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江左山雨——孙吴中后期的政争与嬗变:(一)南鲁阋墙

2020-08-31 17:54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尚书小嘉字文可

大概鲁王孙霸自己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居然会有机会被父皇破格看重,成为最具青睐的继承竞争候选人。骤然间炽手可热的鲁王,一时吸引了众多非既得利益者来搞风险投资,众人都认为这个皇子奇货可居,试图通过扶持孙霸上位,搞一次政治的重新分配洗牌。

孙霸的头号心腹杨竺,本人就是外来士人里的青年才俊。据说,杨竺少时就很有才名,但却被陆逊认定人品有问题,甚至劝杨竺的哥哥和他保持距离,避免引火上身。对于这些脑袋和屁股上都阻碍他发展的江东大族,杨竺恨得咬牙切齿,因此和新进得宠的孙霸接触后一拍即合,一心以为鸿鹄将至,开展了积极的夺位策划。

光荣《三国志》系列的鲁王孙霸头像

杨竺和孙霸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现下太子的支持者势力庞大,以前的太子四友虽然已有一人(陈表)早逝,但还有诸葛恪、张休、顾谭三人尚存,他们接受了孙登的遗命辅佐孙和,一定没有再轻易变节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坐镇武昌的柱石级名将陆逊,也是力挺孙和的铁杆太子党。以这几人为首,本土望族和以尊奉礼法自居的大臣,肯定都会把票投给这位有些书呆气的太子。孙霸如果想上位,就必须要跨过、斗倒这些人才能顺利转正。

孙霸面临的压力很大。光是战功彪炳的陆逊,以及孙吴的士人新秀诸葛恪加在一起就够喝一壶了,再加上别人还怎么得了?

然而,起码就在当时,杨竺和孙霸也有一个相当有分量的底牌,那就是皇帝陛下本人的支持。只要能充分借助孙权现在的青睐来扩大政治影响力,那么压倒太子并不是天方夜谭。

就这样,在杨竺的出谋划策之下,孙霸展开了积极的政治活动。鲁王的拉票对象,主要集中在孙家亲信将领以及外来南渡士人。由于背后有孙权这个裁判给他大拉黑哨,一时间,这个以坏名声留于史册的鲁王孙霸居然拉到了一堆重要大臣的支持票,其中还包括两员出镇地方的孙吴名臣:曾经平定蛮夷、镇抚交州的名相步骘;以及拿下士家,将交州地区划入孙吴直接管辖的老将吕岱。

步骘、吕岱二人也都是外来人士中功绩卓著的佼佼者,在立场上具备了偏向孙霸一边的可能性。除了外来派以外,孙家的亲信重臣吕范之子吕据、娶了孙权长女孙鲁班的大都督全琮,也都在孙权和孙霸的共同作用力之下,以亲孙家的身份倒向了鲁王一边。

在许多史论文章中,出身扬州本土的江东各族,常常被人一概而论,而事实上,吴越本土的诸多家族之间却并非铁板一块。以“四姓”为代表的吴郡大族,许多成员有着一种与生俱来、当仁不让的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最后演化为了对非吴郡人士的一种地域歧视。孙吴现在的大都督全驸马,很不巧就是出身会稽钱塘家族的成员,家门相对一般的他并不能成为孙吴“江东化”时位于金字塔尖的本土望族。由于种种原因,全琮早就对吴郡大族以及太子党人积怨颇深,在老婆孙鲁班的鼓励下,全琮毅然决然投身斗争,成了二宫之争中最为卖力的鲁王党成员。

光荣《三国志12》中的全琮形象

赤乌七年(公元244年),就在太子和鲁王为了拉票明争暗斗之时,镇守武昌的陆逊众望所归,接替去世的顾雍正式升任了丞相。看着熙熙攘攘的贺喜车轿,这位老臣却丝毫高兴不起来。现在太子的名分已经确立,陛下却丝毫没有遏制朝中恶性党争的迹象,这个时候让我升任丞相,到底用意何在?

