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职场中的成年人,我们可以如何让自己生存得更好?

2021-08-08 16:39 作者:冷芸时尚博士  | 我要投稿


成年人生存手册

参与:冷芸时尚8群群友
时间:2021年7月17日
庄主:Dallas-上海-买助

▼ 以下的冷芸时尚圈讨论是就行业问题的讨论及总结。这些分享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并不代表冷芸个人观点)。希望通过此种方式能让更多行业人士受益!


新入职场一年左右开始会出现因不适应环境而导致的失眠、自闭、焦虑、注意力失焦问题。对应到职业发展,现象可能会是频繁跳槽,工作时频受打击最终无奈“躺平”。在网络上找解法,报培训班“学习技能”,看了很多书,花了很多时间,但对解决焦虑都没啥大用。有非常多的“大神”分享过非常多专业的知识,这次让我们把焦点聚焦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知道无数道理却还是搞不定自己这点儿小日子,这是为什么?



|一|
当今情况

1.大家目前工作中遇到的压力都有哪些

庄主: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用来抛砖引玉:
(1)工作压力:工作做得不好,被老板challenge。任务过重无法完成,一直加班加点,恶性循环。
(2)沟通压力:和上级沟通压力很大。和一些同事怎么都说不通,但是拍桌子又不太好。和下级又不知道怎么聊,太软了觉得没有效果,导致任务总是完成不了;太硬了担心逼得太紧,甚至把人家吓跑了。

芸友木木:
我的压力是一些即时性的眼前具体事项和一天24小时不断频出的、想要思考的一些抽象化的情绪和问题之间的矛盾。

芸友Alice:
我的问题是空降上司也不是很清楚工作,然后非得把指标设定为他认为OK的。因为一般主管是需要6个月试用期,所以很需要数字业绩显示他的能力。而空降的上司本身也对品牌和公司没有很大的信心。

芸友GING:
我的压力是我创建的小团队里,有一些是行业经验、社会经验比我更资深的“老油条”。他们习惯于倚老卖老不太好沟通合作。

芸友时髦老干部:
我的压力是团队是新的,如何让我们快速磨合形成团队默契。以及公司的整体组织文化的时间管理概念不强,而我个人又是擅长计划性和强调效率的。不知道两者该如何平衡。

庄主:
虽然上面大家提到的压力和当前紧迫的问题是具体的,但其实都可以归类为实际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2.客观的事情有没有对大家的心理或者心态造成影响

庄主:
那我们进入第二部分,我用例子来说明几种常见的心理感受:
(1)认知失衡:为什么我手头的活做得这么差,但是我一点办法都没有。

(2)挫败感:在这个工作当中我没有成就感;我做的活都是指派给我的而且要得很急;我想做的事情总是做不成,总是被否定;我做这份工作没有成就感,我不喜欢这份工作。

(3)注意力失衡:我的工作为什么总是一团糟?每天上班我都压力山大,身体很累,有时候一早上都干不了什么,回家很累,放假很累,上班也很累。只有放假才能偶尔喘口气。好累,我什么都不想干。

我经历的这些并不全面,想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其他因为客观压力而导致心理压力失衡的情况呢?

芸友Alice:
我有段时间有些注意力失衡。针对这个问题,解决方案就是明确目标或者是关键要素,也就是一步步拆解难题。

关于第二点我想到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子因为自己总干贴发票的事情提出离职。她的上司就写文章说通过发票其实可以看出公司的一些发展。所以不是工作本身是否枯燥,而是你是否会从枯燥的工作中发现有意思的问题。

芸友阅阅:
我在以前工作中也有过挫败感。目前有了宝宝后,面临重新找工作也有一份压力。

芸友GING:
我是有注意力失衡问题。比如协调人际关系上所付出的心力会占据我专心做作品的时间。

庄主:
是指有时候即使没做人际沟通,但是也会被那些事情影响无法专注到作品创作?

