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管理理论的建议 memo
理论启发下的实证研究
启发理论的实证研究
目标都是为理论构建去解释或解决实践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习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与学习关于自然现象的理论不同,必须关注理论提出的时间或时代和空间背景与基本假设。
毕竟,社会现象及其相关知识是高度情景化的。不管是正式的情境,还是非正式的情景(包括社会和文化规范,经济和政治制度,以及历史和地缘政治)都各不相同(Tsui,2007; Tsui et al., 2007)。
通过构建理论来解释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必须对该现象发生的背景与情境有深入的理解。
对于组织层次的现象,情境可能包括 国家,地域,和行业等。
对于个体层面的现象,情境包括 组织或部门,团队内部的结构与文化因素,以及社会,家庭状况和个体特征。
在某一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理论,在另一社会背景下可能有意义,也可能没有意义。
情境化是中国管理研究(Tsui,2006; Whetten,2009),本土学术与理论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大家在阅读理论时,一定要考虑清楚这些西方理论的情境假定,在中国情境下是否有效,是否有意义。
理论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或者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之间,难以解释的关系的一种可能性的解释。
理解理论的基本假定,并评价假定的真实性或合理性,是理论预测效度的关键。
简单,综合的理论 比 复杂,具体的理论更为有用。有多个中介变量,调节变量及多因素交互效应的理论,就属于复杂的理论。讽刺的是,这些复杂理论的边界条件限制了他们的预测作用。换句话说,这种理论适用于非常具体的情境。正是由于这些理论适用于非常具体的情境,因此才导致这些理论的发现难以复制。
当然,确定理论的边界有助于为理论的使用划清界限。然而,成功地发现多因素交互效应及主效应的消失,并不能对一般的知识做贡献。这表明,该理论还不足以在各种情况下都具有预测性。
有趣的是,未能发现调节效应,只有持久,稳健的主效应,恰恰为该理论的普遍有效性提供了证据。只有有限几个假定或条件的一般理论,更有可能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种情境中解释类似现象。大家在阅读理论时,需要去判断哪些理论更为普遍,哪些更为具体且有更多的边界条件。
考虑到社会现象的情境性,学者需要抱着怀疑的心态,来使用某理论。
如果该理论的基本假定,在你的研究中无效或者没有意义,你在研究中就不应该使用这一理论。
如果某一理论激发了你的兴趣,请认真分析该理论,判断该理论对你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这个问题在中国有意义吗?
使用与问题不匹配的理论,就像给一个没有病的人开药。你不一定杀死病人,但你对病人也没有任何帮助。
找出在中国情境下,特别值得去研究的重要问题。然后,找到一个用来解决类似问题的理论。理解该理论中的假定,并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其对中国情境下的问题有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你可能会发现预测与原始理论完全相反,这也是有可能的。
Xiao and Tsui, 2017 的论文是西方已有理论的情境化应用的很好的例子。例如,结构洞理论在中国可能不适用。
学者需要了解一个理论的结构,潜在的假定与旨在解释的问题。
中国学者可以通过批判性地检验假定的有效性和情境的类似性,将西方的理论成功地应用与中国情境中。
通过这种“怀疑”的方法,国内学者将有更佳的机会去准确地解释中国的现象,并给国内管理实践贡献可信的知识。
-徐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