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你这么好,为什么自己却没有发现?

2023-07-08 19:00 作者:沈家宏  | 我要投稿

我们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好,而是总是在挑自己的刺,常常觉得自己的一无是处,浑身都是缺点。


好像这些想法是习惯性的,有时候我们也会尽力看到好的部分,但是好像总是看不清,那么究竟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习惯?



我们的好在批评中被消磨掉了


中国文化下,我们的父母很少表扬我们,有时候夸奖也是作为吹牛的资本,


“你看我的孩子多厉害,老师天天在学校夸ta呢!”


“我孩子最近又获得了舞蹈金奖,还是在全校面前颁奖的呢!”


但是很少有家长会真心实意地从内在里面觉得我的孩子真不错。


也可能是我们从小好的部分很少被父母看见,就算自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父母可能也会从里面挑选出不足的部分,然后告诉我们还需要改进,


于是我们也很难真心实意的觉得自己不错,


每次一看到自己的好的时候,就会想起父母的反对,于是我们内化了的父母就会出来,挑我们的各种不好,我们的对自己欣赏的眼光也会被内在父母所遮挡。




我们的好在比较中被稀释掉了


比如我们考试排名从300名提高到了200名,兴高采烈地想要告诉父母这个好消息,但是收到的回复可能是,


“不要光看排名看看你的成绩,你是和全国比的,不是和你们这一个年级比的”


“才200名就这么开心?离前100名还早着呢,你看隔壁xxx,这次前50呢!”


于是我们的好就在父母与他人的比较中消失殆尽了,并且我们也学会了用比较去衡量自己的好坏。


比较是成就感、幸福感,价值感,好感的劲敌,当我们的成就感、幸福感、价值感、好感越高,我们比较的目标随之也会更高。


经过这样的比较我们永远都是loser,好像很难有翻身的机会。


  • 本来你一个月收入8k已经满足了,可当我们与收入过万,过十万,百万的人去比时,8k就会黯然无光,你为8k付出努力的过程也失去了意义;


  • 再比如,你和你的伴侣原本就是令人羡慕的一对,你们双方也对对方非常满意。


可当我们把伴侣拿出去与他人比较的时候,你能看到别人家的老公年薪百万,能看到别人的妻子工作带娃两不耽误,却很难看到伴侣的照顾、理解或是包容,


也会觉得自己怎么没有找到更好的伴侣,不仅否定了伴侣,也否定了自己。




我们体验好的机会被剥夺了


“来!给我看看你的卷子… 怎么才98分,另外的2分呢?这么简单的题就不应该错,你应该拿100分的。”


从上面父母的表现中,我们就会形成:


好是应该的,不好是不应该的,好了开心是不应该的,应该更加严苛地审视自己,看看还有哪些部分需要改进,让自己变得好,变得更好,变得顶尖。


本来你考了98分,是值得庆祝与表扬的,但是每当这些富有成就感的时刻来临的时候,反而是被父母抓着一点点的不足泼冷水,根本不给我们体验成就感的机会。


体验成就感是巩固我们自信的时刻。


德国的儿童教育中非常重视孩子每一步的成长与进步,经常会庆祝这些时刻,让孩子充分体验成就感,幸福感,价值感,


进而巩固孩子对这些时刻的记忆,从而让孩子这些好的行为更多的出来,


庆祝与祝福是强化孩子良好行为的重要步骤,


但是中国父母却更多担心的是骄傲使人退步,信奉挫折打击教育,当孩子发现无论我怎么做,你都不满意的时候,他就会放弃努力,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一开始表现挺好的,后面就变的越来越差的原因。




我们想变“好”的好里面

被父母注入了控制与强迫


其实我们每个孩子,都想要学习好,品德好,行为好,每个人都想要做一个三好学生,让其他同学羡慕,


同时这些也是父母想要的,可是如果这些“好”里面被父母强行注入了控制与强迫,我们就不想要了,反而会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


比如我很想吃这个鸡腿,父母也想我吃这个鸡腿,可是如果这个鸡腿是父母拿着强行塞到我们的嘴里,面目狰狞的逼我们吃时,我想我们之后就再也不想吃鸡腿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无法与“好”在一起呢?


