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刚刚那个人回复的评论来看,我最近的修身养性做的确实不错,要是换以往的时候,看到评论那一瞬间,脑袋已经开始充血,血管疯狂扩张了。虽然心情很平静,但是还是忍不住在脑袋里面多想了一会,想了想原因,毕竟我是个停不下来的人,对于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还是总是会多想,然后问一句为什么的。
我的原评论是在一位做外刊阅读翻译的UP视频下面说有很多白莲花和懂哥,原因是学生比较多。回过头来看这句话,客观讲是有些攻击性的,别的不说,在现在的教学环境下,大部分学生,尤其是高中大学生,还真就是象牙塔里的白莲花,如果是城市长大的,那更是不要更白更莲。应该说人都有这个阶段——高度学习理论知识,不求甚解,只是囫囵吞枣,对知识的来源不清楚,适用范围,不清楚,当然也谈不上实事求是与辩证,只是有着一般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关怀”。从这个角度上看,我确实不应该发这个评论,但,我还是忍不住发了,应该来说,有很多的其它原因,或者说深层次原因。
从12年开始接触B站,然后陆陆续续用了那么多年,其它的软件用的少,用的最多的还是B站,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变多。同时,随着这些年互联网的越发普及,B站越来越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了这个平台,与当初的小众圈子早已截然不同。而互联网的特性,倾向性的内容投放,一方面加剧了信息的壁垒,另一方面则强化了个人主观意识。因此不管你喜欢啥,总有人和你一起。这造成了一个结果,你发现每次在网上造成铺天盖地的声势的,并非真正的大众,而是少数抱团紧密的团体,它们价值统一,高度单向性,一致对外,行动力极强,没有事实面,没有讨论,只是一个劲地输出,正是这样的特点让他们能够以极小的数量级撬动整个舆论。
所以我为什么讨厌这些“白莲花”和“懂哥”们呢。首先是“白莲花”,啥也不懂,就知道搁那,啊好可怕,要是世界和平就好了,不要有暴力,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斗争啊。说这种听着让人血液膨胀的啥B话,而且抱有这个想法的很大部分是女性,就不得不让人更加血脉膨胀,至于为什么会让人血脉膨胀,解释起来可能会比较麻烦,但是简单来说就是,世界一直都是你死我活的,这种看似“善良”的伪善会真正害人害己,忘了自己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以为全世界都这样,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我只能说,这种人,早晚会把自己和旁边的人都害了。接着是“懂哥”,懂哥就要更加特别一点,他们比白莲花走的稍微远了一点,但也只是一点,稍微接触到了世界的一些部分,便开始迫不及待地将其讲给别人听,把一切问题,一切事情都泛化,自以为看到了世界的本质,没有深入的了解,没有局部的还原,没有辩证的分析,一切的一切,只是出于猎奇和自我虚荣。人贵有自知之明,没有自知之明是最“无畏”的,因为无知者“无畏”,说“无畏”是抬举他们了,他们根本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现实,什么是真正的困难与恐惧,什么是真正的“畏”,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罢了,这些人,建政男性居多。
这两种人,都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自得其乐,对于他们喜欢的东西,他们便认为是最好的,最棒的,不能有瑕疵的,与之敌对的一定是最差的,最有问题的,最坏的,不仅是强弱,更是道德的评判,把一切东西都推向极化,而且总是有无限的热情与人争论,如今这样的人充斥整个互联网环境,以至于很多人都感叹为什么那么极端,没有“中间派”的容地。变成这样的人,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空有理论,不讲实际,没有实践,且时间充沛。满足这些条件,我觉得学生群体占多,但实际上,没有实事求是,只是流于口头的人都有这种潜质。为什么呢?因为真正步入社会的人,接触到了真实的世界,就会知道很多事情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的清楚的,而且也并没时间和精力去网上求证,去到处出击,吃瓜,还在那跟人辩论,每天高强度互动,这需要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不然的话社科不是随便做,只要根据自己的感觉随便谈谈,也不用举证,也不用论证,也不用深入分析,人人都是社科大师。与人交谈,意见不同就一个帽子扣下来,也不就实际情况分析,反正,赢。
总而言之,现在这个舆论环境场,是现代信息技术和复杂的国情搅合在一起形成的,这些是客观因素,但人终究不是机械,该有点“主观能动性”吧?虽然自己以前还到不了这种程度,但确实有种看到以前的自己,照镜子的感觉。有句话说的很好,永远年前,永远热泪盈眶,永远不知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