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守立讲《论语》】第4讲:“以德报怨”对不对?
#公众号:天第书院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第十四》
有人问孔子,“以德抱怨,何如?”可以吗?孔子就反问那个人:“何以报德?”然后,孔子给出了答案,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我们先来看看“以德抱怨”,可以吗?举个例子,南京大屠杀,日本人杀了我们那么多同胞,你难道会敞开胸怀,原谅对方,去拥抱对方吗?很显然不会。
当然,具体到某一个人,如果他愿意这样选择,那没有问题,对吧?别人伤害了他,他不愿意去报复对方,甚至还愿意在对方碰到问题的时候去帮助他,那很好啊。
但是,倘若上升到国家的道德体系,这样提倡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那会破坏人类道德体系的平衡,所以,孔子要反问,何以报德?
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我们是以德报怨,那么一个人做了好事,又该怎么办?你也只能以德报德。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一个人不管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都有好报。这就既不能够制止坏人做坏事,也不能够鼓励好人做好事。
那么,能不能够“以怨报怨”呢?当然不能了,“冤冤相报何时了”?当一个社会提倡“以怨报怨”,那结果就会导致好人堕落得跟坏人一样。
那好,既然作为国家的道德体系,不能认可“以怨报怨”,也不能够提倡“以德抱怨”,
于是,孔子就提出了第三种选项,那就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对做好事的,以德报德,给予鼓励,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做好事。而对于做坏事的,“以直报怨”,给他一个公正的对待。
什么是直?直就是公正。对于做坏事的人,他该受什么惩罚就给予什么惩罚,不特别宽恕他,也不刻意报复他,而是报之以公正的对待。就像对待日本战犯,既不以德报怨,也不以怨报怨,而是以直报怨,该要受什么惩罚就给予什么惩罚。
你看,就这么简短的一段对话,就包含着如此丰富的价值判断的考量和取舍。《论语》500多章,几乎全是这样的价值判断题。
因此,我们读《论语》,获得的是一整套的价值判断体系,从而学会明辨是非,懂得善恶美丑智愚,这样,我们一生进退就有了依据。
一人行之成模范,众人行之成风气。
欢迎将此文分享转发给更多有缘人,一起加入到“让3亿中国人读《论语》”的行列!
《论语》是中华文化的源代码,也是中国人的国学必修课。
读《论语》,知中华文化,懂善恶美丑。
读《论语》,涵养智慧、心胸、气质、修养。
读《论语》,让孩子成为最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