作了一份歌单,里面的歌均由听障人士挑选。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疑惑。听障人士如何“听”音乐?
其实世俗语境中最常被提及的“聋人”是一个并不严谨的词,它让在许多人认为听障人士的世界是完全无声的。实际上,按照听力受损程度,这个群体可以分为听障、重听、聋,其中大部分人仍有一定的听觉,能够感知到低频段的声音。所以在音乐现场他们或许不能听到吉他和歌声,但能感受到一定的鼓声和贝司声。在此基础上,还会通过振动及视觉进一步捕捉音乐中的美妙。
这份歌单的参与者之一Nico DiMarco说:
“或许我无法听见歌词,但我马上就能从这首歌的律动与节奏确定:这是我最爱的歌曲,直到今天仍是。”
Jessica Flores 说:
“13 岁时我第一次听到了这首歌,但我却没法听见歌词,也没法确认歌名和歌手。多年后,在一次家庭派对上,这首歌一放,我的眼睛马上发亮,即使我仍然无法听见歌词,它还是一首超厉害并让我牢牢记住节奏与感受的歌。”
Jacelyn Fincher说:
“我爱 Camila 的声线,她的高音总能满足我的耳朵。通过看 MV 记住歌词后,我完全能清楚地听见她在唱什么。”
为什么听障人士也会需要音乐呢?
因为有研究表明,音乐疗法对听障人士在心理方面的疗愈效果也很明显,所以他们不该被排除在听众身份之外。
然而早年社会的无障碍措施并未大幅普及。《CODA》中就有一段场景:露比的家人去学校看她演出,他们只能从观众的表情中推测出露比当晚的表演大获成功。回到家后,失意的父亲请求露比再唱一遍,这次他把自己把手放在女儿的喉部,借助震动的声带,父亲“听”到了歌,这才对他的音乐梦感同身受。

这是一个有梦勇敢追的励志故事,但也侧面表现了听障群体们在现实困境中的挣扎。
好在近年来的人文关怀也迎头赶上,对这部分群体投射了关注的目光。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被通过,越来越多的音乐活动主办方被要求配备手译员,一个名叫Accessible Festivals(无障碍音乐节)组织就致力于让更多身体障碍者平等地享受音乐节。

手译员根据自己的爱好还有主攻的音乐风格,比如作为摇滚乐迷的Lindsay Rothschild-Cros就在一场金属音乐节中全程翻译了Slayer(杀手)、Lamb of God(上帝羔羊)、Anthrax(炭疽)的表演。翻译上不仅要做到信、达、雅,表情管理也得做好处理,才能调动观众的热情。

Amber Galloway Gallego和Holly Maniatty则在嘻哈界撑起了半边天。最出圈的一条视频是2018年Firefly音乐节的Eminem(阿姆)现场,Holly Maniatty用手语版的《Rap God》Slay了全场——这首歌曾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为“单词最多的热门歌曲”:6分钟3秒内唱了1560个单词。

Holly Maniatty手语版的《Rap God》
各大科技公司也纷纷推出了为听障人士量身定做的设备,为热爱音乐的他们绕过了生理屏障,逐渐缩小与“正常人”之间的距离。
此外,我们普通人还需要关注听力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于2021年3月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目前全球五分之一——超15亿人的听力受损,当前儿童听力受损人数达3400万之多。 儿童的耳膜比成年人薄,更容易受到音乐场景中高分贝音量的影响。
音乐节作为多元文化的集合体,是实践美育的绝佳场景之一,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地将孩子隔绝在音乐活动之外,而是应该为了获得最佳的体验效果,努力为孩子提供多方面的保障。




「孩子们的迷笛」项目自2010年成立至今,持续关注着少儿听力问题。

自2021年6月起,我们还推出了“孩迷友好计划”,其中一项就是在线下的音乐现场为孩子们免费提供隔音耳塞,这项计划将持续地伴随孩迷出现在未来的更多的场景里。


- 摄 / 影 -
王磊、鱼子、曾庆、来讴阳、走走
- 撰 / 文 -
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