实际上,同样需要为现状挂怀,和他处境相似的太子党人并不是仅此一例。同样镇守武昌,很可能已经约定和陆家结亲的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也以在外重臣的身份被迫卷入了漩涡之中。

然而,这位“四友”之首此时却一反高调常态,采取了明哲保身,低调做人的策略。此时诸葛恪的真实想法,可能很简单也很明确,现在陛下欲破格废长立幼,实则得不到太多支持,我们作为太子党在外的重臣,只需要不犯错,保持住本身地位就能够成为政争中最大的助力。等到废长立幼的行为碰了钉子以后,陛下自然会想明白现在的行为并不可取,到时候,我们还需要担心鲁王身边小人的谗言吗?

陆逊没办法完全否定这种拙中藏巧的小聪明,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自己戎马倥偬一辈子,为孙吴的夷陵、石亭两场大战付出了毕生心力,当年那个风华满志的少年,现在已经是需要为一国负责的丞相。接下来党争带来的动荡,真的能让这个当年江东才俊们勠力奋斗得来的国家,一直保持在安全线之上吗?

就在陆逊升任丞相的一年以后,太子和鲁王正式分宫,大臣纷纷站队,二宫矛盾彻底明面化。而鲁王党最卖力的全琮不仅自己积极走动,更是给鲁王送过去了自己的儿子全寄做贴身亲信。陆逊闻听,特地给全琮写信说:足下还不如学汉朝名臣金日磾大义灭亲,这么纵容自己的儿子胡作非为,早晚会给你的家族招致祸患!

全琮接到了这封颇似恐吓信的忠告书文自然气得冒烟,只更觉得陆逊傲慢讨厌。但鲁王一派的能量,以及允许公开竞争给朝中带来的影响也确实超乎了孙权当初的预料,甚至让他一度想要禁止二人和外界往来。然而就在这时,一个颇具偶然的事情点燃了二党之间蓄势待发的火药桶,把提前中断斗争的可能性降到了0。

也许是因为反复操心给老年人折腾得够呛,孙权此时已经卧病在床,并派太子孙和前往太庙祈福。这一次病倒,让这个六十三岁的老人切实感觉到了不确定带来的恐惧感:朝中局势未定,曹操、刘备到了自己这个岁数也都差不多该去找阎王报到了,如果自己现在撒手人寰,那留给吴国的后果得有多不堪设想啊!

正在孙权胡思乱想之际,自己嫁给全琮的女儿孙鲁班突然紧急进宫向父亲密报:太子孙和接到任务之后并没有前往太庙,而是赶去老“四友”之一、太子妃张氏的叔叔张休家里密谋,孙和的母亲王夫人听说陛下病重,更是开心得要命,怕是明天就要放鞭炮、裹娇耳了!

其实,孙和哪有那么叛逆,猴急到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冒险生事,只不过是在办公途中应邀休息一会儿,这才让一向和自己母子不和的姐姐孙鲁班抓住了空档。

孙权验明果有此事后勃然大怒,好小子,我还没死你们就想翻天?这下子也不顾自己大病未愈,孙权登时下定了废立的决心。本来孙权只是想做个吹黑哨的裁判,现在裁判突然换上了球衣亲自下场,要和太子一派好好算算账!

就孙和本人而言,这位新太子在分宫前后一直被孙权所忌惮的强臣们簇拥,孙权难免不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结果这次,孙和只因为一点无心之过就大触了孙权的帝王逆鳞,从而遭到了这种百口莫辩的无妄之灾。显然,鲁王派远比太子这一边更会掌握孙权心态:为人君者最怕的就是臣属不忠,对帝王来讲,还有比盼皇帝死,在皇帝活着的时候见风使舵更重的罪名吗?

见得局势转变,全琮立刻接过了公主手里的接力棒,找孙权沉痛诉苦道:“陛下,其实张休他们一直都很跋扈,你可得替在芍陂受了不公待遇的将士们做主啊!”

