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崩溃前的90年代,日本人有多疯狂?
1990年日本对人民币的汇率是,10000日元=300元(现在是600元)。那一年,中国职工月平均工资178元,而日本职工月平均工资1万元。以下提到的日本物价均是按1990年汇率折算成人民币。

90年代初,日本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那就是:“刹那主义”,也就是及时行乐。“消费即美德”成了日本人尤其年轻人的共识。在纽约第五大道的名牌店里,挤满了从日本去海淘的人。日本人当年消费了全球70%的奢侈品,甚至有法国等百货公司,对于持有日本护照的游客,实行限购。(怎么感觉那里听过)

90年代前的的日本整个社会出于一个虚伪的繁荣时期,所有的行为都在想办法迎合和刺激消费。针对不断攀比和消费的年轻人们,商家们不断的鼓励他们尽情享受当下的生活,人为的把每一个节日都硬生生的过成了情人节,或者约会的日子。

同时每一个节日都成了狂欢的好时机,每一个节日情侣都需要给对方准备礼物。而劳力士、欧米咖等动辄万元消费,毫不惊奇。当时一个普通职员,月工资在1万左右。如果是结婚,购买百万级以上的婚纱或礼服,飞到澳洲或者巴厘岛、斐济等旅游胜地度蜜月,一个婚礼花费30-50万甚至更多,都很正常。全球各地度假胜地的沙滩上,躺满了各种黄皮肤黑头发的日本人。连斐济在酒店当服务生的黑人,都学会了说日语。
在电视或者各种杂志上,宣扬物质至上,各种五花八门的服饰、包包、化妆品等,对普通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女高中生都学着大人们,开始想办法弄钱买名牌包包。这个趋势越来越大众化和年轻化。三宅一生等现在还在流行的品牌,就在那个时间诞生的。在酒吧里,挤满了各种老板和年轻的职员,而法国路易十三等各种洋酒,就成了他们的最爱。如果你点清酒,连服务员都懒得搭理你。

深夜的东京马路上,全是喝得醉醺醺的男人和女人,出租车成了最热门的生意,不打表,漫天要价成了常态。有的人为了打车,挥舞着几百美金,站在路边拦车。很多老板为了彰显有钱,在到了目的地后,经常一沓一沓的给小费,有时银行的封条都还没拆开。
在日本繁荣时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赚钱方式,援助交际,其实就是兼职卖淫,人群包括家庭主妇、女大学生、女中学生。甚至开始出现未成年少女。根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出具的一份调查报告,在日本那时候竟有13%的女学生参与了一次或者多次卖淫。

那时候日本最热门的两性关系的话题就是“别人家的男朋友送的礼物“,流行的进口新款奔驰或宝马汽车,各种根本读不出全名的手袋。

80-90年代的日本房价节节攀升,那时候东京的地价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和我们现在一样,那时候日本人如果是要结婚,买房买车就成了刚性需求。

“日本东京江东区的商品房,1985年前,12000元/每平米, 1987年,12900元/每平米,1990年飙升到33000元/每平米,房价翻了2.5倍。按泡沫全盛期日本年平均工资12万元算, ,60平米198万,不吃不喝16.5年。“江东区还不算是特别核心的地段。再中心些可能要再贵30%左右。
即使这样,你花钱可能也买不到。因为人多房少,怎么办呢?抽签摇号呗,日本电视台,简称日视(日テレ)在一次东京的房产抽签现场,拍摄下了一个多次抽签的年轻人而不遂愿,现场崩溃的场景。上千万观众看到了这个等着新房结婚的年轻人,因过度伤心崩溃而倒地抽搐的样子。就像是一只弱鸡,被房价这支无形的利箭射穿了胸膛。这是无数一房难求的日本本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没有钱的年轻人,只能买首都周边县城或者远郊的房子,在东京圈域茨城县,房价只是首都市区的三分之一,但是每天上班单边时间就需要4个小时,买不起房或者住的比较远,那就买车吧,一般一台车4-6万,于是汽车销售量暴增。

