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极致的浪漫,长安三万里
只想感慨一句,太浪漫了,这个片子不一定对所有人的胃口,但很对我的胃口。睡不着了睡不着了听着罗大佑的片尾曲和将进酒,我决心麻溜儿记录下这一瞬的感悟。
许久沉迷短平快的视频和短文字,似乎让我失去了用语言描摹内心感受的能力,如若再妄想用心铭刻此时的感动,归途左不过是被 ”时间流逝洗涤旧迹 “,仅仅留下已然忘却的无奈。写了就丢写了就丢,真需要一个稳定我不会弃用的地方来写这些个玩意儿了,嘿也许这个写了也丢哈哈哈。
以下认真记录
许是因为成纪从儿时起便对李白有种莫名的亲近,每每到南郭寺古树下徘徊总畅想杜甫踌躇的身影,因而当王昌龄、孟浩然、李龟年、玉真公主等等这些看似在毛玻璃后只剩轮廓的人影在动画中以具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时,更多的是一种久别重逢的欣喜,似是故人来,就像老友,想倾诉但又有些羞怯。犹抱琵琶令我神往,掀开面纱让我雀跃。我非常感谢他们的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去讲述,演员的表演总让我让担心让故事笼着一层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夸张戏剧感,觉得会用现在的价值观框住曾经独属于自己感动。
而后随着剧情的推进蜀中、剑南、黄鹤楼、冀州这些地名与自己经历、记忆重叠,有一种时空穿梭的动容,真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一种故地重游之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随着时间的飞逝,人就如星辰陨落在历史长河中,文字或许是一扇窗,推开,便可在若干年后窥得彼时时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突然理解了儿时要求反复吟咏诗词的要求,不为当下读懂,而为日后感动。若干年后被凡尘琐事缠身、身心俱疲时,身边无可诉说之人,便可跨越时空和先贤交流,体悟所言,真的是一种别有的浪漫。
最让我感动的或许也是令很多人诟病的点,是这个电影宛若流水账般的铺陈。我身边的朋友也是这样认为的,我提议去看时,大家纷纷表示不感兴趣,觉得受众是孩子,没有内核,担心只是串起了的诗歌集子。但我反而更偏爱这种叙事的克制,讲述就够了,强行上价值观只会让我觉得被束缚被教着做事,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被阅读理解答案捆绑多年的应试教育下的我真的需要一个平铺直叙的画板,剩下的理解、思考就交由读者自己的生活与阅历去填充,去领悟。主创团队给以观众信任,我自然也会认真回馈这份理解。坐在影院,幼童或许欣喜生动的人设与“老故事新编”,成年人或许看到了一如碰壁职场或辗转长夜的愤懑,再如出世or入世?YES OR NO?电影不是教人东西的,但他带来的感动确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就像不同视角读红楼一样,我更希望影片、音乐都像《之乎者也》提到的,埋下一颗种子就够了,是花的种子还是树的种子又有什么关系呢,移植或者嫁接的苗只会适得其反。有了种子他日是否会发芽就交由因缘际会,只有这样,等再次意识到时或许收获芬芳,或许得到荫凉,这才是独一份的生命体悟。
接着夸!我可太爱这个片子的配乐了,不止是最后的罗大佑《长安三万里》,整部影片配乐舒适,空镜绝美!有朋友调侃诗朗诵有什么好看的,我去之前就反复心说如若不好看,就权当是看诗词的mv了。虽然我对于白蛇缘起有着一箩筐的偏见,但这个片子着实让我欣喜。开篇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幅幅水墨画般的画风瞬间将我拉回那个曾经苦思冥想背诗时候脑海里隐约刻画的画面,只是更具象更苍茫。而后每次诗词的出现都是有感而发,而不是牵强附会,伴随的配图也是新的画风,好多图都相当壁纸呜呜呜。预告片中出现的诗词我担心到地方了,突然起bgm,然后嘞告诉你 ”嘿哥们,检验义务教育成果的时候到了,我们一起背诗吧“哈哈哈。结果做得比我想象的好得多的多的多。全然是跟诗人逸兴遄飞,诗人拉着你的手,落入他的”领域“ ;而不是他搁那儿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我在这儿阿巴阿巴单纯地仰望与幻想。
击中我的点是李白牵着高适、岑夫子、丹丘生的手,乘鹤翱翔,忽上九天揽月,忽于海面徘徊,继而伴着音乐扶摇直上九万里,身旁鲲鹏相伴,倏忽仙境宛然。“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赫然端立在那儿,满脑子充盈着“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兴尽至极的李白与描摹着金边的玉帝(我猜)碰杯,恰似旧相识。我突然明白了贺知章感慨”谪仙人“的缘由,几千年后的我也不得不叹一声他俩不愧为知己。”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他误入凡尘的旅途仿佛真的是给予人间的礼物,因而人们才不舍得让他离去,浪漫到让他酒醉捞月,如此这般给人生画上句点。
