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的大部分故事为什么都出自东汉到南北朝时期?
众所周知,成型于元朝的“二十四孝”是中国古代宣传孝道的二十四个故事。不过出于各种原因,“二十四孝”中的有些故事都存在夸张乃至违反基本人性的问题,被视为封建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元朝正式出现以来,有关“二十四孝”的争议和批评一直都有,近现代更是如此。
不过有意思的是,“二十四孝”的大部分故事(特别是很多争议故事)都出自东汉到南北朝时期,比如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卧冰求鲤等等。说起来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一批孝顺故事,那么“二十四孝”的大部分故事为什么都出自东汉到南北朝时期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东汉以来,察举制的“孝廉”逐渐发展成为天下最重要、前途最好的当官途径。顾名思义,“孝廉”的核心选拔标准就是“孝”。与此同时,以血缘家族为主体的士族门阀逐渐发展成型并在东汉末年成为社会的主导阶层。既然是以血缘家族为主体,士族门阀自然要以家族利益为首。
“孝廉”是最重要、前途最好的当官途径,以家族利益为首的士族门阀也将“孝”视为最重要的道德。于是在士族门阀崛起并主导社会的东汉到南北朝,“孝”就成为社会人士(主要是精英阶层)最看重的道德。特别是伴随着同时发生的皇权不振,“孝”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忠”和“廉”。
比如西晋的“开国第一功臣”贾充在“忠”、“廉”、“贤”等方面都是一塌糊涂,但却因为“孝母”而在生前得到了好评(
少孤,居丧以孝闻
)。三国(主要是曹魏)和两晋时期,贾充这种“一孝遮百丑”的现象可谓社会主流。到了南北朝时期,“一孝遮百丑”的现象有所减少,但依然存在。
因为“孝”在东汉到南北朝时期过于重要,所以士人便在“孝”上疯狂内卷,编造各种夸张的“孝道故事”。比如埋儿奉母的主角郭巨(东汉)、哭竹生笋的主角孟宗(三国吴)、卧冰求鲤的主角王祥(西晋)。直到科举制建立和士族门阀衰败,士人才在“孝”上的内卷才逐渐停止。
综上所述,东汉到南北朝的历史大环境导致士人在“孝”上疯狂内卷,生产了大量极端的“孝道故事”,导致“二十四孝”的大部分故事为什么都出自东汉到南北朝时期。另外,根据有些学者的考证,“二十四孝”中的一些以春秋为背景的故事其实也是在东汉到南北朝时期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