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这两个小故事,对中学拔尖人才培养有着深刻启发

2023-01-29 14:32 作者:爱培优  | 我要投稿

2022年末,罗振宇照例进行了一场跨年演讲。相较于往年,今年的跨年演讲产生了一些变化,少了一些预测和讲道理,多了一些故事。虽然有些人认为罗振宇仍然在贩卖鸡汤,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藏在故事后面的道理,不仅能带给我们一些启发,而且远比直抒胸臆地讲道理来的更加“顺口”。

所以今天笔者也来分享两个故事,也给大家讲一些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被忽视的答案

新学期的第一天,生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教室后方墙上挂了一幅人体解剖图。图上标明了重要的骨骼、肌肉的名称和部位。虽然整个学期那幅图都挂在那里,但显然没过几天同学们就对这幅图失去了兴趣。

期末考试时,老师一走进教室,就把那幅解剖图收了起来,并且公布了期末考试的题目。题目只有一道:列举人体主要骨骼的名称和部位。

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提出抗议:“我们从来没有学过。”

“不,你们每个人都曾经有机会获得完美的答案,但你们都选择忽视它”老师微笑着说,“即使那些问题的答案已经在你们面前挂了好几个月。”

的确,当一些棘手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总是急着寻求答案,甚至会懊悔没有深入研究过这个问题、没有提前制定应急预案。但殊不知,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摆在我们眼前,甚至被我们一次次的忽视。

笔者接触过一些教育行业同仁,在谈到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和拔尖人才培养问题时,他们会经常感叹县中或基础教育欠发达地区中学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多重困境“围堵”下,难以实现有效发展和提升。优秀师资断层、教师结构性缺员、优质生源流失、教育质量基础薄弱,教育质量提升陷入恶性循环。

但实际上,我们是否就像故事里的学生们一样,正确答案一直摆在我们眼前,但却一直被我们忽视掉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中发展提出总体要求;教育部历年工作要点则为全年重点工作和急迫事项指明方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从招生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托管帮扶、财政、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

聚焦落地执行层面,破解中学多样化发展和拔尖人才培养困境,可以从“短期目标”和“长期需求”两方面入手:短期内借助外部优质教育资源,完成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长远来看,则重点关注中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教研能力,依托于多元人才培养、校本特色课程等方式,建立校本拔尖人才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答案不一定永远出现在问题之后,或许很多问题的答案在问题产生之前,就已经被展示在我们面前,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正视它,是否愿意去付之于行动。

二、219120秒开始

这个故事来自于罗振宇亲身经历,同时也是他2023年演讲的其中一个故事:

罗振宇每天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一段内容完整、逻辑通顺的60秒语音。

并且这一动作一天不落的坚持了10年,一共3652天,总计219120秒。据说全部文稿超过百万字。

说到感悟,罗振宇引用了王阳明的一句话:“持志如心痛”。

就罗振宇来说,10年中的3652条60秒语音,既是他的小目标,但也是3652个“坑”。为了填上这些坑,他不得不在开会、读书、见人、听课、吃饭甚至睡觉时,为这60秒积累素材。这60秒就如同他的“心痛”,时时刻刻在推动他去思考、去行动。因此他也从中获得感悟:志向就像心里的痛处,要用全部的精力去完成它。

不过在笔者看来,如何开始这个“心痛”其实是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头等大事。大事难为,难就难在很多人没有把难以实现的大事,分解成一系列可以实现的小事,没有真正去把一系列小事做成。

近两年,我们采访过一大批中学校长,其中不乏近几年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取得骄人成绩的中学。在谈到拔尖人才培养起步的时候,很多校长表示当初遇到的问题十分类似:

拔尖人才培养关键要做到因材施教,但对学生实行分类选拔、分层培养,势必会引起一些家长、学生和群众的不理解,认为这样违背教育公平原则;同时部分教师对拔尖人才培养认识不足、教学压力大、教研实力不足,导致校内整体信心不足。

但在校领导班子顶住压力,一方面做好内部政策宣讲,一方面积极争取主管部门支持,同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改善教学质量,快速提升拔尖人才培养能力;当学生成绩、综合素质切实提高了,上级主管部门、家长、群众,包括老师们的信心也逐步提升。

随着高品质课程、高水平师资等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引入,各级实验班、多项教师能力提升项目逐步建立、上马,学校多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也得以成型。

教育是一项漫长且复杂的工程,当一个巨大的、模糊的目标出现,我们要做的应当是将之拆解,使之成为多个可实现的、更具象的计划。当然,最重要的仍是脚踏实地落实执行,即使一时遇到阻碍和困难,但只要有所作为,使之成为“心痛”,那么自然有一股动力,会时刻推动着所有人去解决它、完成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最独特的一件事情,是人们会不断地超越所给的信息。”以上两个故事不过是点燃笔者心思的一个火种,在此分享给大家,也希望这个火种能借此再次传递下去,把听过的故事变成身体力行的道理,把对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变成明日无数拔尖人才成长的阶梯。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培优新高考研究院团队创作,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需转载,请事先沟通授权

这两个小故事,对中学拔尖人才培养有着深刻启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