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回忆录(一)
2016年,我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头脑中忽然闪过了“在线教育”这种自认为天才的想法,想要利用QQ或是微信给初高中生补课,结果在网上发布了几条信息全都无人问津。等到找工作的时候,才忽然发现这一行早就是如火如荼了。“网校”两个字让当时的我耳目一新——我一度以为这就是自己理想的工作。
还记得自己高考那年,我参加了当年很火的“自主招生考试”。当时在我的读书的小镇,想要参加这样的考试需要去别的城市,我怀着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心情去了,在考场第一次遇到了自己完全不会的题目。当我心情低落地走出考场的时候,耳边却是当地学生欢呼雀跃的声音,他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自己之前就做过类似的题目,提前就在考场答完了试卷云云,我大着胆子上前问他们是怎么一回事,听了我带着方言的口音,他们笑着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我告诉他们自己小镇的名字,他们皱着眉头的样子,似乎没有听过,但还是好心地告诉我,参加“自主招生考试”是要补课的,而且只有像他们这样的大城市才有这样的补课项目,同时还告诉我他们不仅要补这种课,平日里也会为了高考而补课。
我听到了这样的话,完全呆立在了原地,因为我看到了一道教育的鸿沟横亘在我的面前——我在自己的小镇中学习成绩排得上前几,到头来和大城市的这些同龄人相比,依然有着如此大的差距,我从没见过的题目,在他们眼中早就是耳熟能详的存在了,如此一来,不久之后的高考是不是也会如此?
巨大的冲击一直持续到我高考结束。同样是在考场外,平日里学习成绩并不如我的同学说他做过和高考原题类似的题目,我惊讶地问他这样的题目从何而来,他难掩得意地告诉我是从网上找的名师给的。
毫无疑问,我的高考失利了,我为此失魂落魄了很久——我一度以为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在高考中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却想不到有补课这样的捷径存在。
我成了彻彻底底的失败者——高考分数比自己往常的模拟成绩低了整整五十分,高考志愿更是填得一塌糊涂,虽然也上了一所人们口中的“211”,但我在心里面却难掩颓唐——因为我不服气。
之后的大学报道,我认识了一名衡水中学的同学,他是一名复读生,前一年高考距离一本线还有十几分的差距,到了衡中复读一年便考上了重点“211”。“化腐朽为神奇!”这是我听了他的故事之后,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句话。
之后的大学生活,我感到一种莫名的苦恼——我不知道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有学习上的,也有生活上的,而这些都让我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渐渐对学习产生了一种抵触,开始整天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闲书——根据我之后的估算,整个大学四年我差不多看了上千本书,有在图书馆看的,有在手机上看的,印象最深的是一天便看完了金庸的《书剑恩仇录》,从早上的八点多看到了第二天凌晨四点,看完之后情绪十分亢奋,直到六点多才睡着,然后七点半起床去上课,一天下来都没觉得困。
等到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大部分同学开始找工作,我也成了投递简历大军中的一员。那一年的学校招聘会甚是冷清,有几家公司的招聘点连一个像样的牌子都没有,几个看上去年纪比我大不了多少的职员在那里聊天,全然没有招聘的意思。
就在这个时候,有一家教培公司特立独行,不仅为了宣讲会专门租赁了学校的大会议室,还在学校广发传单宣传。我至今还记得宣传单上的一句口号“用科技推动教育进步”——我心情有些激动地参加了那次宣讲会,提交了自己的简历,然后在不久之后得到了前往公司面试的通知。
现在想来,那次的面试显得尤为不专业——去到公司之后,先是有人问我应聘什么岗位,我傻乎乎地说是通过学校的宣讲会过来的,然后他说这里目前缺的岗位是辅导老师,问我意向如何,我说愿意尝试一下,于是他便拿出几份卷子让我选择科目,我稀里糊涂地以为是要将这几份卷子都做一下,便拿了放在最上面的语文试卷,结果他便将其他几份试卷收了回去,给我一个小时作答的时间。那份试卷上的具体题目我如今已记得不太清了,但依然记得上面各种莫名其妙的错别字和排版上的错误(后来才知道这些题目是招聘的人直接从网上找的,没有经过校对便直接给面试者作答),我当时诚惶诚恐,以为这些也是面试的一部分,将错别字和其他各种错误一一改正了过来,不仅认认真真地将试卷上的所有题目答完,甚至还根据最后的题目要求,写了几点自己对教育的看法。
完成这一切差不多只用了半个多小时,我将卷子交给了面试我的人,然后他便告诉我回去等结果了。
之后的半个月,没有任何的结果,我也没有继续找工作——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到最后,我实在有些等不及了,于是给之前发我面试短信的手机号打去了电话,忐忑地询问面试的结果,经过几分钟的等待,他告诉我准备参加下一期的岗前培训营。
我一度以为自己的工作有了着落,于是满怀期待地为接下来的培训营做准备,结果到了之后看到的却是乌泱乌泱差不多两百多人——有不少是从外地拿着行李赶过来的。大家草草地住进了一所青旅,里面的油漆味让我记忆犹新,之后便是到公司下属的培训地开始统一的岗前培训。
那次的培训让我看到了之后好多综艺节目的影子——每个人先是展示自己的能力,然后由公司大佬们来传授公司的理念,再由公司的骨干来讲解岗位工作的要点,最后是类似于团建的长跑活动,美其名曰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除此之外,每天都会有大量的试卷作为功底测试,以及分享心得启示这种略显多余的集体活动,还会有培训人员私下沟通,问你对于培训的看法,最后在每天即将结束的时候,会有一个培训人员来到教室宣布这一天被淘汰的人。(我现在基本不看这类综艺,就是觉得那些明星的节目效果还不如我当时在培训营看到的种种精彩,如果之后有机会再对此进行详写)
通过了这个所谓的培训营,大家统一签写了入职协议,分到公司中的各个岗位之中,我也随之来到了当时的“初中语文组”,成为众多辅导老师大军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