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代舰载机某方案也可能用2元矢量发动机?

即将出现的5代舰载机某方案无疑是今后几个月大家都非常期待的热点之一。想象图已经很多,大致上都是常规双发单座布局;除了最终体量未知之外,基本都是在31001第二版方案基础上的上舰大改型。不过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个人认为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就是其动力系统,尤其是尾喷管的造型,可能是一个需要深入研讨的地方。这么说的很大一个原因,首先在于31001的第一版出现的时候,整机外观最不协调的部分,恰恰是就是那两个尾喷管。作为一种技术验证机,记忆好的人应该还记得,最初其尾部发动机舱的直径,居然比2台中推发动机大得多;发动机本身和发动机舱外壳之间有至少十几厘米的缝隙。而到了31001首飞上天后,明显是对发动机舱的外壳部分进行了缩小直径,以配合两台首飞中推。
不过由此也造成了31001的尾部给人感觉非常的不协调,可以说是全机最不流畅的地方。虽然到31001的第二版,对尾部进行了新的优化,但是仍然谈不上完全的过关。两种31001都没有某20那种尾部的侧面腹鳍,因此对暴露的发动机舱没有任何遮挡。除了观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侧面和后向的隐身效果,未来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并非简单的通过尾喷管收敛叶片的锯齿化就能彻底的解决。对当前和今后的5代战机来说,发动机和配套的喷管矢量化几乎是必然要求。而到目前,矢量发动机和配套的喷管也有多种方案。最早运用的就是F22A上的2元矢量喷管;到F35B上又出现了特殊的三轴偏转喷管;到SU35上实际安装了轴对称全向矢量喷管;SU57上也准备用这种喷管。而谁谁家在一架J10B上也实际安装了轴对称全向矢量喷管。

其技术路线明显要优于SU系列战机上的轴对称矢量方式。因此未来在某20和5代舰载机上,安装上和J10B类似或者更加进化版本的轴对称全向矢量喷管的概率最高。不过这其中并非没有先天的不足之处。轴对称全向矢量喷管的最大好处是可以获得全向的矢量力矩。而且喷管不论怎么偏转,其整体外形仍然是一个大致的圆筒。因此发动机在偏转后的推力损失相对比较小。不过其弱点也是非常明显的。这就在于尾喷管的侧面仍然是弧面,雷达反射指标比较强。某20是采用后尾鳍部分遮挡;而F35是尽量缩小发动机舱的外露这些补救的办法。但是目前在31001上都看不到此类补救措施。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轴对称全向矢量喷管的红外特征非常明显,几乎没有任何特别的抑制。而目前先进5代机都开始装备EOTS和EODAS光学探测系统。可以在上百公里外就发现和锁定没有进行红外抑制的战机的尾流。对陆基为主的某20机群来说,这个问题不是很大。

因为陆基5代机出击,都有本身的陆地大后方。只需要把隐身特征最好的正面对准敌方向就可以。一般在第一次接战前,很少有敌机能绕到自己的尾部方向;但是作为深海作战的隐身舰载机却大不相同。航母舰队随时机动,很难有天然的大后方;在海上敌机可能会从任何方向突然出现。这样对从尾部降低反射指标和抑制红外特征的要求,就比某20机群高得多。而目前最好的战机尾部综合隐身的方案,就是F22A成熟而且长寿命的2元矢量喷管。虽然是2元,但是并没有降低F22A极高的超机动性。据说谁谁家也一直没有中断对2元喷管的深度研发,因此未来5代舰载机采用2元矢量喷管方案也是选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