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政治权力是阶级统治的权力—第四节 权威与民主
第四节 权威与民主
一、权威就是权力
就权威一词的字面意义而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权威的论述并不多见,但是,就马克思恩格斯赋予权威的内涵而言,权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一个大量使用的重要概念。恩格斯的《论权威》就是一篇以权威为专题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语汇中,权威有些什么含义呢?
第一,从权威的一般意义来说,权威指某一个主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欲使之服从的对象的能力。恩格斯说:“这里所说的权威,是指把别人的意志强加于我们;另一方面,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1】在致拉法格的信中,他又说:“不强迫某些人接受别人的意志,也就是说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权威'总是要强迫有不同意见的人接受的意志;然面没有这种统一的和指导性的意志,要进行任何合作都是不可能的。”【2】因此,权威的特征就是强制与服从。
第二,从权威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权威是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必然现象。恩格斯以纺纱厂的劳动工序、铁路管理、航海实践为例,说明现代生活是一个由分散到联合,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权威产生并日益扩大的过程。“联合活动、互相依赖的工作过程的复杂化,正在取代各个人的独立活动。但是,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能够组织起来吗?”【3】“想消灭大工业中的权威,就等于想消灭工业本身,即想消灭蒸汽纺纱机而恢复手纺车。”【4】可见,权威是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伴随的现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为解决这种基本矛盾就需要有权威。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组织下,哪怕是由两个人组成的社会,都需要一方有一定的权威,另一方有一定的服从,否则人类社会就无法进行物质生产和社会活动。
第三,从权威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来说,权威是一种政治暴力。恩格斯有一句名言:“革命无疑是天下最权威的东西。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枪杆、刺刀、大炮,即用非常权威的手段强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5】恩格斯批判巴枯宁的反权威思想。在巴枯宁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6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2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4页。
看来,权威=国家=绝对的祸害,因为国家创造了资本,要打倒资本,必须首先废除作为政治权威的国家。恩格斯认为,国家权力不过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社会特权而建立的组织,只有废除了资本,才能消灭国家,而这恰恰需要运用政治权威。“为了达到未来社会革命的这一目的以及其他更重要得多的目的,工人阶级首先应当掌握有组织的国家政权并依靠这个政权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和按新的方式组织社会。”【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责备巴黎公社“把这个权威”—政治暴力—“用得太少了”。【2】
马克思创始人对权威还有另外一些论述,如把权威看作领导、纪律、集中、统一意志、无条件服从,或权威源于组织、来自信任,等等,但是,从总体来看,主要是这三层意思。由此概而言之,权威是存在于人类历史全过程中的社会现象,它以服从为前提,以组织为基础,以强制为特征,是一种意志由一个主体贯彻到另一个主体的行为。显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这里,权威就是权力的代名词,二者凭借的物质基础,作用方式、产生的效果都是一样的。这与当代政治学关于权威和权力各有特定内含和外延的界说是不同的。如果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权威的观点再作些划分,它实际上可分为两个层面:(1)社会性权威,即表现在社会组织在履行管理社会、指挥生产、分配资源、组织分工等社会职能时支配他人的能力;(2)政治性权威,即表现在国家履行阶级统治的政治职能时运用暴力来迫使他人服从的能力。按照权威就是权力的理解,社会性权威也就是社会权力,它包括经济权力,外延较广;政治性权威就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统治权。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尤其在前资本主义社会,这两种权力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首先,社会权力与政治权力是互为条件的,社会权力的积累可以为政治权力提供基础,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会利用其掌握的社会权力获取政治权益,逐步控制政治权力,而政治权力的获得也有助于社会权力的增加,扩大其社会影响。其次,社会权力与政治权力是涵盖交叉的。政治权力总是以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为基础,对社会生活进行组织与调控,而社会权力也总具有政治含义,总会程度不同地作用于政治权力。再次,社会权力与政治权力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力,如中世纪的宗教权力代行政治权力或构成政治权力的核心,同样,政治权力也会转化为社会权力,如在专制制度下,政治权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切社会权力都政治化了。
虽然权威是人类社会生活一个自始至终的现象,但是,政治性权威只是人类社会分裂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8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4页。
为阶级社会后才出现的,它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面消失。恩格斯说:“无产阶级将取得社会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变为公有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给它们的社会性以充分发展的自由。从此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生产的发展使不同社会阶级的继续存在成为时代的错误。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1】权威的政治性质消失以后,权威的社会性质仍然保存下来,并在建设社会公共生活中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民主与权威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主要是从政治权力的角度来阐述的。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把民主定义为阶级统治和国家形态。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2】这里把民主制度和政治统治联系起来。随后,在《共产党宣言》中又重申:“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3】这里又把统治与民主相提并论。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等著作中把民主概括为:“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4】,也就是多数人的统治。这和民主一词的原意(希腊文demokrdia)—人民主权、人民支配政治—是相通的,区别仅在于,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属于阶级范畴,属于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里,人民总是划分为阶级的,人民统治就是阶级统治,阶级统治总是通过国家权力即政治权力实现的,总是由国家制度规定的,因而,民主也就是某个阶级以人民的名义掌握政权、管理国家。所以列宁又说:“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5】从这个结论逻辑地引伸过去,他们又认为民主是一种手段。恩格斯说,民主这一形式“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这种形式和一切政治形式一样,只是一种手段”,“如果在今天,有人要把民主看成目的,那他就必然要依靠农民和小资产者,也就是要依靠那些注定要灭亡的阶级”。【6】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式,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是作为维护既定阶级的经济利益的手段而存在的。我们只有认识了民主这一本质的含义,才能理解阶级社会中各种类型民主的阶级实质。然而,民主的本质不仅仅是国家形态,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本质。民主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710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页。
