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放送文化·Radio】北京文艺广播四季歌歌词

2023-07-02 13:33 作者:Polon朋林-飘浮电台  | 我要投稿

北京文艺广播启用春夏秋冬四个台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是每逢半点播出,每到季节到达的时候就会更换。网上关于这首带有浓厚北京味儿的歌曲也是有一些讨论的,好评居多,不但尽可能地融入了地道的“燕京八景”中的几个,更是唱出了北京人的市井生活。这也是这个歌用了这么多年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但是呢,歌词在演唱演绎的过程中,多少让人们听着有不同的歌词理解,所以没放到视频里防止一改再改,在这里单独拎出来发布,方便与大家共同讨论、修改。网传有几个地方大家听着是有歧义的,加上我在北京生活这些年的一些体会吧,出了一版歌词,与大家共享。

歌曲创作者在网上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但是据一个朋友早年的介绍,这个应该是“北京巨合文化”为当时的北京文艺广播制作的频率形象曲。(可信)

三月踏青北海边儿,琼岛春阴柳如烟。

五龙亭里唱京戏,九龙壁下扯闲篇儿。

红杏枝头春意闹,梨花细雨连阴天儿,

丫头屋里扎沙燕儿,小子上房捋榆钱儿。

亭外,古道边儿,芳草碧连天儿。

城春风得意时,文艺广播伴耳边儿。


三伏酷暑天儿,嗓子晒冒烟儿。

冲个凉水澡,换件儿老头衫儿。

脚上趿拉板儿,手里芭蕉扇儿。

就等老阳儿下了山,麻利儿出去找凉快儿。

筒子河边儿杀盘儿棋,路灯底下敲三家儿。

点上冰啤羊肉串儿,做点毛豆小凉菜儿。

桌边开着话匣子儿,夏天自有它的乐趣儿。

逍遥快活似神仙,文艺广播伴耳边儿。



太液秋风阵阵凉,一场白露一场霜。

月下梧桐憔悴了脸,影子映上背阴墙。

阵风里的蝉声,它低了调门儿。

再饮几杯桂花酒,似醉非醉黯销魂儿。

葡萄架下挽指尖,谁唱嫦娥似飞仙。

一板一眼声悠远,文艺广播伴耳边儿。


昆明湖上北风吹,纷纷扬扬雪花飞。

盖上故宫麒麟被,飞过西山晴雪碑。

顶着雪花拽雪球,打着尜尜儿热汗流。

推着铁环儿不抬头,变着法儿来去享福。

涮肉一定喝小二儿,豆汁地道就焦圈儿。

要问什么解心宽儿,文艺广播伴耳边儿。



“燕京八景”:

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燕京八景”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金代,但八景之名历代传说不一,后由乾隆皇帝亲笔御题之碑,才得以传承四方。

西山晴雪:

西山是指北京西郊连绵山脉的总称,是太行山的一支余脉。所说的雪景亦泛指此一带。香山是这一带典型的山峰,故乾隆把"西山晴雪"碑立在香山山腰。

西山风景优美,唐、宋以来已成为寺院荟萃之地,金代有名的西山八院,就是在金代开辟的园林。“西山积雪”就是西山雪后著名景观。

据史载,早在八百多年前,金世宗就曾在香山一带建造大永安寺,还兴建行宫。后来他的嫡孙,直接继承他的皇位的章宗完颜璟,又在此地相继构筑了祭星台、会景楼等建筑,说这里是章宗定西山积雪的景点,似属无可非议。可以想像,每当雪后初晴,从这里凭高临远,但见山峦玉列,峰岭琼联,旭日照辉,一派红装素裹,倍极壮丽,应该说,“晴雪”要比“积雪”更富有诗情画意。

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之子鲜于必仁曾有燕京八景诗,其中《西山晴雪》中描写道:“玉嵯峨、高耸神京,峭壁排银,叠石飞琼。地展雄藩,天开图画,户列围屏。分曙色流云有影,冻晴光老树无声。醉眼空惊,樵子归来,蓑笠青青”。

明代,西山晴雪又改为西山霁雪。明永乐初为翰林院侍讲的邹缉《西山霁雪》诗描写的“西山遥望起岧峣,坐看千峰积雪消。素采分林明晓日,寒光出壑映晴霄。断崖稍见游麘迹,深谷仍迷野客樵。应日阳和气回早,登临未惜马蹄遥”。可以想像到,大雪初霁,凝华积素,千岩万壑,宛然图画的美好景色。

清代,乾隆十年(1745年)开始在香山大兴土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名静宜园。园内不仅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古刹和人文景观,而且还具有深邃幽静的山林野趣,保持着浓郁的自然生态环境,乾隆来到静宜园看后写了《西山晴雪》诗,将“西山霁雪”改为“西山晴雪”,诗中写道:“银屏重叠湛虚明,朗朗峰头对帝京。万壑晶光迎晓日,干林琼屑映朝晴。寒凝涧口泉犹冻,冷逼枝头鸟不鸣。祗有山僧颇自在,竹炉茗椀伴高清。”也许是乾隆认为自己写得很美,或是想对燕京八景再称颂一番。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依西山晴雪诗叠旧韵赋诗:“久曾胜迹纪春明,叠嶂嶙峋信莫京。刚喜应时沾快雪,便数佳景入新晴。寒村烟动依林袅,古寺钟清隔院鸣。新傍香山构精舍,好收积玉煮三清”。将诗刻在“西山晴雪”碑上,立在香山山腰半山亭北,朝阳洞登山道右侧。

香山的景色,一年四季各臻其妙。春夏之交,晴云碧树,花气鸟声,特别是香山西南坡一带,云蒸霞蔚如锦似绣,每遇阴雨季节,山林间云雾飘渺,朦朦胧胧;特别是冬季的雪景,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绵延无际的峰峦,“西山晴雪”更是名不虚传。香山雪景固然很美,但北京降雪已经不多,美丽雪景很少出现,别说外宾不易赏到,就连市民也难得一见雪后西山,声誉渐薄。而香山的良辰美景,由香山红叶所取代。秋季丹黄朱翠红色炫彩,黄栌红叶层林尽染,成为游览观赏的好地方。

尜尜儿:

也被写作嘎嘎儿。一种中国民间传统的儿童玩具,流传甚广。两头尖,中间大。也叫“尜儿”、“尜尜”,亦称为陀螺,也有的地方叫“转牛”。这种尜尜是供抽打的,例如冰尜,亦称“冰陀螺”、“冰嘎儿”。儿童用以进行娱乐活动,称作打尜尜:人用一根木棍敲击尜尜的尖头部,使尜尜弹起,然后舞动木棍迅速将尜尜打向远处,另一个人去捡起这个尜尜往回扔。


有一个争议点就是“飞过西山晴雪碑”中的“晴”,很多人听起来是“jìng”,当然对于这里面很多词空耳的我也听着是后者,个人推测按照“西山晴雪”这一景的来历,有可能是作者故意想要达到“j”和“q”部分的效果。“西山积雪”、“西山霁雪”、“西山晴雪”三者在不同的朝代流变多次,“qíng”和“jī”在声母发音也是类似的。歌曲中就更容易听着像。但是后人所指“西山晴雪碑”的话,一般是指乾隆年间所立的一系列“燕京八景”碑,所以文字歌词采用“晴”。


【放送文化·Radio】北京文艺广播四季歌歌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