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9亿亩耕地与8万亿土地财政背后:种地不赚钱,城市必须反哺农村

2022-02-18 21:30 作者:蓝白argentina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我是蓝白。


我们脚下的土地,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经济日报》最近发了一个报道,关于“耕地红线”的深度调研。


看完之后,不得不佩服,这些游走在全国各地、深入田间地头、遍访各部门的调研人员,他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信息。


1957年到1996年,我国耕地年均净减少超过600万亩;


1996年到2008年,年均超过1000万亩;


2009年到2019年,年均减少1100万亩。


现在,我们还有19.18亿亩的耕地,看起来安全无虞。

但以这种速度递减,10年后,就会突破18亿亩的红线。


原因出在哪?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关键原因:


耕地“非粮化”。


南京林业大学高强说,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后,片面追求利润、实现集约种植,改种经济作物,加剧了“非粮化”倾向。

《半月谈》2月初有个调查,因为种粮食收益低,加上“70 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一些地方,占用耕地种植花草苗木,有的,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挖田造湖造景,养蟹养鱼。


10年来,我国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


在18亿亩耕地红线中,规定粮食播种面积要达到17亿亩,剩下的1亿亩,才能用作棉、油、糖、菜的种植。


除了“非粮化”,我觉得,跟城镇化也有很大关系。


一个大背景是:


工业革命后,尤其是现代城市发展后,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这个问题,全球无解。


只是,我们的问题更突出一些:城市扩张太快。


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只有17.9%。


1995年,达到29%。


2020年,达到63.8%。

增速最快的90年代初,年增速波动将近10%。


调研组对城镇化的看法很客观:40多年来,在地方经济发展中,与土地相关的财政收入,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基础设施超常供给能力形成的关键。


甘蔗没有两头甜,土地财政的背面,是耕地受到侵蚀。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说:


“城镇化,带来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城市扩张用地的巨大需求,是导致耕地持续减少的重要原因”。


我们来看看耕地减少的一些案例:


有的在铁路、公路两侧占用耕地,超标准建设绿化带;


有的以河流、湿地治理为名,擅自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挖湖造景、建人造湿地;


有的通过擅自调整县乡国土空间规划,规避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审批;

建绿化,建人工湖,图什么呢?


当然是城市形象。


一个城市面子的提升,意味着土地增值,人才集聚,招商引资,意味着GDP。


一边是长期的粮食安全,另一边,是短期的经济民生发展。


孰轻孰重,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


由此,就产生了:耕地分布持续北移。


我国64%的耕地,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5个省份,占全国耕地的40%。


这跟区域经济的分化,有莫大关系。


这些年,都在说“南北分化”。


GDP前10城市中,北方只剩北京一个城市“充门面”。

在全国经济格局中,2012年,北方还占42%,2018年就降到38%,到2020年,直接降到了35%。


八年时间,北方的经济份额,降了7个百分点,每年接近一个百分点。


南方诸多鱼米之乡,正在加速蜕变成摩登大都市。


霓虹灯背后的代价:是耕地被现代文明加速侵蚀。


在这个过程里,土地出让收入,是将耕地变为建设用地的强烈驱动力。


财政部数据,2021年全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8.7万亿,同比增长3.5%。

万得数据,地方土地出让收入,1998年的时候是507亿,这样来算,23年时间,卖地收入涨幅高达171倍。


钱,能解万愁。


怎么才能保护耕地红线呢?


首先,可以用卫星遥感监测,发现就处理,该问责就问责,建立“增违挂钩”的机制,直接把违法用地数量,跟土地计划指标挂钩,遏制地方上侵占耕地的冲动。


其次,要让农民愿意种粮食。


不管是坚守在农村的中老年人,还是远走他乡,人户分离的90后、00后,让他们愿意种地。


一句话:“只要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


比如,农民确权耕地,改变一家一户经营模式,让不愿耕种或者无力耕种的农户转让土地,让有能力赚钱的经营主体来经营,用“代耕”来解决抛荒,走农民合作社的路子,把分散的小农经济组织起来,抱团取暖。

还有,稳定主粮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让种粮者至少不赔本,这是最基本的保障。


我还看到调研中的一个案例,农户可以参保,一亩地一年保费20多块,如果监测显示有机质含量增长,农户就可获得每亩3年最高1500块的补偿。


更重要的是:基建倾斜。


农村,也需要“新基建”。


让种粮者在农村,也能像市民一样,享受跟城市基建一样的待遇。


比如,村屯内的道路硬化,农村电网改造,水库大坝加固,多建农贸市场,垃圾处理、污水处理。


这些,都需要钱。


说到底,还是一个“切蛋糕”的问题。


建设用地挤占耕地,带来了飞速的经济发展。


现在,也该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了。


2018年9月的《乡村振兴纲要》、2019年2月的1号文件、2019年6月的乡村振兴意见,都提及了一条核心内容:


“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


具体提高多少,比例有多少,卖地收入,能投入农村多少钱,当时都没说。


直到2020年9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到“十四五”期末,也就是,用5年时间,地方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


提高方式有两种。


1,按卖地收益投向农村50%的比例计提。


如果卖地收益的计提数,达不到卖地收入的8%,那按卖地收入8%的以上来算。


2,直接按卖地收入的10%以上计提。


也就是说,未来5年,土地出让收益的一半,要拿来支持农村。


如果土地收益,不够卖地收入的8%,那就硬性地按照全部收入的8%,投入给农村。


这里要明确一下,卖地,分“收入”和“收益”两个部分。


按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13到2018年,全国的土地出让收入是28万亿,扣除成本性支出,比如拆迁安置,把生地整成熟地的成本,土地出让收益,是5.4万亿元。


这么算来,收益占收入的比例,差不多是20%左右。


上面说了,去年,全国卖地收入是8.7万亿。


按20%的土地收益比例来算,50%的土地收益,那一年就要投向农村8700亿。


地方财政,原来都是“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模式。



土地出让这块蛋糕既然够甜,也是时候,把大头给农村分了。


清华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尹稚曾说:我们的城镇化,跟发达国家,非常不一样。


他们,都是一步一个台阶的“串联式”发展,先搞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行到后半程,开始反哺农村,之后开始加速信息化。


每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可以集中资源和精力,干好一件事就行。


我们呢?


过去40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前进,面对的问题和矛盾的复杂程度,当然高于其他国家。


缓解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矛盾,坚守底线,需要大智慧。


有句话说的很好:把城市建设的更像城市,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19亿亩耕地与8万亿土地财政背后:种地不赚钱,城市必须反哺农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