因为大部分“好”都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被父母、老师、社会强加给我们,


他们用优秀要求我们,希望我们乖巧听话,知书达理,成绩优异,业绩达标,为人友善,


当我们没有做到他们想要的“好”的时候,就会遭到惩罚、指责、攻击。


所以我们对“好”就会又爱又恨,希望自己真的变得优秀,又不想在控制中变成他们想要我们的好。


比如,我们对音乐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高中想要成为音乐生,考取音乐学院,但是父母可能会觉得音乐生没有出息,学理论课才是正确的道路;


慢慢的,我们可能既会放弃培养自己的音乐天赋,也不会把理论课学好,我们同时失去了两个好。


于是我们就会在其他地方去发展,与父母想要的好的反面去发展,慢慢的那些缺陷、问题、不好就会成为我们的选择。


一个男孩,他非常喜欢打篮球,而且他也很有身高优势,可是每次他都需要完成父母额外加的作业任务才能去打球,似乎他爱好的打球成了他父母控制他完成超额作业的工具,


慢慢得他打球也不喜欢了,作业也不做了,开始爱上了电子游戏,因为电子游戏的世界父母无法进入。


所以,当我们的好,我们想要的好,我们的优势被父母干涉,控制,强迫的时候,我们就会让这些优势与好离我们远去,走向不好的世界。


我们就会用自己的不好与父母对抗,在对抗中牺牲掉了我们的好,是妥妥的伤敌1000,自损1000。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怎么重新找回自己的好,看见自己的好呢?


与父母和解,与我们的好和解


因为只能看见自己的不好与缺陷,是我们应对父母策略。


· 如果不和解,你可能会认为“好”都是属于父母的,可能就会报复父母,但是不能用打骂惩罚父母,就只能用父母不喜欢的“不好”来惩罚父母,


比如你不会给到父母想要“好”,我们也就会离好越来越远,慢慢变得看不见好,害怕好,破坏好,其实最后受伤害的仍然是我们自己,


· 如果不和解,我们会觉得,身上背负的都是父母的好或者是社会的好,


而我们对这些强加给我们的好都是有恨的,我们就会拒绝好,获得了成功也会在不经意间将他破坏。



怎么好和解?就是要把对好的“恨”和解,


最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和父母强加的“好”和解,怎么把属于父母想要的好,转化成属于自己想要的好。


小时候,当父母强加给我们“好”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按照父母那样去做,或是没有做得好时候,就会迎来父母的暴力惩罚,这部分惩罚就会给我们带来创伤。


我们和解就是在处理这部分创伤,处理父母在要我们好的过程当中给我们带来的创伤。


当我们与父母带给我们的这部分创伤和解了,我们也就与好和解了,我们就有能力变好了,好在你这里就可以停留住,就可以发生。



如果想要详细了解如何与父母和解的老师,可以点击《为什么要和父母和解,不和解行不行?》这篇文章进行阅读,下面我将简单地与大家分享。


第一、了解父母的成长经历

第二、了解他们的能力限制,其实他们已经在能力范围内最大化地爱我们了;

第三、了解他们的初心是想让我们活得更好;


不和解也可以,觉得自己和解不了也可以,


但是只有你和解了,好的这部分才能被所接受,我们才能够更加看到自己的资源,从而更好地获得成功,更好地享受成功。


如果和解依旧非常的困难,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专业的咨询师的帮助,会让我们更好的与父母和解,与“好”和解,看见“不好”背后的需要,从而让我们找回自己的“好”。


作者、编辑:溪溪子

审核:彭秋红

你这么好,为什么自己却没有发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