【4】《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1页。
【5】《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7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3~444页。
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全体人民参与社会政治事务。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在对资产阶级实行镇压的同时“又充分发扬民主,也就是提供全体居民群众真正平等地:真正普遍地参与一切国家事务,参加对消灭资本主义的一切复杂问题的处理”【1】。人民的普遍参与是一个历史过程。首先,人民的普遍参与是建立在无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上,是“大多数人的统治”。大多数人的统治并不意味着大多数公民都必须成为国家的官员,都直接从事国家的管理,而只能是在大多数人的同意和委托下来执政。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于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还没有成熟到社会足以自行管理所决定的。列宁在十月革命后,通过民主建设的实践也认识到,在文化水平低下的条件下,尽管苏维埃在纲领上是由劳动群众实行管理的机关,但实际上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即政治精英来为劳动群众实行管理的机关。这种参与民主是代表民主制,也就是间接民主制,它要求社会只能委托少数人组成国家权力机构,由他们代行管理社会的职能,是人民普遍参与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在这个阶段,人民的政治参与的组织形式是代表大会。但是,间接民主制不可能毫无遗漏地充分反映社会的普遍利益和各个利益群体的特殊利益,换言之,社会还不可能通过人民代议机构(代表大会)完全满足自己的政治要求和其他要求,因此,人民的普遍参与还必须发展到更高阶段,这就是直接参与,即直接民主制。直接民主制的形式是社会自治,其实质就是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所说的“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它不再把管理社会的权力委托给政治权力机构,而由自己掌握。如果说,代议民主制确立了政治权力的社会来源,确立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最终的决定地位,是经济、文化还不够发达的历史阶段内所能采取的最好的政治形式,那么,自治民主制则扩大了社会自行管理的范围,把本来就属于社会的权力重新返还社会,是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人民的普遍参与在这一阶段得到彻底的实现。
从对民主含义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民主与权威是对立的统一。第一,从民主的第一层含义来看,权威的政治性质与民主的阶级性质是一致的。首先是历史条件一致。政治权威就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就是国家权力,因而政治权威是社会分裂为阶级的产物,它体现了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意志的贯彻,其核心是经济利益。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同样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体现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其次是功能一致。政治权威是实现某一特定阶级的经济利益的工具。同样,民主作为上层建筑,也是为特定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一种手段。再次是内涵一致。政治权威的内在规定是阶
【1】《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4页。
级权力的独占,是阶级为维护特权而建立的组织,“需要国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无产阶级的敌人。”【1】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嘲笑“自由国家”的神话,认为是十足的陈词滥调。民主同样不能视为“自由”的同义语,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主是有阶级性的,因此只能在阶级政治的意义上来讨论民主。列宁说:“人们通常把“自由”和“民主'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并且常常互相代用。痛俗的马克思主义者(以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之流为首)就是常常这样议论的。其实,民主是排斥自由的。”【2】其四是归宿一致。政治权威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当它赖以存在的历史条件消失以后必然随之终止自己的使命。民主同样如此,“从专制制度到资产阶级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到无产阶级民主,从无产阶级民主到没有任何民主”【3】,民主正是这样结束自己的历史途程。
第二,从民主更深层次的含义来看,当权威的政治性质消失以后,民主也演化为社会自治。社会自治并不否定社会权威。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条件下,人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越强,越会自觉地遵守社会生活的制度和规范,也就越加需要和尊重社会权威。社会自治不是绝对民主化,也不是极端自由主义,社会自治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实现的、有组织就有权威,或者毋宁说,社会自治本身就是一种权威。因此,人们对权威的服从不是盲目的,被迫的,而是自觉的,自愿的,是建立在高度认同的基础上的。当然,权威的强制性还存在,但那是作为一种例外,即当某些社会成员由于判断力和理性降低而可能发生过失时作为一种矫正的潜在力量发挥作用的。
第三,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历史来看,民主与权威总是相对的。一方面,民主的深入和扩大演展为自治,意味着权威内含的缩小。在自治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社会共同体中享有平等的权利,都能自主地决定自己利益的最佳选择。另一方而,自治的发展又意味着权威外延的扩大。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使每个社会成员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赖程度大大提高,经济生活领域和人际生活领域的不断分化和复杂化,从而对社会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恩格斯所说:“生产和流通的物质条件不可避免地随着大工业和大农业的发展而复杂化,并且趋向于日益扩大这种权威的范围。”【4】而权威的扩大,在某种意义上又意味着自治权的相对缩小,“一个哪怕只由两个人组成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不放弃一些自治权,又怎么可能存在”。权威与民主的这种辩证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永恒景观。
【1】【2】【3】 列宁:《马克思主义论国家》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4~2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