芸友GING:
差不多,就是不得不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


3.大家认为造成心态和客观工作压力的根源是什么

芸友Alice:
我想考证,但是与工作无关,是为了落户。

庄主:
很多时候我们的压力其实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而且都是短期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能长期困扰我们的一般都是硬骨头。

芸友颂:

我认为考证不解决压力问题。解决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搞定问题。我带的年轻人比较多,发现大家焦虑主要是两类:(1)方向性焦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2)方法性焦虑:不知道这个事情怎么才能做好?相比之下,第二种更好解决。

庄主:
第二种情况如果我们在百度、知乎上搜,答案是一抓一大把。但关键是看了没用,别人用起来虎虎生风,自己用起来气喘吁吁。

芸友GING:
我前几年有段时间处于低谷。我是靠艺术作品中获得一些能量,从家人朋友那里是无法缓解的。

芸友颂:
但是我觉得现在刚刚工作一、两年的人,方向性焦虑的蛮多的,尤其是在二线城市的本地人。他们没有太多经济压力,反而容易没有方向。也不能说没有目标,他们会有一些模糊的目标,但是完全不知道如何实现。




|二|
Knowledge(知识)与knowhow(如何做)的差距

1.Knowhow概述

庄主:
接下来是本次坐庄最重要的部分,每个人在焦虑的时候都会寻找解决方法。但是为什么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困在原地打转,态度认真,不计成本的努力换来的更多是收效甚微的结果?请大家看一段影片。

bilibili.com/video/BV19

这个环节很难分享的,因为真的很难共情。
(1)必须要有经验,没有经验的人用嘴说很多,一点经历都没有体验过,所以他看不懂。
(2)比如要有人带一下,不然经历不了这一步。


2.Knowhow体验交流

庄主:
为什么人会有方向性问题?为什么会有动力不足的问题?每个人都知道人生是自己的,但是“知道”和“如何做”是两个概念。我在书里看到“人生”这个词,和一个老人真的活了一辈子对“人生”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们需要体验。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活着。老人为什么智者数量高于年轻人?是因为体验得多。年轻人读再多的书都没用,因为书里读不到体验。所以不仅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行万里路的体验叫“knowhow”,是一种直觉的、条件反射的反应。书里读到的叫“knowledge”,是经过大脑检索后可以粘贴出来的东西。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那么多知识却对我们没用的原因。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做,别人说再多也没用。

大家有过这种感觉的可以聊一聊,就是别人说的和自己体验的不一样。有些东西之前在书里是没有生气的,但是自己经历了之后这种感觉活过来了。

芸友木木:
这个问题我认为不用极端化,两者平衡就好。借用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芸友阅阅:
读书为了明白道理真相,然后指导我们做人做事,比如读一万小时定律。实际经历中,也并不是单单一直干,要边干边总结,再复盘。

芸友颂:
我刚刚入行的时候做陈列,那时候看了很多书,没人教看了也不知道怎么用。后来我就去商场看,看各种品牌的陈列手法。看书,看陈列,再看书,再去现场看陈列...... 然后觉得自己可以了,结果一下手,还是做不好。做了一段陈列再看书,再看其他品牌的陈列,感觉就又不一样了。用毛主席话: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芸友Alice:
我好像是典型的一定要实践,一定要亲身去感受到的人。比如投放的理论课,市场营销的课程,学了就是学了,但是还是需要去实践。否则就是不行,会忘记,也会遇到很多实际问题。

冷芸:
理论+实操,才是有效学习。如果有条件,我也建议要“行万里路”。我的地理和历史都是旅游来的,我看书记不住。

庄主:
我们拿黄山举例子,没去之前我们读了有关黄山的书再多,也感觉不到它的壮美,但见了一次就忘不掉了,看了之后就能感觉到了。所以只要是用knowhow方式学到的东西有个特点。学得快,忘得慢或者根本忘不掉。

芸友颂:
但同样是看黄山,每个人看到的都会不同,表达的也会不一样。人的总结和输出能力就和知识储备有很大关系了。在职场上,总结与输出都同等重要。


3.感知迁移

庄主:
人是不会对与自己无关的事上心的。让人成长的其实是knowhow(知道如何做),而不是knowledge(知识)。网上知识再多都和你我没有关系,或许生病后看到的那句“早睡早起”的影响比权威睡眠调查对你我来说更重要。让人突破的从来不是知识本身,而是knowhow。