人口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引擎。社会越来越富裕,年轻人却越来越不想生孩子了。为什么?嫌麻烦。生活这么美好,很多年轻人要抓紧享受当下,有哪心思生儿育女。没结婚的纸醉金迷,夜夜当新郎,结了婚的满世界撒欢过二人世界。于是大量不生娃的丁克家庭出现了。在日本繁荣时代,日本生育率从1975年的2.0下降到1990年的1.5。后来赚钱越来越难,生育率更加走低。日本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不足。严重的影响了社会进步。为后期日本经济的衰落也埋下了隐患。
为了可以活下去,日本企业开始大量在海外的收购其他公司的股份,那时候三菱地产8.5亿美元买下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权,这可是美国的地标;索尼34亿美元买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松下60亿美元买下美国环球影业;日本Shuwa买下花旗广场,还有那副著名的梵高的《向日葵》等等....然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是一架日本飞机,向美国丢下一辆辆汽车和家电,标题是“虎、虎、虎”。这是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约定的战术指挥用语。老美的意思,就是日本又来袭击我们了,不过这次是不冒烟的经济贸易战。

这时候的日本越来越多的公司转向金融,而与此相关的大量的金融岗位开始出现。不管是上班一族,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家庭主妇,大家谈论的话题,核心永远是股票、外汇、房价、银行、利率等。
在金融管制放松,日元升值,政府一年之内4次下调利率刺激了投资。无数企业和年轻人开始炒外汇和股票,买进日元,抛掉美元,大量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催生了全球最大的房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即“平成泡沫”。两年之内,日本外汇市场翻了三倍。东京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在100倍以上。1989年日本股市达到顶峰,市值高达18900亿元,东京证券交易所,占了全球证券市场市值的28%,成交量比老牌的纽交所高出快2倍。

由于美国的制裁而被迫日元升值,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业经济利润大减,同时用工成本越来越高,经营也越来越难,于是赚钱快、不辛苦的金融业,受到年轻人的狂热追捧那时候日本的某家金融公司,在1990年,甚至一次性的给一位员工发出了300万的年终奖。这可是在1990年啊。
当时法律规定日本银行和信用社,不能随意发放房地产的贷款。于是民间金融公司开始兴起。这些公司不断地向市民提供各种神奇的贷款、按揭、借贷等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很多大学生都能很容易的贷到钱,但他们并没有偿还能力。这无疑是一个金融定时炸弹。

日本奉行企业终身雇佣,一个人甚至是一个家族几代人,在一个公司一直干到退休。当时年轻人主要的选择是当公务员,和大企业员工,极少有人会去单独去创业。由于是经济的繁荣期,企业人才的缺口很大,大学毕业生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的情况。1988年,仅在地产一个行业,就有350万的岗位需求,而当年所有的大中专生才不到200万。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会收到多个offer,于是大学毕业生就成了香馍馍。

各大企业为了吸引应届大学生,想尽了各种办法。比如帮助大学生偿还学费贷款的。邀请未毕业的大学生高薪去企业实习,毕业后竭力留在公司。企业包车或者买飞机票,请应届大学生去滑雪或者各地旅游,向他们彰显企业的福利或人文关怀。甚至更有夸张的,把男学生带去各种红灯区体验生活。小头一充血啥事情都答应了。

大学毕业生去面试时,还可以收到几百到几千块不等的红包。有少数有小心思的人,天天周转于各家公司的面试场,一个月的收入可以高达好几万。也可以过一个不错的生活。谁能想到,20年之后的日本,每年都会有数百名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自杀。世道循环,令人唏嘘。
日本人那时候都觉得自己发财了,世界上没有国家能与之抗衡,认为自己什么都是世界第一,自信爆棚!但是谁也没有想到,10年后的1990年底,日本经济一声巨响,犹如倒下的大楼般倒下,股票开始暴跌,房价开始跳崖。整个日本进入漫长经济寒冬直到今天都还没有回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