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重新整理的《兵法十三篇》3

2021-03-10 09:50 作者:慕淹  | 我要投稿

————内篇·计————
计谋第一
用间第二
作战第三
谋攻第四
————外篇·战————
——上——
形势第五
虚实第六
奇正第七
十阵第八
火攻第九
——下——
行军第十
九地第十一
地形第十二
军争第十三

内篇·计
作战第三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屈力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橹,丘牛大车,十去其。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入深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重新整理《兵法十三篇》的内在逻辑

3

        在庙算和情报战之后是用兵作战,也就是野战。原《作战》讲的是为野战而作的“战略预置”,真正涉及野战的内容其实是外篇,同样原《谋攻》讲的是为攻城而作的“战略预置”,具体的攻城方法却涉及很少,远不如《墨子·城守篇》讲守城方法详细。正是因为它们的内容不是具体方法而是战略性决策,所以同“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一起放在内篇之中,最为合适。至此,我们可以假定“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兵法·内篇》的撰写条理,而“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是《兵法》全篇的分层信息。

        西汉以前的本子未曾出土,后世能看到的《兵法》是汉初张良和韩信整理的。西汉以降的本子,《作战》都是第二篇,向来皇室编纂校对工作都以“先计而后战”为考语,作此判断。但是“计”的工作,如果将“伐谋”从“伐交”“伐兵”“攻城”中割裂出来,是不能成立的。如前说述“以四计校之”的“五事”必须“索七情”“知敌之情”“顺详敌之意”,也就是必须经过“伐交”,而“伐兵”和“攻城”又都停留在“战略预置”层面,由此可见“计”的内容包括四计“伐谋”“伐交”“伐兵”“攻城”,评估标准是五事,计算内容是七情。重新整理以后的《兵法十三篇》,内篇以“计”为核心,外篇以“战”为核心,才是“先计而后战”。我们将第一篇的篇名由《计第一》改成《计谋第一》,即“四计”(导论)和“伐谋”两部分内容的合篇。

        孙子的“战略预置”与今天军事学的“战略预置”不同。《作战》所阐明的道理,是战争动员规模庞大,深入敌国,远离后方,补给任务非常繁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野战不利,旷日持久,则将导致国家经济工作的崩溃,所以军队必须就地补给。所以孙子的“战略预置”更多显示了战前动员的体量,对军队补给消耗的筹备章程和消耗比例做定性和定量分析,每十万人配备轻型战车一千辆、一辆车配备四匹战马,先从国内征调粮草,再从境外敌方得到补充。为了能从敌方获得一钟粮食,己方需要预置二十钟粮食,为了能从敌方获得一石草料,己方需要预置二十石草料,是20:1的消耗比。如果没有二十倍的预置则军队深入不到敌国,支撑不了作战。缴获的物资装备也按照一定的章程分配,孙子将懂得以上“战略预置”的将领看作是人民生死和国家安危的主宰。

        我们将原《九地》中“古之善用兵者……凡为客之道……投之无所往……吾士无余财……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移至此后,这一段论述了指挥野战的将领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用“善用兵者”承接“知兵之将”。

        以上就是《作战第三》。

重新整理的《兵法十三篇》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