Knowhow,在中文有个对应的词,叫“开窍了”,我觉得很恰当。盲目的努力就像头疼却疯狂按脚揉臀,最好祈祷脚不会被按坏,反正对头疼是无效的。当人的潜意识察觉到这件事对我真的有用之后,效率会空前提升,而且可以真的学进去。如果可以把这种感觉迁移到工作上,迁移到生活上。就不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了。我觉得重要的我去努力,我觉得不重要的我就不要了,没什么好纠结的。

芸友Alice:
之前我也有跟朋友讨论过这个,她的开窍是人生的开窍,不单单是职场的。大家让她分享而她的回答是,她更多的是需要事情来刺激或者是突然的顿悟。

庄主:
开窍就是人生的开窍。只要在一个地方开窍了就会全面开花。

芸友颂:
现在有些人处于低欲望状态,觉得什么都不重要。

庄主:
虚假的低欲望状态是因为没有体验过生活的美好。

接下来我们来到下一个问题。如果工作是一个既让我们开心,又让我们赚钱的事情,那无论从情感驱动上还是行为驱动上都没有理由不做它。就好像肚子很饿(行为驱动)的时候有一盘你我最喜欢吃的美食(情感驱动主观意愿)摆在你我面前一样,这种意愿是不言自明的。很多人想旅游但是没去,想出门但是没出,想努力但是没有,想健身也没有。大家都心知肚明,但都不愿承认的原因:为什么我知道却做不到?

芸友阅阅:
身体存在惰性,身体比脑筋更诚实。

芸友Alice:
可能是动力不足吧。

庄主: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体验到了美好的滋味。我们真的感觉到这种味道了,所以我们一定想得到它。这是无需证明的。我真的建议大家可以和生活中那些“开窍”的朋友多认识熟悉,这很有用。




|三|
如何跨越知道与做到之间的小水流

1.为什么我知道却做不到

芸友木木:
我觉得,从“知道”→“去做”→“习得”→“习惯”确实是一个过程。可能大部分人是卡在“知道”后面就没有了个人经验,而“知道”到“去做”中间大部分情况需要另外一个人的"支持”来告诉我这样做是可以的 。这个人还必须得是我认可尊敬的人。所以我知道了这个习惯以后就会找那些认可的人去征询意见,可以就去做。

芸友Alice:
人是喜欢呆在舒适区的,因为改变会带来不适,但是一直待在舒适区内心又会不安焦虑。如果一个小小的改变而且收到了正反馈,那就太好了,会给大脑更多激励,也会更愿意做下去。

庄主:
是的。上面聊的很多,其实都是一个放大欲望和目标,这是开源。而如何解决是知道之后如何去做。对于理解上面的人,下一步很简单,但是如果不理解上面的话,下面会变成非常普通的方法论,作用大减。它的神奇之处发挥不出来。而造成自己知道想要,但是最后得不到的原因。

如果只能实现一个愿望,我想很多人会选:自己什么都不做但是所有事情都会自动完成。这样选的核心原因是因为身体很懒。

芸友GING:
这和之前实践或看书那个问题也有关。有的“开窍者”在实践中容易碰到,有的则更多出现在书中。比如一些非实践类的知识,比如偏人文素养的。如果周围接触到的人文环境没有那么有营养/周围没有“开窍者”,那就选择从好的书中获得。

庄主:
是的,那些超级大佬真的可以通过读书和伟人们对话,从而领悟甚至发展出超出其成就的道理。

大家认为除了懒,还有什么原因是造成咱们事情完成不了的吗?

