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笔记(1)

一,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概述
个案概念化:针对当事人的问题作出解释和提出假设的过程。
心理动力学的思考框架:
当事人的问题根源常常来源于意识之外,即潜意识。寻求问题根源的过程中,心理动力学倾向于通过了解当事人的童年经历来获得信息:当事人出现问题是因为他们在沿用早期的模式。我们思考、感受和行为的模式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的因素共同塑造的,弗洛伊德将天性部分称为“本质因素”,将后天教养部分称为“附属因素”。当事人越是了解二者是如何交互作用形成当下的自己,越能够发展出与自己相适应的模式。
在收集当事人的信息过程中,要牢记两个点:潜意识是如何影响当事人并让问题产生的;潜意识的想法和情感是如何发展出来的。但要注意的是,心理动力学的个案概念化是一种假设,而假设是需要随着治疗的行进而不断地调整以符合当事人的情况。
个案概念化的过程:
提供治疗建议并设立目标;根据当事人的情况形成治疗策略;实施治疗;创建生命叙事(让当事人领悟过去经历与当下问题之间的联系)。
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根据情况来决定是否告诉当事人我们做出的假设:假如当事人善于自我反省,我们可以跟他分享我们构建的个案假设;而当来访者缺乏自我反省,不能领悟到过去经历遗留在潜意识造成的影响时,则不要告知他。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的步骤:
首先是描述当事人的基本模式和问题(从自我、人际关系、适应、认知和工作娱乐这几个角度来描述,在之后会详细介绍);
其次,回顾当事人的成长经历,建立成长经历与他们的基本问题和行为模式之间的联系,在这个步骤中,我们既要了解出现了问题的时期,也要了解发展得比较积极的时期,以便我们能够用个人拥有的积极因素来最大化地帮助自己。
个人发展中的代表性问题:
创伤经历;早期认知和情绪问题;冲突和防御;与他人的关系;自体的发展;依恋(其后详细介绍)。
二,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描述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的第一步便是描述,描述主要围绕几个方面:
描述问题,即描述当事人当下感到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这个过程中,尽可能获得有关事件的细节,这对于整体把握当事人的问题大有裨益。
描述个体,即描述个体的心理状况、心理特征,从此处可能可以获得当事人的问题和他个人的关系,如通过当事人一味地责备外界可以探知到当事人具有外归因的特点,外归因可能是让当事人的问题维持的原因。
描述典型的行为模式,结合自我、人际关系、适应、认知和工作娱乐几个方面来获得关于当事人的行为模式。
描述当事人的优势和劣势,借助来访者的优势使他建立新的健康的心理功能模式。
描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模式。在这方面,来访者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无意识),正如上边的外归因的例子,他不断地将错误归咎于外在或许不利于他自我成长。
三,自我
自我包括自我感知和自尊,而自我感知包括: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幻想;自尊包括:自尊被威胁时的脆弱性;自尊被威胁时的内在反应;利用他人调节自尊的方式。
自我其实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关系,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一切,从与他人建立关系到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上,都和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有关,如果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便能够让我们在面临困境时迅速地作出决断,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愉悦和满足的人际关系和活动。
自我感知中的自我同一性,便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的描述。在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中,自我同一性指我们对过去的自我,当下的自我以及未来的自我三者关系的把握,自我同一性在青少年期发展非常迅速。自我同一性的安全感高的成年人会根据对自己的认识进行每一次抉择,不论是人际关系还是职业选择,而自我同一性安全感较低的成年人会在选择前出现犹豫不决的现象,其人生轨迹也会变得很不稳定。
自我感知中的自我幻想是指充斥在我们人生各个阶段的幻想,这些幻想能够给我们安慰,给我们树立目标或在遇到困难时提供一个避风港。如果自我幻想能够紧紧结合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那么在自我幻想后获得的感觉会比不切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幻想要好得多。
自尊是自己对自己的尊敬和欣赏。但生活中有很多情况会危及这种自我良好的感觉,即构成“自尊威胁”或“自恋创伤”,这时,我们便需要在经历失望后慢慢找回自我,这被称为“自尊调节”。关于自尊调节的方式,可从三个角度看:
面对自尊威胁时自尊的脆弱性。有一些个体在面对自尊威胁时会不堪一击,这些人拥有的是脆弱的自尊。而即便是自尊较坚强的人,在面对特定威胁时也会表现得脆弱。我们可以从个人对于“比较”的反应来获得他自尊脆弱性的信息。例如,询问他在与比自己厉害的人在一起时(隐形中会有比较产生),会有什么感受?
自尊脆弱时,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嫉妒,即无法忍受这种境况而觉得要去摧毁别人拥有的东西(如破坏其他人拥有漂亮衣服的那种喜悦);二是羡慕,即产生“达到与别人同等水平”的冲动。
当人经历自尊威胁时,会用一定的方式作出回应以此来提升自尊水平,而这些用来提升自我感觉的机制从童年时期就开始发展,在成年后趋于稳定。
缺乏适应性的内部反应是自我吹捧和自我挫败。自我吹捧又被称为自恋,常变现出自大,而自大是一种巨大且不恰当的过度自信,可以使人们免受直面自我缺陷的痛苦。自我吹捧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外归因,变得易怒苛刻,且瞧不起他人;自我挫败会走向自我贬低和受虐倾向。
更具适应性的内部反应,人会变得热爱竞争或者远离竞争,增强竞争意识可以缓解不安全感,而远离竞争可以将自己置身事外。
面对自尊威胁时,最有适应性的反应是灵活采取最合适的防御方法,以幽默、利他和升华等提升自我感觉,且不会伤害到其他功能和人际关系。
利用他人来促进调节,不适应的方式往往是通过不断地索取他人的关注、表扬和认可来调节自己的自尊水平,他们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处于众人的关注中心。而更具适应性的策略是听取他人的意见,吸收消化建议,并最终做出自己的决定,他们可以通过自我奖赏(从自己的成绩中体会到愉悦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