在五年前(也就是孙登去世的那一年)的芍陂之战中,大都督全琮统率的伐魏吴军一度陷入苦战,当时张休和顾谭的弟弟顾承一见战事不妙,带领本部兵马奋力抗击敌人,这才拼命遏制住了魏军的攻势。全琮见机会到来,赶紧下令自己的儿子们带领本部兵马趁机掩杀,终于将魏军击退。然而论功行赏时,典军陈恂却认为遏制攻势的功劳大于击退敌军的功劳,给主帅全琮的人只记了次一等功。

哪有主帅话语权小于下属的道理?全琮父子因此对顾、张二人格外忌恨,但一时也找不到翻案的机会,只能暗暗记下此仇。现在一见机会到来,全琮立刻向孙权旧事重提,正对张休窝了一肚子火的孙权“从善如流”,立刻把张休、顾承逮捕审讯,顾承的哥哥、另一位“四友”顾谭也受到牵连入狱。

应该说对于鲁王党来讲,“芍陂论功”事件一下子清除了“太子四友”两员重要人物,是一步相当狠的大棋。但孙权这个时候毕竟年事已高,回过神来以后又想反复变卦。孙权思前想后,感觉受到牵连的顾谭没有直接开罪自己,怎么说也是曾经的重臣顾雍后人,要不干脆就网开一面?虽然拿定主意放水,但皇帝的面子还是要的,于是在一次大会上,孙权特别召见身为囚徒的顾谭问道:“你知错了吗?”

按照孙权的剧本,只要顾谭肯服个软认个错,大概就可以把他当场释放。但或许是顾谭实在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也或许是他对孙权没有给张休、顾承同样的申诉机会感到不公,顾谭丝毫没有服软的意思,反而直接当头说道:“陛下,谗言其兴乎!”

光荣《三国志13》中的顾谭形象

要知君臣有别不可冲撞,顾谭此言一出登时语惊四座,孙权的脸色更是难看到了极点。这全都是我直接的命令和意思,你说这是采用谗言,岂不是当面说我是昏君了?不知道执掌礼仪的官员是不是全琮的托儿,居然直接建议将顾谭处以死刑。孙权虽然糊涂,但也没有狠到那种程度,只是下令让涉事的三个人一并流放交州。从此,太子党两个重要支持势力,张家和顾家彻底离开了政治中心,“太子四友”只剩下了一个诸葛恪硕果仅存。

只有四十岁的顾谭,流放到交州两年以后便抑郁而死,而比他还年轻一岁的莫须有政治犯张休,甚至都没能等到死在床上的机会,走到半路上便被负责典掌机密文书的中书令孙弘下诏赐死。史书在记述到这段之时,常常会说是孙弘矫诏陷害忠良,但孙弘权限再大,作为老板的心腹也不可能擅动生杀大权而不被追究,显然,这只可能是孙权自己的意思,这个多疑的老人,到最后也没有排除对张休教唆太子谋反的怀疑。

应该说,即使顾谭接住孙权给的台阶,这个事件也不会成为太子派回温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但顾谭的刚直对严峻形势的激化,却进一步引发了更为剧烈的多米诺效应。

吴郡本地官员吾粲见到太子一派受到这么激烈的清洗,感觉自己身为太子太傅不能再坐视不管,再一次上书向孙权提议遣返鲁王孙霸就国,并外放其心腹杨竺去做无限期出差。吾粲也知道,孙权见过的这类建议恐怕没有上百也有几十个,自己虽然是太子太傅,但奏折递上孙权案头也只有被当柴火烧饭的份。于是吾粲仗着一点旧日交情,向还在武昌的丞相陆逊致信道:朝中废长立幼的趋势已经越来越猛,如果丞相再不出马和陛下谏争,恐怕朝局就彻底乱了!

光荣《三国志13》吾粲形象

陆逊虽然已是丞相,但毕竟在外出镇,对朝中局势不能完全了解。看到吾粲详细的请托,这位就职一年多的丞相,也充分感受到了朝中官员面临的窒息压力。这一下,太子党头号人物陆逊也被拉下了水,可靠着陆逊的威望,真的能够在这时候挽大厦于将倾吗?


江左山雨——孙吴中后期的政争与嬗变:(一)南鲁阋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