话说回来我可太喜欢李白的这股子劲儿了。不得不赞叹一句片中情景:两人教学相长学习相扑和枪法的桥段,配乐和画面,真可谓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暂不论故事真实性,因为我一直以为他俩中年才有交集咳咳,但是刻画得真的很唯美,我形容不来。当时《少年行》的歌就从脑海里蹦出来,特别是“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李白呼唤仙鹤的飒爽英姿,临别前船上的舞剑,戏谑时嘴角的酒窝,呜呜呜让人再怎么夸赞与推崇也不为过了,太帅了吧!!!高适的闪光点是后面,扒下假模假样的布条时,那种让人放心的坚定、肯定、严谨的气魄,不愧战将之名,确实帅!顺带着夸一下我们小杜同学,我还记得小的时候当得知甫有美男子之意时,我实在和沉郁顿挫的杜甫联系不起来,仿佛子美君生来脑袋上就是要顶一朵乌云的,啊对特别是还字子美,子美!美!?哈哈哈彼时我坚定而固执得称其为少陵野老。片中看到我们的杜甫,哦,简直太可爱了,那个自我介绍的样子,傲娇又调皮哈哈哈。而后少年杜甫初登场,是一个远景拉过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一听轻快的语调就知道是他。哎喵的,不知为啥想记录一句:那时他还不知道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钱。不过,值得玩味的是同样在阶级固化的时代,高门子弟杜甫就崇拜起李白,这么说那个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时代还不够糟糕哎哈哈。
说来也可悲,最无解莫过于他们是历史人物,我们都知道李白这不得志的一生,也知道必将来临的安史之乱。真的是一种将美好打碎给你看的模样。日后破败的山河,朱颜老去,历史的进程不因个人而停下。今朝看着少年游侠的恣意潇洒,明知迎接他们的将是苦痛,却又无可奈何。叹惋他们,何尝不是叹惋自己,当片中李白说到,时日无多,余生无多,十载十载恍惚已过半生的时候,我自己何尝不是呢,转眼就是这般年纪了。生命是真的美好,时光是真的短暂。同时令人啼笑皆非的,文化堂上赫赫有名的人多是仕途不顺,正应了那句“文章憎命达”。
但是呢,又不得不说,我宁愿他们文章不显而生活如意。倒也不是实打实地同理心去心疼他们(emmm我其实多少也是心疼的),主要呢是有着这种抱负的文人能去如愿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时,多半海晏河清太平盛世吧,那个时代像我这样的百姓也会过得好一些。“国家不幸诗家幸”,能赋到沧桑时估计已经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无解命题了吧。那么,微渺如尘埃的我又该如何度此生呢?{此地记录一下当时咀嚼了好几遍现在还是忘了的一句话,下次补上,高适布局以退为进时说的,大致语义”人都说前进困难,后退更是艰难“,留作日后思考题吧。}
再者很舒服地是以李白口诵出静夜思——这首仿佛刻在中华儿女血脉里的诗,他没有刻意闪回疯狂渲染咋滴思念咋滴悲伤,就简简单单的吟咏,直观地表现悲伤,一如诗本身不用典,真挚的情感往往只需要朴素的语言,不事雕琢下才情的流露最令人动容。静夜思和春晓有几个孩子是跟着背出来的,我能想到那种所学被复现时的惊喜,因而背诵时雀跃的语气神情虽和电影表述的情感大相径庭,可这才是真真实实的传承。就像最后的最后,“小鬼头”和高适一起踏溪行,问孩子这首诗是谁写的一样,文化就是潜移默化地去植根心中的。
当然电影里的李白与我想象中的李白有很大的差别,但我并不觉得生气什么的。算是创作者叙事讨巧之处吧,电影所描绘的李白是高适视角,因而必然是将李白的浪漫洒脱夸大化的,因而哪怕是假都可以说这是旁人视角,做不得数。这点是创作者对李白的形象的扩展。哪怕我不喜欢不守约定之类的设定,创作者或许觉得是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想给读者强加笑点,营造啼笑皆非之感吧,故而我觉得还是下了功夫的。这个和丝毫不讲逻辑告诉你,”嘿我们这些人都是剧团的演员,哎就是玩儿,所以我们会夸张演技“这样为了规避或简化问题而做的弱化设定去对比,长三的用心还是显而易见。
记录几个有记忆点的很个人的小问题。我心中的李白以及课本告诉我的故事,在黄鹤楼上,李白看到世人称赞的黄鹤楼题诗,大概率是会大笑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罢罢罢”,而后要么随性搁笔,要么甚至会加入此诗的歌咏中。这才是他的自信和洒脱,他的才华与生俱来,怎么会拘泥于“写出最好的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这份自信,不是靠压过旁人才华来体现的,这样反而落入了执拗的圈套,反而是”哎呀 确实不错“,这才是盛唐气魄与格局,兼容并济。我最爱的一句”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看这份通透!!!品一下格局!!!
