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Oriolus老人家山鹂耳机听感


一、耳机的味道
味道这个词,被引申到我们HIFI听感的这个范畴里,是由来已久的了。
但是,如果我们相对系统地梳理一下,会发现这个概念在HIFI界其实是一个标准并不统一的概念。比如我们有时候会认为某一种器材类型更有味道;也比如一些人就会觉得模拟信号或电子管放大设备更具"味道";有的人会觉得某一类声音特点是"味道",如各种"试音碟"里的人声或"动次大次"的节奏声;当然也有人觉得很久以前的老设备更有味道;亦或者是还有一些烧友世代相传、口传心授,却更加难以描述的味道,如"松香味"、"奶油味"等等;甚至还有人会觉得,凡是与"素质"所对立者,皆为"味道"。
当然,我无意反驳任何观点,也不想去过于形而上地给"味道"一个非常有趣化的比拟。只想按照大家的思路方式,做出一个相对直接一点的个人诠释。
我所理解的HIFI领域里的这个"味道"一词,应该是在器材对音乐的演绎中,所表达出来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表述方式。也就是说,所谓的"味道",应该是器材表达出来的具有主观意识性的由音乐内容引发并表述到音乐内容之中的声音特性。并由此传递给听众,产生情感共鸣。
简单地说,就是在对声音内容尽量还原的概念下,器材对声音情绪内容的表现能力和表现方式,是器材的"味道"。
所以,所谓的"味道",离我们并不遥远,几乎所有的声音,都有其"味道"的内容。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品鉴,才能去发现更多的声音乐趣。
当然,如果要把一个声音的"味道"做到一个"好"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非常强大的技术水平和对声音、对音乐更深刻、更有见地的理解和表述能力。
说起耳机的味道,可能很多人都会想起老人家的黑黄鹂,这款经典的耳机独特的味道一直为烧友们所津津乐道。作为一个资深的"黑(灰)黄鹂"的拥趸,这一次我有幸再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老人家的山鹂静电圈铁耳机,在这条耳机的声音中,与大家一同探寻不一样的"声音味道"。

二、声音以外的内容
1、 耳机外观风格上,一如老人家的传统造型,整体而言,与老人家其它耳塞,如黑黄鹂、灰黄鹂等没有很大区别。当然,最大的区别在于耳塞的后背板,山鹂的背板采用了木纹作为装饰图案并且与插头的木制线柄遥相呼应。其实也不难理解,山间自然是有林木的嘛,这样的关联其实还是很巧妙的。
2、 和大多数老人家耳塞一样,山鹂具有非常不错的佩戴感。或许,这个佩戴感有点像定制私模耳机的感觉,就是完全契合耳廓的形状。耳机虽然是多单元复合结构,但并不重,佩戴起来也没有太多坠胀的感觉。

3、 山鹂采用了声扬双静电单元+两个声扬动铁单元+铍振膜动圈单元的复合结构,在目前静电复合单元盛行的高端耳机市场,老人家应该说是走在了前面,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4、 需要特殊说明的是,山鹂这条塞子需要一个煲机的过程,在几十个小时后会逐渐进入状态。声音变化的幅度不能说特别大,但也还是非常明显的。
三、声音部分
1、三频
山鹂这条耳机,在三频的分布配比上,基本上是严格的如同教科书一般的1:1:1的分布方式。而且,频段整体上衔接十分顺畅,在任何一个频段上,都没有过分地突出或凹陷。
相比之下,黑黄鹂在频段的搭配上,更加凸显中频,高低两侧的内容相对次要一些,以服务于中频内容为主。
通常来讲,我们对耳塞的高频的要求就是足够高亢、足够透亮,能够做到这些,就是非常好的高频表现了;如果说具有一个初步的形态感和力道感,就更是十分难得的;而山鹂所表现出来的高频,在此基础上,更是具有非常强烈的音色辨识度,让音乐的声音表现力更富于精密质感。
小提琴曲是我们测试高频最重要的曲目类型,而我们对随身耳机系统所演绎的小提琴的要求,通常也只是停留在延展的亮度上,或稍微"恶趣味"一点的那种"油亮的光泽感"上,但是山鹂所演绎的小提琴远不止如此。以《萨拉热窝的小提琴手》为例,在山鹂的演绎下,小提琴的频段具备了充分的升降空间,让小提琴的声音在质感上具有更强烈的对比度,我们可以听见小提琴在不同频段上所展现出来的不同的形态及音色方面的表现。比如在较低频段的情况下,山鹂表现的小提琴的声音就要偏于相对滞涩一点,且带有轻微的一点颗粒感,由此与声音高亢嘹亮的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给听众带来更多的冲击力和张力。而黑黄鹂在高频上,虽然也比较透亮,但在层次感方面,相比山鹂还是有所欠缺的。
低频方面,山鹂的低频量感合适,并不匮乏,但也自然不是轰隆隆的那样。总体而言,山鹂的低频下潜深度适中,相对略显宽松,但还达不到"松散"的程度。以窦唯《期过圣诞》中的鼓声为例,山鹂所呈现出来的低频状态可以很好地营造起音乐所要展现的那种迷幻的氛围感和律动感,但还不至于多到侵扰到其他音乐部分的表现,可以算是恰到好处的。整体而言,山鹂在这首音乐中的鼓声,是具有足够空间立体纵深和完整的时间转换状态的,同时又不显得过于浓厚,给听众足够的体验空间和特有的音色表现。
中频方面,山鹂的中频相比黑黄鹂来讲,更显得流畅自然,没有黑黄鹂那样的突出和浓密。某种程度上,山鹂与黑黄鹂在中频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差别,更多是风格上的差别。黑黄鹂的中频相对更加浓郁、厚重,而山鹂的中频则更倾向于自然、宽松,在音色上也更加真实。
人声方面,以我们熟悉的叶倩文的《浅醉一生》为例,叶倩文的嗓音总体来讲偏中性,声线厚度介乎于我们所谓的"大嗓"和"小嗓"之间,音色也比较自然,相对温和。黑黄鹂所表现出来的《浅醉一生》,人声部分更加厚重、突出,声音也更偏向于圆润、绵密;而山鹂所表现出来的歌曲,人声部分和器乐部分则更加均衡、人声内容更加自然、宽松。这两种声音风格味道,大体上相当于两个不同的对声音的理解和演绎方式,我个人的喜好角度上来讲,我会更喜欢山鹂的这种宽松、自然多一些。