芸友颂:
有时候,行动也未必能解决问题。认知不同,行动的方向就会不同,关键点也会不同。

芸友GING:
有些难以察觉的问题,比如情绪内耗、亚健康等生理客观原因导致的 “能量不足”。

芸友阅阅:
有时期望值有点高,总想一做就能出成果。因为担心不能预想的那样,就有拖延。


2.恐惧是懒的一副假面

庄主:
这也就此引到了下一个话题,貌似很多东西不是说能用懒这个词来解释的。

懒也是可以细分的,懒可以分为精神上的懒和行动上的懒。

行动上的懒很单纯,就是懒得动,像个小胖子一样。但是精神上的懒其实是一种我们不想去碰它,是一种或微小,或强大的恐惧感。

恐惧是一种害怕接触。为什么问题会没有解法?排除掉客观不可抗力的限制是因为我们不去想它。这种东西很微妙,是一种恐惧。

举个例子,大家有没有硬着头皮完成一些貌似很难的事情后发现那件事也就这样了,并没什么可怕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是无时无刻不在运转的,就算躺着它也渴望知识。比如想刷微博,刷小红书,玩游戏。所以大脑的懒是不存在的,它是一种恐惧。

芸友颂:
我举个简单的、真实的例子。我在做业务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给陌生客户打电话,打之前做了很多假设。真打的时候,有时候发现对方态度蛮好的。当然,也有负面的体验:对方态度很差,心理很受打击。

芸友阅阅:
我做过一个社群轻创业,自己担心拉不成群,因为有段时间没上班,结果最后也建成了的。社群“开业”,用语音分享说话,一开始害怕说不好,后来说了效果也不错,也没什么可担心害怕的。针对恐惧的解决方案,就是就是去直接做,直接面对它,反而减少担心焦虑。

芸友Alice:
我做裂变活动策划,总担心招不到那么多学员。

庄主:
大家可以通过大脑先工作一下(排除掉对它的恐惧之后),然后分解成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果大脑工作完之后发现这东西压根解决不了,那么就不管它。一件事情或者一个问题从思想层面就已经被杀死了。剩下的就是执行问题,也就是动手动脚解决问题。

大家有没有过一些让自己很烦、一直没做的事情,但稀里糊涂就做好了的经历?

我分享的经验感受是想问题要思想结合实际。如果发现问题点在于我这批名单优质客户太少,或者是我打电话说的人家根本不关心,那就专注解决这两个问题。别想太远,别想太多,你就会发现没那么多可以想的。这样做你的效率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这就是聚焦的魅力。只是我们在处理具体工作的时候一般要先梳理思路,然后再做。所以我就用这种顺序讲述事实上是知行合一的。


3.彻底消灭恐惧和懒惰

庄主:
解决懒惰本身的方法就是:让它反应不过来。懒和恐惧比较笨,它往往需要无效的大脑运算来协助它把人吓到,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趁它不注意把事儿完成了。比如想做瑜伽,就立即躺到瑜伽垫上开始拉伸。等它们反应过来已经晚了,也就自然无法生效了。

芸友木木:
我分享一本书和一个方法,《小强升职记》是讲时间管理的 “番茄钟工作法”。一个工具app叫ticktick太好用了。

庄主:
大家有没有发现,当你不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真的要想好多才能把自己说服。只要身体不动它们就发挥作用了,所以就直接动起来。




|四|
融汇贯通之前需要知道的知识:融合剂

1.临界知识(knowledge)和实践(skills)知识

庄主:
关于临界知识(knowledge)和实践(skills)知识,临界知识是指可以指导你学习知识的知识。比如:进入图书馆第一步是先去一楼的电脑上查要找的书在哪里,然后再去拿书。上面整句话就是一个临界知识,它可以让我在图书馆无往不利。没有它我每次都要从一楼找到六楼看遍所有的书架来找书。我们之前为什么花钱花时间学了那么多东西但是收效甚微,就是因为我们像那个傻乎乎从一楼找到六楼翻遍所有书架的人。找到自己书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全凭运气(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找到的概率是几十亿分之一)。咱们本轮学的所有知识都是临界知识,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天才。没有任何人比你更了解你,也只有你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解法,过好你自己的生活。下一步是如何获取知识,上面的知识都太虚了。虽然很重要但是都是临界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帮助。

芸友GING:
要把握好 “事先大脑规划好” 的时间。

庄主:
是的,这个是学习“术”,如何聚焦,如何不过度发散,如何兼顾长远规划和当下落地都很难。在咱们群里就能学到好多具体的知识,需要多向大佬们学习。上面的都是临界知识搭好框架,下面是填充具体知识。大家学习知识的方式都有哪些?

