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中,被“太理想主义”困住的年轻人,请你做个理想主义者

“我求职就是太理想主义了”
我听到很多同学说出这句话。
但是我觉得:大多数年轻人,不是理想主义,而是你太害怕。
这里我承认:在个案辅导中,我有些严格,特别是当你评价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我会不停地追问和反馈。
因为,说自己的时候,请用词准确且颗粒度一定要细,滥用词汇,容易将自己带走。
比如这句话"我就是太理想主义了",真实的情况是,有的同学希望找到这样一份工作:
首先,这份工作必须是体制内,这样才能给我永续经营的稳定性、以及在社会关系中的优越感和安全感。
其次,这份工作还必须得有意思,不能是那种太机械、太无聊的,因此要有成长和专业性。
最后,这份工作还不能忙碌,不能占用我的生活和时间,要确保生活和自由空间。
这些同学会反复解释:我的要求并不过分,网上都说35岁辞职多艰难、而且经济环境不好呀……再说我也不是要大富大贵……总之就是我已经将标准降低不少了。
但是在时间每分每秒的流动中,这类同学的职业规划,最容易进入一个死结:会有私企,诚意满满给他们邀请,但是嫌弃拒绝;也会有的事业单位底层岗位,例如综合处、审批处岗位,通过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得到OFFER,又会担心入职不愉快而忐忑不安。结果就是,有的同学进入体制内,但是还不停的内部寻求调动、机会或者周期性不满,有的同学一直没工作……
这时,如果这些年轻人掩面长叹说“我这人就是太理想主义了”,就是用错词汇了。
我的理解,理想主义,是将个人追求放在优先地位,而能够承受外界的否定和风险。

请允许我用自己的个案来解释,实在是因为我这些年被太多人指责或委婉的提醒,你这人怎么这么理想主义。
我致力于推进与性别平等,几乎每天都有人否定我的这个目标。直接攻击我的,我倒是没那么在乎。比如有人在我的文字下面留言,“女人就是不行,还妄图和男人一样优秀吗”,我基本上不会理他,因为世上总归是有正常的人。
但是有一类反驳,让我沉重,那就是“性别不平等这件事,太宏大太持久太普遍,你一个人能怎么样?”比如“几千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呀”,或者“你能将你的理解说给企业听吗,天底下这么多人,你改变不了的”。
听到这样的反驳,我就特别恼火,我一个人就能怎样(何况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也不是一个人在做这件事)。我就是相信,能多推动一点也好,我就是相信,一个人就是社会的一部分,我的努力就是有价值。这是不是才叫理想主义呢?
也许会有人说:你这种理想主义,人生太难了,而我不想要这么挑战的人生。也会有人说:你是找到人生所爱了,可是我还没找到你这么高尚的追求,所以也没有可比性。
首先,关于要不要过挑战的人生,不管要不要理想主义,人生的本质就是挑战和艰难吧。再说我的人生中是有上述挑战,同时也有痛快和快乐的时候哟。
其次,关于找到心中所爱并追求这件事,门槛没那么高。我也从不认为,推进性别平等就比生产一块肥皂更高尚。所有的社会分工,都有价值和意义。
这些年,我辅导过不少理想主义的同学,而且还都很成功。
一位大专学历的男生,就喜欢做ERP、CRM类产品经理,喜欢解读需求并推进实现的过程。我听他侃侃而谈产品架构,也跟着愉快,而且他还义务帮助一些产品经理大咖出书,提供校对和案例。我相信这位同学,将来会在产品经理领域,形成自己的方法论和江湖地位。
一位计算机女孩,已经工作5年多了,但是每次看到技术大咖做的产品,还是特别向往。在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时,会考虑怎么去到最前沿的技术,还会考察对方技术大咖的代码质量、工程质量。
一位离开老家银行的女孩,想做直播带货,就从银行辞职,求职到杭州一家公司。至今一年,说她到瓶颈了。但是我问着,这一年里,她做出过爆款,而且她现在所谓的瓶颈,是以月薪稳定在2万以上为目标(我和她说,你转行能收入提升且做出好数据,第一步就成功啦)。
……
这些同学,也会有挫败,也会有挑战,但是他们都多少有些理想主义在身上。
你要是问我:就你讲的这几个故事,不在体制内,日后老了怎么办?35岁怎么办?日后公司裁员怎么办?那我还真的没有回答。
回到今天的论题,上面3位年轻人的理想主义,就是将个人追求放在最优先地位,去承担风险。他们在评估一个方向的时候,在谈价值,而不是谈有谁能保证我入职后没问题。
真的有点理想主义在身上的人,是因为想要而去做一件事,而不是因为有人保证成功才去做一件事。
而我最开始描述的,想要找一份完美的工作,不完美就不行,只是害怕。
可能是害怕私企的竞争,也可能是害怕私企的社会地位让你在亲友社交中失去优势。
可能害怕体制内自己没有话语权,也可能是害怕体制内的趣味性不够。
害怕的本质是什么?是悲观。
哪怕说过很多遍了,我也要每次重复,我理解——因为悲观已经不知不觉在我们生活中弥散。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被环境影响。
所以这些没有理想主义,反倒是高度遵从世俗化求职的朋友,只是被环境中的悲观影响了。然后出现了两个内在的认知问题:
认知问题之一,内置了外界标准作为自己的追求。因为不是你心底长出的追求,这份追求其实并不稳定也不够坚韧。很多同学考研、考公、考编、或者跳槽,我会层层追问“为什么”,而不能彻底回答,可以想一下,是否是自己内置了外界标准。其实包括婚姻、生育的安排,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这么做,也是被外界标准要求的。
认知问题之二,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和适应力。文章开头我提到的求职标准,体制内+有意思的岗位+不要很忙碌,是不是有个假设,就是我在职场环境中,没有任何话语权和闪转腾挪的技巧?事实上,如果领导和同事在工作量上欺压你,你可以拒绝;如果工作就是很琐碎全额无聊,你可以提高管理和归纳能力,让自己能清爽下班;如果真的一份工作就是生不如死,你还可以离开;如果一家企业裁员,你还可以求职……
最后,不论是出于我个人的价值观,还是出于辅导经验,我推荐你做个理想主义者,这是我们在喧闹又不完美的世界中,最有希望的出路。
分享余光中的诗歌《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你可以是农民,
可以是工程师,
可以是演员,
可以是流浪汉,
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你的心要如溪水般柔软,
你的眼波要像春天般明媚。
你要会流泪,
会孤身一人坐在黑暗中听伤感的音乐。
希望你不要媚俗。
你是个独立的人,
无人能抹杀你的独立性,
除非你向世俗妥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