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57的隐身水平相当于美军的F/A18E/F,真的是细节决定成败
近日,成飞专家发表的一篇针对俄罗斯将军战斗机的评价在网上曝光,对俄制苏-57和苏-75的隐形水平做出了评价,虽然没有提及中国战斗机,但是我们也能从中看出研制一款合格的隐形战斗机到底有什么要求,真的是细节决定成败。
作者表示,与主流的四代半战斗机相比,苏-75战斗机具有一定程度的隐身优势,但是这一优势不像F-22和F-35那么具有压倒性,主要原因就是俄制战斗机过于粗糙。
比如,F/A-18E/F已经通过对主要散射源的处理使其RCS较F/A-18C/D等典型四代机下降了一个数量级,与苏-57在同等量级上。即使考虑到F/A-18E/F外挂武器的情况也是如此,外部武器吊舱包裹后能使雷达反射面积降低50%,与将军战斗机差距也不会太大。这样的差距更容易被电子战、有源诱饵以及更多的武器数量所抵消。
那么,俄制隐形战斗机的雷达反射面积到底有多大?
据介绍,苏-57的雷达隐身指标要求根本不高,只能达到0.1-1平方米量级,因此隐身处理相当粗放。而将军战斗机从本质上看,隐形设计的细节处理似乎有进步,但是又因为大量使用了苏-57的通用部件增大了雷达反射面积。
比如,苏-57的IRST是球面的,苏-75虽然使用了宝石棱台形,但是在机翼的襟副翼仍然沿用苏-57粗放的自然断面。也就说苏-75的隐身化处理并不彻底。将军战斗机最后可能因为技术条件不得不使用球形IRST,雷达反射面积就增加0.02平方米左右,这表明其RCS与苏-57相比并没有明显进步。
那苏-57的雷达反射面积大,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其实,导致苏-57雷达反射面积增大的因素还非常多。比如,苏-57在机体表面,特别是腹部不平整,有大量裂缝,而且没有锯齿状处理。隐身战机的机械加工精度不足,细节处理不到位,都会严重破坏飞机的隐身性能。
苏-57的进气道虽然有雷达格栅,能够降低发动机扇叶的雷达反射率,但是与蚌式进气道相比,仍有差距;苏-57每次停放在地面上的时候,其主翼前缘翼根的准鸭翼总是要耷拉下来,刚好盖住发动机进气口。
因为发动机叶片是雷达波的天然反射体,如果这个环节处理不好,那么隐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我们从后部看苏57的发动机,几乎没有考虑对隐身性能的影响,再看下歼-20、F-35和F-22,更能证明俄式战斗机对隐形性能的重视程度。
苏57虽然遵循了边缘平行的隐身设计原则,但是又不重视细节,最终让一款隐形战斗机几乎变成了半隐形战斗机,难怪印度人都不上当。
如果我们要看哪个国家隐形战斗机水平高,美国的F-22,中国的歼-20和歼-31都是成功的案例,因为隐形战斗机最重要的性能特征就是隐身,而且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