2、 结像
山鹂在结像方面总体状态比较适中,无论是声线的厚度、光泽度,乃至于声音的密度和重量感都是比较适中的状态,让山鹂的声音听起来更加均衡、耐听,并没有将某一方面的特点着重突出。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山鹂的声音线条感非常顺畅,并富于一定的韧性和张力。
3、 空间感
山鹂的声场规模在同等级的耳塞中,属于正常水平。在常规的交响乐的演绎中,山鹂可以完整地排布开整个乐团的空间位置,每个乐器能够有独立的定位,声音内容的层次感和分离度也非常明晰。在声场这个角度来讲,山鹂的声场应该是可以胜任任何音乐风格的。
4、 解析
作为一款万元级的多单元复合式耳塞,山鹂的解析能力自然是无需多虑的。山鹂能够把声音的信息内容非常完整、准确、扎实地表现出来,基本上不会有任何缺失或篡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鹂对于声音细节的表现,不仅仅做到了"清晰",而且还更兼具了"质感"和"特色"的表现层面,让声音更富于多层次的表现力。

5、 动态、瞬态
山鹂在动态方面的表现中规中矩,并没有特别突出,也不会有明显的不足。如果按照同价位等级来衡量,山鹂的动态也是中等水平,可以在其自身的整体素质框架内对音乐有足够的表现能力,但也不算是非常突出的一个环节。当然这是以山鹂自身的价格定位而言的。如果放在大多数耳机的范围中,山鹂的动态能力还是非常不错的。
瞬态方面,山鹂的瞬态属于一个适中略微偏快一点的,总体上是在一个比较干净利落的前提下,稍微带了一点点的泛音作为点缀,以增强声音整体的温度和韵味感。相比之下,黑黄鹂的瞬态节奏则要明显缓慢一些,由此来表达人声特有的那种厚实感和浓密感。
6、 驱动
山鹂是一个相对容易驱动的耳机。当然,我认为绝大多数山鹂用户都会给其配备一个具有相当水准的播放器作为前端。所以在这个层面来讲,山鹂在驱动性方面的问题都不会太大。
当然,如果偶尔用手机(小尾巴)这样的设备来驱动山鹂,我觉得也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这肯定不是我所理解的山鹂真正的实力水平。
如果用更大驱动力(如耳放、台机)来推山鹂,还会在声音方面取得进一步的提升,但我觉得总体而言,提升的幅度还是有限的。
7、 纯净度
山鹂具有非常高水平的纯净度和透明感。无论是声音背景色的暗度、还是空气感的透明度,以及噪点的控制,都是在同等级耳机中属于一个较高的水准。
我们几乎在山鹂的声音里,很难发现由耳机产生的对音乐内容形成明显干扰的因素。听众可以在一个纯净、通透的声音空间中聆听音乐内容。
8、 音色
山鹂的音色温润明亮,带有一定的光泽感,色调上冷暖比较适中而稍微偏暖一点。
山鹂这条耳机在调音过程中,将声音染色处理得很细致、很自然,将染色内容不着痕迹地融入到声音内部,所以相对而言既做到了比较高水平的还原,也可以让声音带有适度的染色。

