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名著导读《月亮和六便士》整本书阅读 第五天
昨天我们看到了布兰琪爱上了斯特里克兰,那么这份爱情的结局是怎样的呢?被迫离开的斯特罗夫又会迎来怎样的结局呢?
某一天夜里,布兰琪和斯特里克兰爆发了一场争吵,斯特里克兰转身走开后,布兰琪喝下了一瓶草酸,直到次日,送信的服务员听到呻吟后才被发现。虽然被送到了医院,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布兰琪不肯见任何人,不管斯特罗夫,还是斯特里克兰。她的声带被草酸烧坏了,美丽的皮肤上满是伤痕,枕头被眼泪浸湿透了。几天之后,她便离开了这个世界。
安葬完可怜的布兰琪之后,斯特罗夫回到了自己那久违的公寓,无数的回忆涌上心头,他难过得整个人扑倒在卧室的床上,哽咽地喊着布兰琪的名字。走到画室时,他发现了一幅画布,上面画着一个裸女。
是的,那是斯特里克兰以布兰琪为模特创作的一幅画。斯特罗夫感到脑子发涨,悲哀、狂怒、嫉妒充斥着他的大脑。他握紧拳头,激动地挥舞着,声嘶力竭地大吼着,发了疯似地寻找着着合适的工具,想把那副画砍得粉碎。但是当他真的拿起一把刮刀时,正准备在画上戳一个大洞时,他突然间停住了。
因为他知道,那是一件艺术品,是一幅伟大而美妙的画。斯特里克兰仿佛已经打破了过去几年对自我的桎梏,发现了新的灵魂,并将其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斯特罗夫见到这幅作品后,找到了斯特里克兰,并邀请他一起去荷兰,但斯特里克兰笑了笑,说没空做这种傻事,拒绝了斯特罗夫的邀请。
读到这里,斯特罗夫这一角色算是正式“下线”了,但他的形象也就此达到了最高点。
诚然,他滑稽可笑,同情心泛滥,但他却是高尚、坦诚的。他和斯特里克兰是相反的,不仅没有自私,反而忘我。他把艺术看得比自己的荣辱还要重要,在他看来,“艺术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
一边是斯特里克兰对自己的羞辱,对自己深爱着的布兰琪的辜负,另一边,是他创作出来的画作,堪称伟大,不论内心多么难受,他仍然选择了保护艺术画作,甚至为了让斯特里克兰能有安稳的创作环境,邀请这位破坏了他家庭的人,一起回故乡去。
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斯特里克兰简直冷漠到没有人性。
我们为斯特罗夫感到不平,当斯特里克兰病得快死时,是斯特罗夫把他带回自己家,牺牲了时间、休息和金钱,挽救了他的性命,换来的却是家破人亡的结局。
面对大众的指责。作者借斯特里克兰之口讲述了布兰琪嫁给斯特罗夫的原因。
原来,布兰琪原本在罗马某个贵族家里当家庭教师,但那户人家的少爷勾引了她,并有了身孕。当布兰琪以为少爷会和她成亲时,却被赶出来了。意欲自杀的布兰琪为斯特罗夫所救,并嫁给了他。
这就解释了为何斯特罗夫和布兰琪看起来那么不般配,却会结婚。那他们之间,有爱情吗?斯特罗夫对妻子特别的爱,是不是掺杂着同情呢?
斯特里克兰说了一句令人耐人寻味的话:“女人可以原谅男人伤害她,但绝不能原谅男人为她做出牺牲。”
在陈述和布兰琪在一起的原因时,斯特里克兰说:“女人只会谈恋爱,她们把爱情看得很重,那是很搞笑的。她们想要说服我们相信爱情就是生活的全部。其实在生活中,爱情是无关紧要的一部分。”
你觉得呢?作为女人的你,是不是也觉得爱情是生活里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全部?作为男人的你,是不是也如斯特里克兰所说的,并不想被囚禁在柴米油盐之中?
“人有可能彻底地不管别人的看法吗?”这个问题,不仅是故事里,“我”询问斯特里克兰的,也是每一个读者都会思考到的。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生活中的一切都跟别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各种各样的羁绊。我们总会生病、疲倦、变老,总会需要别人的帮助和照顾。试图只为自己、只靠自己而生活是很荒唐的事情。
但斯特里克兰或许是个意外。
他面对这样现实的考量,眼里闪烁着嘲弄的笑意;他的身体里似乎有一个火热而痛苦的灵魂,正在追求着我们凡夫俗子所无法理解的伟大目标。他的外表是邋遢的,衣衫褴褛,须发蓬乱,但是他的眼睛闪亮,他仿佛是一个出窍的灵魂,
“你要不要来看我的画。”
直到这里,斯特里克兰年过四十才开始学习画画,为了追求绘画理想抛弃妻子、斯特罗夫对他的赏识,这些故事前半部分不断铺垫的话语,终于要指引我们抵达他的作品了。
我们没有像斯特罗夫那样,拥有能识别天赋的慧眼,因此在我们看来那些画作并没有美妙和独特之处,反而是粗疏、难以理解的。这些画,是斯特里克兰的表达方式,是他传达自我思想的独特符号。
看完了斯特里克兰的画,我们终于明白了他会和布兰琪在一起的原因,正是因为创作美的欲望太过强烈,那盘踞在他心中的渴望使得他的勇气衰竭。因此,他疲惫的灵魂渴望在女人的怀抱里歇息。
斯特里克兰,就像是跋涉终生的朝圣者,寻找着某座也许并不存在的神庙。
后来斯特里克兰离开了巴黎,去了法国第二大城市—马赛。
毛姆在这部分,穿插了大量自己的思考,让这本书拥有了更深刻的哲理性,吸引我们去思考一些问题。
比如对于“孤独”,他说:
“每个人在世上都是孤独的。他被囚禁在铁塔里,只能通过各种符号和同类交流,可是这些符号没有公认的标准,所以它们的意义是模糊而不确定的。
我们可怜地向他人传送宝贵的内心感受,但他们没有能力去接受,于是我们变得很孤独,齐肩并进却又形同陌路,无法认识我们的同类,也无法被他们认识。”
比如对“美”的看法:
“人们满不在乎地谈论美,由于他们说话并不经过深思熟虑,所以美这个词被用得太过泛滥,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力量;许许多多微不足道的东西都冠以它的名义,于是它所代表的东西变得不再崇高。
人们用美来形容裙子、小狗和布道,当遇到真正的美时,他们却又认不出来。人们试图用这种本末倒置来装饰他们毫无价值的思想,结果反而钝化了他们对美的感受力。
就像那种假装一直拥有他只能偶尔感受到的通灵力量的江湖骗子,人们丧失了这种遭到他们滥用的审美能力。”
明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他离开巴黎后的经历。看看又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