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寻找弗洛伊德》读后感

2023-03-14 22:33 作者:熊威的读书笔记  | 我要投稿

这是我的第七篇公众号文章,最开始其实想写关于“《凉宫春日的忧郁》的动漫杂谈”、“山西省申请增加债务限额”或”明朝朱元璋反腐失败“的内容。不过昨天看到了有关现代孔乙己的讽刺漫画,决定遵循这个公众号的简介——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前言

你是否曾经有过想要写点什么的冲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经历。

在初中的时候,为了锻炼写作能力,我的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写周记。我很抗拒这种要求,一直通过记流水账的方式来应付。

转变发生在我高一,也就是2014年,我当时狂热地想要给时播动画《斩赤红之瞳》写同人小说,那是我第一次出于自身欲望而不是教学任务,进行写作。当然,当时的我甚至连记叙文也写不好,更别谈同人小说了。

但其实让我有这种创作欲望的,并不是《斩赤红之瞳》本身,而是一篇关于《EVA》(一部动画界的经典之作)的动漫杂谈。这篇杂谈不像当时大多数从社会学或者文学性角度分析《EVA》的文章,它是用心理学,准确地说是用精神分析方法来剖析《EVA》主角碇真嗣的心理。

其中有一句话印象深刻,至今难忘:“讨厌碇真嗣(《EVA》男主)无能与不成熟的观众,是在碇真嗣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无能与不成熟。“

虽然当时我还不知道这句话所描述的心理现象叫做“投射”,但正是因为那篇动漫杂谈,我同时对创作和心理学都产生了兴趣。

对创作的兴趣让我在2014年进行失败的同人写作,并在今年开始写微信公众号文章;对心理学的兴趣让我去读相关的书籍,决定在今年5月参加心理咨询师的考试。也因为对心理学感兴趣,我接触到了《寻找弗洛伊德》这本书,结果对精神分析从最开始的好奇、景仰,变为了怀疑、警惕。

01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创建的一套关于人类心灵运行机制和结构模型(即精神分析理论),也指以此为基础而发展出并应用于治疗的实践方法(即精神分析治疗)。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不断完善、扩展,并且渗透到哲学、美学、文学鉴赏等领域,在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已经从一个单纯属于心理学范畴内部探索人类内在世界问题的理论,演变成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论。

精神分析的核心信念是所有人都具备无意识的思想、情感、欲望和记忆,这些无意识的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精神分析核心原理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并非完全受到意识控制,而是受到无意识的思想、情感、欲望和记忆的深刻影响。这些无意识的因素往往与我们童年时期发生的经历有关,会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导致我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出现问题。

精神分析治疗就是通过移情、释梦、自由联想等方法,帮助患者发现并解决自己无意识中存在的冲突和困扰,从而达到治愈或者改善自己状况的目的。

李武石就是精神分析领域内极具声望和影响力的专家之一,他是韩国精神分析学会会长、全南大学医科大学神经精神科主任教授。《寻找弗洛伊德》这本书讲述他对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介绍和阐释。

我读完这本书,却感觉精神分析疗法是一种不适合大多数人,而且很危险的心理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疗法费时长、效果不显著、容易被精神控制。并且精神分析需要挖掘患者潜意识中的冲突,弱化自我防御机制,对于自我防御机制种类少的患者,很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崩溃和全面混乱。

因为精神分析经常被用来做文学解读或社会评论,知名度极高。如果要选择心理咨询,很多人可能倾向于这种方法,但其实大概率不合适。

02 先来一个弗洛伊德笑话

一天,有两个病人来咨询弗洛伊德心理健康问题,是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病人产生了很深的矛盾,甚至造成了他们的心理障碍。

病人A说完。

弗洛伊德注视着病人A说:“你憎恨病人B对吧?”

病人A说,“是的,你说太有道理了。”

弗洛伊德说,“嗯,是的,我早就知道了。”

病人B说完。

弗洛伊德注视着病人B说:“你憎恨病人A对吧”

病人B说,“胡说,我才没有,我怎么会憎恨他呢。”

弗洛伊德注视着病人B说:“你看,我就知道,你的憎恨表明我刚才说的话正中要害,是你自己将这种想法压制下来了,我早就知道了。”

😂😂😂

这个笑话的大意是在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像算命一样不可证伪,无论你怎么回答都能被他解释成符合他的理论。

03 精神分析治愈效果真实吗?

尽管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引导患者潜意识“意识化”,使其认识到潜意识冲突的来源和形成,就可以消除症状;催眠暗示和情绪宣泄都只是手段,辅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潜意识冲突。

但是我总感觉精神分析疗法就像是一种长期催眠,让你相信【只要找到所谓的“潜意识冲突”,然后完成对其的认识与解构,症状就会消失】,然后让你相信【你找到了所谓的“潜意识冲突”】。

作者在第六章开头就花大篇幅来讲述患者的挑选:要容易移情(一种特殊的错觉,将分析师视为患者生活中重要人物)、自我防御机制适当、智力能理解精神分析原理、处于可塑性强的20-40岁。这让我感觉和宗教领袖喜欢的信徒种类极其类似,而且也属于容易催眠的特征。

最让人怀疑的是这个“潜意识冲突”。精神分析不同流派有不同理论,但都能起效果:弗洛伊德派让他们从性欲(和/或死亡)中寻找;拉康派让他们从无意识联想中找到;荣格派让他们从人格面具和“真实自我”中发现;阿德勒派发现了他们自己的自卑感。结果呢?都可以找到,都可以起效。

这很难让我相信精神分析是通过帮助患者找到所谓的“潜意识冲突”,然后解构来解决问题。

而且书中介绍弗洛伊德生平时,讲到了弗洛伊德开发精神分析疗法的重要动机之一,就是他的催眠技术不如身边的同行约瑟夫·布罗伊尔(Josef Breuer)。

并且该疗法很强调移情,让患者将分析师错认为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对分析师产生依赖顺从。

我很怀疑精神分析疗法的效果是一种假象:通过让患者产生一种认同感或者自我暗示,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表现好像得到了治疗。

04 知乎一下,全是黑子

其实这本书我只看到了第九章,最后两章都没看,就感觉很不对劲。

然后我在b站和百度,用“精神分析是不是骗术“进行搜索,好像还没有很严重的攻击。

接着在知乎以同样关键词搜索,嗯,大片大片的黑子,引进据典,有理有据。

见效比认知疗法慢,美国精神分析基本衰落,实证很少,很多部分与生理研究结果不匹配,对精神分析师素质要求高。

05 结语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看这本书不光没让我对精神分析更多信服,反而产生了怀疑和警惕。

在使用搜索引擎后,更觉得精神分析是一种时间长、费用高、效果差、风险大、并且更容易对来访者进行精神控制(简称PUA)的心理治疗方法。

只不过易于收费,才会在国内拥有大量拥趸。

对于所谓的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咨询或治疗,大家还是应该保持更多警惕。


《寻找弗洛伊德》读后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