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作者萧红,作家出版社,是我今年读完的第11本书。
以前零碎读过这本书的片段,比如著名的火烧云,对自家可爱后园的描写,但没有从头读完过。前几天去新华书店,本着逛不走空的原则,买了这本书。在家抽空看了。
书的最末尾一页写着“一九四〇年十二月廿日 香港完稿”。那该是在冬天,中华大地战火滔天,她在香港躲避。生活辛苦,她便无可避免地想起幼时生活,想起祖父和后园乐土,想起晚饭时的火烧云,和她童时记忆里的小城人们。将所有这些,以作家萧红的笔墨写出,便成了这本《呼兰河传》。
呼兰河是萧红童年时生活的小城,地处东北,所以书中开头第一个故事的第一句话,便是冬天:“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一下起雨来,大地的裂口中就汇满了泥,时间久了,就成了一个个大泥坑,大到扩张至路边人家的墙根,过路人和马儿常常陷入泥坑,马儿有时甚至整个陷入,要是没有人帮忙,便会葬身泥坑。虽每每化险为夷。但是在人们的传言中便不是这样了:

这么威风的泥坑,人们死时却是不想带着的。呼兰河城里有扎彩铺,有人去世的时候,他的家人们为他在扎彩铺置办阴间的府邸,有很大的院子,扫地的仆人,丫鬟,厨子,顿顿能吃面条,活着没有拥有的东西,一去世,似乎都能拥有了,并且去世以后的府邸,没有泥坑。

城中的活人都在平静而辛苦地过日子,节日的时候就去听听戏,听戏的地方附近有老爷庙和娘娘庙。



妇人在娘娘庙求了儿子,怀了孕,家境相当的人家之间若有都在怀孕的女人,便会指腹为亲。


没有指腹为亲的家庭,日子好点的,会养个童养媳,也叫团圆媳妇。萧红家有个租户,姓胡。老胡家有两个孙子,小孙子的母亲就给自己的儿子接了个团圆媳妇。那团圆媳妇初见萧红,活泼得很,12岁,因为个子高说出去怕人笑话,所以谎称14岁,因为她太活泼快乐,看着不像团圆媳妇,所以时常被她的婆婆打。

有时候吊在房梁上用鞭子抽,有时候用烙铁烫脚心,打着打着,团圆媳妇便病了。偏偏老胡家说要打一打才能治好这病,于是越发严厉了。实在病重,便十里八乡地请了跳大神的来给跳一跳,那跳大神的说,老天爷要收这团圆媳妇了。
好歹是花钱买的团圆媳妇,总不能还没长大就被收了,老胡家又花重金请过路的道士化解,也还是没治好团圆媳妇的病。
团圆媳妇有什么病呢?她经常大喊大叫着要回家。
她婆婆说:这儿就是你的家。
团圆媳妇越来越病重,就又找了大神,大神说,可以拿热水在众人面前洗澡,洗个澡,就不病了。团圆媳妇洗澡那天,很多人都去看。那行动不便的,也坚持着去老胡家门口看。




团圆媳妇很快就真的死了。
萧红的祖父把老胡家赶了出去,呼兰河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萧红家是没落的商人家庭,所以她家里房子多,租给很多人住着。老胡家搬走以后,最近的新鲜事是磨房做工的冯歪嘴子偷偷成亲了。成亲对象在磨房布帘后面偷偷地住着,偷偷生下一个孩子。但他们还是被磨房掌柜发现了。虽然磨房里冷得像室外,但也是一处容身之所。失去容身之所,冯歪嘴子哭着求萧红的祖父给孩子一个地方住,萧红却只觉得这很好玩。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近乎悲怆的天真。

冯歪嘴子的媳妇,本来是个胖乎乎的讨人喜欢的姑娘。但因为偷偷和冯歪嘴子成亲,名声坏了起来。她的身体也日渐消瘦,终于在生产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去世了。
人们都说冯歪嘴子养不活两个孩子,但他还是沉默地,一日一日煎熬地,养活了他们。

萧红不到二十岁的时候,祖父去世了。
后园的老主人一死,小主人便逃荒去了。
小主人在距离东北遥远的香港回忆着曾经种满小黄瓜和大倭瓜的后园,里面有蝴蝶和蜻蜓飞舞,现今怕已荒废了。
呼兰河的人们也不知如何了。
总地来说,《呼兰河传》是很个人的童年回忆,但却是一个时代的映照,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些平静又麻木的绝望感。 看似悲惨的命运,因为经历其中的人们见过太多,所以那些不幸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呼兰河城中的人们平静地接受了。一次又一次沉默地接受着命运,于是便麻木。太多人麻木,于是便绝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