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方程来了||数理方法

//前面六章是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主要内容。
//现在开始下半篇数学物理方程了
//开学之后生产力急剧下降
//但是这个学期应该是能更完的

7.1 数学物理方程的导出
有许多物理模型,描述它们的方程具有类似的形式。以下将导出一些经典物理模型中的微分方程,并将它们分为三大类:波动方程、输运方程与稳定场方程。
7.1.1 波动方程
波动方程广泛出现在弹性力学、电磁学、力学等学科的相关模型中,它通常具有以下形式:
如果存在波源,则波动方程为:
其中,是拉普拉斯算符,根据模型的实际情况可能是1至3维。
为波速。一维波动方程通常写为

其实上面这种写法是数理方法书上的...我个人还是更习惯下面的写法:
或者
这些也是大部分物理书籍、论文里波动方程的常见形式。波速为.

例如,在电磁学中,有电磁势满足的波动方程:
弹性力学中,固体中的 纵波与横波都满足波动方程,波速分别是
分别是材料的杨氏模量和切变模量。
再如张力为,线密度
的弦上,微小的横振动也满足波动方程,波速为
再如理想传输线(我们以此为例展示方程的推导过程):
设有平行导线,电阻和电磁波辐射忽略。二者之间单位长度的电容,单位长度电感为
.
仅考虑两线上电荷线密度与电流
均等大反向的对称情况,则根据电流连续性有
再由电容电感的定义,可得
由上两式,得到
前式对微分,后式对
微分,得到
这是一维波动方程,波速为.
有趣的是,电容、电感这样的参数应当是完全由传输线的形状与空间相对位置决定的,并且根据各自的定义有各自不同的求法,但我们在这里可以断言它们的关系一定是
其中是光速。这是因为,电线的传输速度当然应该是光速。
7.1.2 输运方程
输运方程的形式通常是
它出现在热传导与扩散的模型中,在两种模型中分别是温度、扩散物浓度。这里只简单解释各项的含义:对时间一阶微分项代表这一点强度随时间的变化速率;
一项描述这一点受到周围的影响;右边则是这一点的源强度。
7.1.3 稳定场方程
静电场、静磁场都满足稳定场方程。经典的泊松方程就属于稳定场方程,形如
可以描述静电场电势、稳定温度场、稳定浓度场、稳恒电流场等模型。
如静电场的泊松方程:
稳恒电流场中也有类似的方程:
对于存在热源的稳定温度场,也有
许多模型都有相近的数学结构。
7.2 定解条件
除了决定系统的微分方程,我们还需要定解条件来确定系统物理参量与时间、空间的函数关系。定解条件分为三种:初值条件、边界条件、衔接条件。
以下将以实例说明几种定解条件:
场景1:弦张力,线密度
,一端固定于
,在
处固定了质量为
的质点。令
表示横向位移,
处是自由端,输入入射波
.
这个场景中出现了以下的定解条件:
① 处被固定,所以恒有
;
处有入射波,所以
.
这被称为第一类边界条件:直接规定所研究物理量在边界上的值。
② 初始时刻,弦的各点位置被称为初值条件:规定
时整个系统的状态。
③ 在质点所在的位置,由于质需受力产生加速度,在这一点出现了的偏导不连续的情况。在该模型中质点的运动方程可以写为:
这被称为衔接条件,联系了不连续的质点两侧。
场景2:质量不可忽略,长度,劲度系数
线密度为
的弹簧,右端有质点
,左端是自由端。令
表示弹簧上某质点相对初始位置的偏移。同时质点处于力场
中。
我们可以证明弹簧上某点的张力可以写为.
① 由于自由端不受外力,有
这被称为第二类边界条件,给出所研究物理量在边界法线方向上的导数。
② 质点受力,可列出运动方程:
这被称为第三类边界条件,给出所研究物理量及其在边界法线方向导数的关系。
7.3 数理方程分类
首先,形如
被称为线性二阶偏微分方程。这是本课程重点研究的对象。
我们考虑两个自变量的情况,分类并化为标准形式。
这是此类方程的一般形式。作自变量代换:
(代换的雅可比行列式.)
我们可以证明,变量代换后微分方程将化为新变量的二阶线性偏微分方程
变换前后方程各项系数满足关系:
(书上这一段的完整推导过程看起来真的非常恐怖,但是我们只要知道其中变量代换的原理就行了,剩下都是体力活)
我们只要合理地选取就可以简化变换后的方程。例如,我们注意到,如果令方程
的特解为,就可以使
,从而完成简化。
而上面这个方程可以化为常微方程。设有曲线族,则有
再根据前面方程化为
所以曲线族满足
所以方程给出2个曲线族,分别对应.
再根据上式根号内对偏微分方程分类:
以上几类方程经过的变量代换之后,均可以化为标准形式。
双曲型的标准形式:
而如果再令 则可以得到另一标准形式:
例如,波动方程就属于双曲型方程。根据前面理论,如果令
,则方程就可以化为:
其通解是,
为任意函数。从这个解就很容易看出
作为“波速”的实际意义。
抛物型的标准形式:
取满足
,而
不满足上式,可以证明抛物型的标准形式是
椭圆型的标准形式:
除去一个负号外,椭圆型和双曲型应当是一样的:
但是这一次变为复共轭的。为简化,取
,得到

(先写这么多吧,这一章开始越来越麻烦了...以后不一定一篇笔记对应书上一章了)
参考文献
[1] 梁昆淼. 数学物理方法(第四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1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