这个真的很重要,要注意工作的距离感。如果只是想,而没有结合自己工作生活学习中实际的操作,那大脑是在空转。不仅无益处而且会加剧挫败感,故不建议无工作经验的人学习上述知识。工作和生活一定是要全身心投入的,但一定要有抽离的意识。因为不抽离很容易陷到事情中,对工作生活效率上的提升和发展是有害的。没有实践,导致大脑在空转:做得太少,想得太多。如果大脑不转就会钻牛角尖,脑子不灵光,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这个距离感是一门智慧。

芸友阅阅:
我通常会看感兴趣的小红书博主、微信读书、向身边朋友学习。

芸友Alice:
我反而是实践类型的。我想到了就去干,然后再去看书或者找人细聊找资料学习。每个人学习特质不一样,有的人是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我是一定要实体的,没有非常延展的想象力。

芸友木木:
我也是看书,但是现在比较抗拒去看“成功学”“工具书”。我这些年自己整理出来一套自己的系统,我把它叫做“self-system(自我成长系统)”。

芸友GING:
“工作和生活一定是要全身心投入的,但一定要有抽离的意识”。抽离意识是要锻炼的,我是阶段性的学习,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2.如何知道真正道理

庄主:
广泛学习的时候建议用临界知识-实用知识的结构把所有知识包起来。这样的好处是(1)好调用记得牢;(2)整个知识体系是稳定结构,而不是堆积起来的沙状结构。


3.设置自己的处事准则,逢山开山,遇水搭桥

庄主:
最后每一个道理的领悟都不容易,一转头我们甚至会忘记为什么要这么做。就要再回顾一遍,非常麻烦。所以当领悟道理后,要与已有的体系结合,完善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这样我们就会像积木一样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按自己的意愿满怀信心地度过自己或波澜壮阔,或细致温馨,或环游四海,或欢乐肥宅的生活。在这条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学徒,人的一生能总结70条自己身体力行原则那已经是大师了。

芸友Alice:
庄主说的书单分享一下?我自己是非常喜欢冷芸老师推荐的《跨界思维》以及好友推荐的《人生设计课》。

庄主:
参考书目(我自己读过的):

核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矛盾论》《实践论》《小逻辑》;


解决问题临界知识相关(按推荐阅读顺序排序):《好好学习》(成甲)/《原则》(雷·达里奥)/《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


解决内心需求:《悲惨世界》/《百年孤独》/《沉思录》(马可奥勒留)/《道德经》(youtube有一个外国人翻译版本,英文水平不错的建议听那个版本。对初学者来说比中文版友好太多了,真理没有那么花里胡哨,用最直观的感觉去学习,中文有太多的预设反而对新人不好);

感受生活的快乐:《枕草子》/《长物志》(文震亨 明代人)。

具体知识获取:youtube/读书/bilibili/百度/实践。


庄主总结

一、当今情况
除了切实的客观压力以外,还有一部分困扰我们的焦虑,分为方向性困扰和方法性困扰。

二、Knowledge与knowhow的差距
纯粹理性的knowledge给人的推动意义与knowhow对人的推动区别甚大。

三、如何跨越知道与做到之间的小水流
思想上的恐惧并不可怕,而是懒惰在思想上的投影。我们克服恐惧,完成行动的规划,然后通过直接行动来规避懒惰,就可以在逻辑上完成“知到行”的落地。

四、融汇贯通之前需要知道的知识:融合剂
了解临界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区别,同步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实践中学习,边实践边优化。


文字整理:张怀楷
文字编辑:陈畅
美术编辑:李宁

职场中的成年人,我们可以如何让自己生存得更好?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