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9)
写下这些时,天空灰蒙蒙的……大自然从不会顺从我们这些卑贱蝼蚁的意志,但总会在我心情低落时,悲悯地注视着我们……
除了给予我喜悦的那几个人,我对“人”从未抱有什么幻想。有时,闲言碎语;有时,暗地使绊……为什么,人们总是三三两两,乐此不疲呢?我不在乎别人做什么,也不愿背后说人闲话,可偏要缠着我……这些拿别人的缺点与痛苦取乐说笑的人,和那些拿谋杀取乐的变态罪犯没什么本质区别。从大部分人身上,我看到的是“沙里科夫”,或《羊脂球》等讽刺小说中的“小市民”,而非以“佐治”和“维尔霍文斯基”为代表的“富有魅力的”虚无主义者,“约吉斯”那样的寻得救赎者,更非“温斯顿”、“韦罗奇卡”与“罗普霍夫”那样的反抗者和进步青年……理想中的人,和身边的人……巨大的差距总是令人悲伤。即使不是在说我,这样做也很可耻——但我确实有不足之处,它们配得上这些闲言碎语。
(我在想,我总是在日志里写下这些,是否也算是说别人闲话呢?)
孔网商家有点讨厌……数页印章大小的墨滴,外加外国旧主的潦草批注,能被称作“九品”吗?最多“七品”!算了,轮廓勉强能看出来,不太妨碍阅读。而且这本书极具年代感,我非常喜欢!
或许是迫于无奈吧,孟老先生在《怎么办》在引言和封底掺杂了一些恭维权贵的胡话;并且在谈及社会整体的道德沦丧时,只是提出个体精神层面的解决方案并简单带过,刻意回避造成这一切的深层原因,以及真正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这点上,必须得好好夸赞民国时期的文人,如为《灰色马》题序言的大师们!)
我在考虑要不要将其保留下来——保留吧!原汁原味的搬运才是最好的。我总是最后才看序言,不过为了我那几乎不存在的读者,我还是标一下“剧透慎入”吧!为了不和列宁的《怎么办?》搞混,我会加上副标题。
……为了我最为珍视的孩子,同时也是帮助我走出阴影的恩人,我搬运了这本书。如果他愿意读一读,从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来,重新相信爱情的话……不,我相信他,即使他不看这本书,也肯定能站起来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