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创作者会突然丧失热情?
# 为什么一个创作者会突然丧失热情?
在不更新当代Pro的节目的时间里,收到了许多的问询和交流,也与诸多UP主交流了所谓“元动机”的话题。
关于突然的停更,显然,这是某种常态,网络文字领域甚至有个词来专门形容这种现象。
一个UP,经过一年多的高强度输出,数次转型,变现计划收入惨淡,身体与心灵健康双双堪忧,同时,和父母签订的对赌契约到期,必须去服从世俗,做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从全职UP转为自由UP是必然的。
(这存在于许多UP之间,代表有布鲁斯)
# 其实,这是一场残酷的Battle,而且多数努力毫无结果
做UP是零门槛的,而去上班,则是多年资源的积累拼搏,这是有机会与年龄门槛的,UP这种看似简单的事,其实更内卷,恐怕这是大多数人没想到的。
和大数据博士粉丝聊过,1万粉丝在B站已是前1%的头部了,排行约为4-5W,如果是垂直领域,则是极少数的一些人,可能全B站艺术类硬核UP都没有300个?
至少在检索关键词的时候,多数学术著名人名都是0结果,因为在一个泛娱乐社区讲硬核学术天然不讨好,而软核学术才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软核,意味着长期在大众认知领域的附近徘徊,只敢轻微的一点点往外试探。
但实际地位是,这样的UP,小透明一个,只有不断做大,达到前0.001%才能卷赢同行,获得商业订单,走向某种被拿出来宣传的大V生活。
而背后的痛苦呢?每提升一点点,都是成倍成指数增加的痛苦量。而被人们称之为难的考研考公,恐怕一年也不只有1000个获胜者吧?
# 创作者的初始动机
- 金钱,通过建立一套合理的收入机制,保证基础的温饱安全感
- 尊重,通过声望的提升,获得他人尊重,从而获得生活中的各种便利和自尊提升
- 自我提升,通过对选题的深入研究,获得内在的提升感,从而突破创作瓶颈
- 帮助他人,对于外向者来说,帮助他人可以获得加倍快乐,于内向者来说,这是个持续加强的Debuff
- 找朋友,对于外向者来说,找到朋友可以获得加倍快乐,于内向者来说,这也不错(作为一个UP,确实结交到了原本无法结交到的朋友,而且建立信任的成本相对低,大家都看过UP视频,认可这个人的价值观,就更容易深聊)
# 动机的消解
## 1.得到了消极的负向反馈
主要指弹幕留言区无法平和交流的人群,这占据少数(这常见于生活区和争议内容,艺术类不太多,因为讨论有门槛)
## 2.得到了不积极的正向反馈
主要指大家看完严肃视频,通常除了三连与点赞,会有一种紧绷的状态,导致无话可说,指望三言两语的学术交流能顿悟,也有些异想天开,指望顿悟,看大部头的专著才是良策。(因为学术讨论有门槛,所以有趣的反馈不太多,反而捡垃圾得到了许多幽默的反馈,但捡垃圾的快乐是一种初级的快乐)
## 3.UP主找到了工作(Typ996)
工作占据了精力,让他无暇顾及视频,这取决于工作的属性,有些工作是压榨生活的,有些则不然。(这类UP会开始直播自己的社畜生活,变成生活区养成类UP,但实际上,对生活隐私的显露,是局部的事,全然显露是几乎不可能的。)
## 4.UP主找到了工作(Typ955)
工作让他不用担心温饱,所以他没有了做大做强然后恰饭的动力,这是某种给生活留出空间的工作下发生的事。(这类UP从此就会闲云野鹤,亦或者直接躺平,因为这个账号的诞生就是为了赚钱,如果没有赚到钱,为什么还要继续?)
## 5.假如快乐减少,痛苦增加呢?
如果拍摄的快乐大于发视频的快乐
如果写文章的快乐大于发视频的快乐
如果做视频的痛苦大于拍照和写文章的痛苦
# 结语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做视频?文字和图片同样是一种创作的产物,倘若仔细看,视频不做以后,动态的图片和专栏文章都增加了,这也是一种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