同时我眼中的李白天真烂漫,自由率性,不是游手好闲或者一天天的醉得稀烂。不学四书五经而爱好纵横、道教的李白,父辈培养的路子不难看出就是在发扬他身上的那股子浪漫不羁,在包罗万象的大唐气象里,儒释道皆有一席之地,入世人繁多,终南捷径却也是入世之法,所以或许是正是这样的性子让他对政治不敏感也不必敏感,我甚至有点子怀疑有没有可能他理解的我们眼中的反叛就像春秋战国一样,”嘿反正都是王,看你慧眼识珠,我权且当当你的幕僚,我来辅佐你啦!“。
同时我不认为一个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天才,当真是只点满了歌赋的技能点,了无半点坚韧之类的性格,是以给高适说“以我的性格必然坚持不下来”。故事里我只能生硬地理解为在“撒娇”,落魄下希望朋友的陪伴罢了。毕竟若是以这个为由头开启的李杜高游历过往,让我难以信服。
再说喝醉的问题,“但愿长醉不复醒”,我曾经猜测一方面是他不太能喝醉,沿用毛不易自己评论他作品里杀马特的那句歌词“清醒的人最荒唐”,正是喝不醉所以才敢喝也愿意喝;另一个因为李太白是有政治理想的,开始报国无门是家世所累,后来用婚姻换得旧氏族入场券,用才情打动玉真公主,正所谓靠自己的各方能力博得皇上青睐,却又不得已终日消磨在应制诗里,他曾经还能以“徒有羡鱼情”来告慰自己的不得志,这下直接梦碎,哪怕在天子脚下依旧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索性摆烂吧。电影可能因为叙事视角的原因,简化了这部分表述,感觉全然是孩子气的李白,有些些替电影可惜。
“只要诗在,长安就会在。”这或许是本片唯一上价值的东西,如果这叫做价值的话。我折服于盛唐气魄的点就在这里,仿佛大家一直很乐观向上。我不敢想如是我看到山河破败会怎样,但我知道我看到被我搞得一团乱糟糟的屋子总是需要下定勇气才开始整理,杂乱破碎总是让我想到逃避。所以或许就是这股子一直向上的劲头,让中华民族的生命底色拥有坚韧。黄鹤楼没了,会重建;长安破败了,人在就好……当然这句话的本身估计是想浅浅升华一下主题,和文化挂钩。
最后弱弱地说一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孩子李平阳,李伯禽!阅读理解答案就这么写的!!!我非常确认,但为啥片中入赘啥的非说娃们不姓李啊,就emmm不确定的话可以不说啊,就显得奇奇怪怪。明月奴这个名字我真的是大爱,我要有娃我就起名X明月,真的是爽朗大气又舒服!
本想是晚上场可能没有小朋友在,我好怕变成全体诗朗诵的观影体验,结果真有父母带着小朋友看夜场,不过小朋友们只是偶尔问几句什么时候结束呀哈哈,头疼的是有情侣疯狂的一个给另一个科普这是谁谁谁,还提前背出诗来,关键就在我身旁听得见,令人头秃……好玩的是,这个电影总在奇奇怪怪的点催泪,我本以为是我年纪大了,我左边一个姑娘也悄摸儿抹眼泪。唉“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大鹏飞不动了”,“行路难,行路难”真的是故意骗人眼泪的吧。
夏夜晚风拥着我,我看到了星河璀璨。年年岁岁,唯愿长安。


我码字咋这么快,咋写正经东西写不出来呢,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