四、声音方面的个人评价
1、在素质方面,山鹂具备一个所在价位的旗舰级耳机应有的素质水平。在素质层面的各个方向上,表现也比较均衡,整体没有明显的短板。关于动态方面,其实作为一条静电耳塞,山鹂的动态或许不是那么突出,但也还是可以让人接受的。
2、 调音
山鹂的调音方式,总体上是遵循了平衡、自然的整体框架,与此同时对声音进行了深度打磨和染色。相比于前作黑黄鹂而言,山鹂的调音更显得具有音乐内容本身的魅力,同时也更具多层次、多角度以及更具深度的声音表述方式。
相对而言,在听山鹂的时候,音乐本身被摆在了首位。在此基础上,山鹂对音乐中的一些非常具有"个性化"和"特性化"的内容进行了精细的、有针对性、润物无声式的调音和染色,造就了我们所说的韵味。
3、 风格
我觉得,山鹂基本上可以承担绝大多数主流类型的音乐风格。
而其中,尤其以舒缓流行人声类音乐和小编制纯音乐一类最为擅长。特别是在人声和弦乐音色和质感的处理上,具有独到的理解和深厚的表现功力。
在大编制古典乐方面,山鹂也有一个不错的综合表现水平,在器乐的差异化表现力上、声场、解析等方面基本上无可挑剔,唯独就是其动态水平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加强的空间。但整体来讲,也还是不错的。
在泛布鲁斯类音乐上,山鹂的表现力整体可取,只是音色方面稍显直白,线条不够那么特别的圆润和丰满。这一点上,黑黄鹂在这个风格的表现力就更好一些。当然,山鹂搭配合适的前端也同样具有不错的效果。
在一些节奏及动感比较强的流行乐和轻摇滚类音乐上,山鹂在力度感的呈现上稍微柔和了一些,其他方面问题不大。所以搭配合适的前端,也能有不错的听感。
而至于一些比较极端的音乐类型,比如金属类音乐,或者说唱嘻哈这样的,其实就没必要苛求了。

4、 搭配
如前文所说,山鹂的用户一般都会给它搭配一个不错的播放器作为前端。如果以同价位的几款播放器而言,实际搭配效果都不错。当然,我觉得市面上价位在5K以上的播放器,都可以满足山鹂的基本搭配需求。
我个人是不建议用手机或小尾巴作为山鹂的主要前端的。
5、 个人看法
山鹂这条耳塞,在具备了旗舰级耳塞应有的素质的前提下,对声音的音乐表现力做足了文章,让自身以最自然的方式与音乐内容相契合,以最真实的方式,把音乐中的感情元素释放出来。
这条耳机绝不是那种在某一方面,给你一种浓厚的染色、或者夸张的表现方式从而带来直接感官刺激的耳机,而更多的则是把音乐本身的内容和味道发掘出来并精细化处理,让听众感受到音乐中蕴含的感情和特性。
我个人看来,与其说山鹂是一条有"味道"的耳机,倒不如说,山鹂是一个能够以音乐的味道和内容作为主题和要义的耳机。
五、音乐的味道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HIFI的灵魂在于音乐,音乐的内核在于精神和情绪的表达。
所以,一个耳机、一个声音的设计和调音,万变不离其宗地还要归根于音乐和精神内容的表达。
在一些设备中,声音仿佛开了滤镜一般地在一个整体的层面全都无差别地覆盖上一层色彩或味道,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实也是给音乐内容加上一些渲染内容和理解方式。但是,这样的表现方式和手法,并不能说是最好的。大部分情况下,设计者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一个处理方式,是为了掩盖设备的整体水平不足。而真正优秀的设备,往往是能够对每一个类型的声音都有相应的处理方式,以达到更具层次感的整体效果,和更富对比感的感官张力。
山鹂这条塞子其实就是这样,它把味道溶解开来,有区分地逐个落实在每一个声音特定点的独立处理方式上,让声音的每一个表现都独具特色,也让整个音乐的表现力,更有内容、更加打动人心。
最后,我不得不拿出这样的一个老套的比喻,有些设备如利剑一般生猛凌厉、有的设备如软剑一样柔韧飘逸,如果能达到"重剑无锋"境界,就已经是相当优秀的水平了,那么山鹂给我的感觉,应该就是"木剑无俦"——不需要任何的锋刃和力道,只要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就已经足以打动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